首頁>歷史>

春秋時期晉獻公兩次假道伐虢,滅南北二虢,順道將虞國收入囊中,一舉奪得崤函戰略要地以及中條山這個重要的金庫和武器庫,向西可遏制秦國東進,南下則可參與中原爭霸,為開創晉國百年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家喻戶曉的《三十六計》將“假道伐虢”收入其中,成為“混戰計”中的一計流傳至今。

假是叚的後起字,叚在甲骨文中就是用手扳著山上突出的石頭向上爬,引申出憑藉,藉助之義。

混戰計,就是處於不分敵友,軍閥混戰態勢中的計謀。假道伐虢在三十六計中解釋為“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意思是,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另一個大國威脅它,我就利用它的僥倖之心去援助它,從而取得有利於我的形勢。歷史上,採用假道伐虢計策的戰例很多,成功甚眾,失敗者亦有之。

一是楚國借蔡滅息。漢江以東的兩個小國,為了一點禮節上的小事,互相鬧矛盾,息侯出了個借刀殺人餿主意,跑去找到了正想向北擴張的楚國,讓楚國假意伐息,他就向蔡侯求救,待蔡侯發兵救息,楚、息再合兵擊敗蔡國。蔡侯沒想到息侯這麼傻,為了點小事要害死自己,立馬發兵去救息國,結果被生俘。楚文王接著以巡視為名率兵到了息國都城。在與息國的友好宴會上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滅了息國。

二是秦惠文王假道伐蜀。古蜀國在其北部廣漢、漢中一帶建立苴國,把防禦秦國的重任交給苴國。後來苴國不滿蜀國對自己的橫徵暴斂,就完全把兄弟情義拋諸腦後,聯合巴國去攻打蜀國。蜀國、苴國徹底鬧翻。這時候秦國滅蜀時機已到,但是對去蜀國的道路不熟悉。秦相張儀出主意,造了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將其送給苴國。然後又跑到蜀國吹風,說秦王送給苴國五頭石牛,這牛吃的是草,拉的是黃金。”也不知道蜀王為什麼會這麼傻(應該是真傻,不然張儀也不會出這麼個主意),聽說這事就立馬下手修蜀道,李白說的那個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就是這時候修的。待蜀道修成,蜀王立馬發兵攻打苴國,去搶奪吃草拉黃金的石牛。蜀苴兩國為了得到秦國的支援,都派人到秦國去送禮,希望得到秦國的幫助,秦國高高興興收下兩國的禮物,發兵攻打蜀國,苴國還興高采烈地讓開入蜀的通道,歡迎秦兵,結果秦國滅蜀回師順道滅了苴國。

《三國演義》中,劉備向東吳借了荊州,託詞取了益州就還,周瑜就想將計就計跟劉備說東吳要發兵幫助劉備奪取益州,換回荊州。但是被諸葛亮識破,對劉備說:“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來取荊州也。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便就殺入城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結果周瑜率軍來到荊州城下,本以為劉備會大開城門迎他進城一起奪取益州,沒想到迎接他的是“活捉周瑜”的殺聲一片。倒是劉備,最後“假道伐虢”真正奪取了益州。靠的也是曹操的假道伐虢。曹操打著攻打漢中張魯的旗號欲取關中,嚇壞了益州劉璋,請來劉備幫助自己抵禦曹操,結果反而被劉備來了個假道伐虢,輕取益州完成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

除了周瑜,假道伐虢不成功反而大敗而歸的,還有秦穆公。穆公為了完成東出爭霸之舉,想要越過晉國領土滅鄭,以取得爭霸中原的戰略基地,但是晉國是用這一計的祖師爺,是大國,它不會輕易讓秦國從自己的土地上過去,伐滅鄭國,反過來再製約自己,與自己爭霸中原。所以晉國在崤之戰中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狠狠地打擊了秦國,秦國終春秋之世都被晉國死死遏制,失去了東出的機會。

可見,假道伐虢之計雖好,要用好它也需要知己知彼,審時度勢才行。對於小國更是要時刻繃緊思想上的弦,防止大國乘虛而入才行。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英帝國海外擴張:落後者的教科書式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