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滑州為黃河故道,歷史多有河水氾濫、禍殃於眾的記載,而能治河防水、造福於民的官員,則民必記之。偶翻民國《重修滑縣誌》,見北宋仁宗皇祐年間滑州知州陳希亮在滑州抗洪搶險中,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激發兵民鬥志,終將戰勝洪水,保一方平安,後人銘記於志。筆者在其它地方所看到的有關陳希亮的事蹟,一個少有大志、為官清正、恪盡職守、懲惡揚善、扶弱濟貧的封建官員形象矗立眼前。
陳希亮
陳希亮,字公弼,其先祖為京兆人。唐僖宗廣明年間,因避難遷到眉州青神縣。其年幼喪父,跟著哥哥共同生活。他小時候就胸懷大志,刻苦讀書。十六歲那年,想出外求師深造,其哥難為他,要他收債款三十萬。他就召集欠款戶,當眾將債券焚燒,然後背起書篋行囊去上學。學業成就,他又讓侄子陳庸、陳諭就學,叔侄三人同於宋仁宗天聖八年中進士,時稱陳家“三俊”。中進士後,陳希亮初任大理評事,知長沙縣。時有海印國師和尚,交接皇后,常出入貴族之家。恃勢佔據農民土地,官吏無可奈何。陳希亮不畏權勢,捕拿國師和尚依法懲處,全縣為之轟動。
不久,陳希亮升遷中丞、知戶縣。戶縣有位老吏,名叫曹腆,他見陳希亮年輕,就瞧不起他。他行為放肆,常有越軌之舉。陳希亮查得曹的違法事實,欲依法嚴懲。曹叩頭出血,表示願改過自新,陳便對他訓斥警戒後釋放,後來曹腆終成善吏。在戶縣,每年有巫覡向百姓攤派錢財祭鬼,謂之春齋,說不祭鬼就有火災,民間還訛傳有緋衣三老人放火等。陳希亮便禁止他們祀鬼迷信,結果也未見火災發生。他還在全縣毀掉淫祠數百處,勒令70多家巫覡改業務農。陳希亮後又升遷太常博士。赴任時,戶縣父老依依不捨,送陳一程又一程,直至境外。
陳希亮上任之鳳翔
陳希亮後歷知臨津縣、開封府司錄司事、徐州推官,期間恰遇外戚沈元吉以奸盜殺人。陳希亮經過調查審問弄清了事實。沈自知罪行嚴重,畏罪撲地而死。沈氏家族以外戚關係上訴朝廷,皇帝下令彈劾陳及其他幾位官吏。陳說:“殺死這個壞人的,只有我一個人。”他把罪過攬在自己身上,並因此而被罷官。
陳希亮上任之汴河
一年後,北宋宰相富弼,推薦他知房州。這時,華陰縣人張元投西夏國王李元昊為謀臣,朝廷下詔將其族百餘口徙於房州,監視居住,不許自由出入。他們飢寒垂斃。陳希亮說:“張元投西夏的事,真假不知,就算真有其事,為國者終不顧家,這樣做,只會堅定張元為夏賊所用之心。何況這些人都是張元的疏屬,是無罪的。”於是祕密上奏朝廷,釋免歸裡。張氏老幼痛哭流涕,感恩戴德,還畫了陳希亮的像掛起來供奉。
陳希亮知宿州,州城跨汴水兩岸,水道狹窄而橋墩多,常常碰壞船隻。陳希亮便設計無柱飛橋,上通馬車,下通船隻,水陸交通,互不影響。朝廷詔賜絹帛以褒獎,並頒佈推廣他的無柱飛橋建造法,沿汴水自開封至泗水,都建為無柱飛橋。這樣有利於商品的流通,方便了群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種牽引式無橋墩飛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橋樑。
宋仁宗皇佑元年,陳希亮移知滑州。不久,朝廷下詔提舉陳希亮為河北便糴(官府收購糧食)。都轉運使魏瓘彈劾陳希亮擅增物價。陳希亮要求當廷辯論,結果辯勝,貶魏瓘知越州,並將提升重用陳希亮。陳希亮推辭說:“臣與轉運使不和,我也有錯,還是不要動了。”力請仍知滑州。這時恰遇黃河氾濫,漫溢河堤,魚池埽(今滑縣老城東北,棗村鄉魚池村一帶)將要決口,十分危急。陳希亮召集所有治河官吏,發兵捍堤,加高加固堤防,並親自在河堤險要地段督察捍堤。所有官吏、兵民奮勇搶險,併力勸他避開險境。他堅持不離,直到堤防加固好、洪水退去。滑州百姓常把他比作漢朝忠臣東郡太守王尊,為史書稱頌。
淮南饑荒,安撫使、轉運使都說壽春,太守王正民不稱職。朝廷將其免職,並詔書陳希亮乘驛傳快馬代為壽春太守。轉運使讓鄉民交米而免其徭役,共13萬石,稱為“折役米”。這些米都被運走,以至米價昂貴,百姓更加饑荒。陳希亮到任後了解實情,便免除“折役米”,並上表相鄰州郡也一概免除。又據實奏言王正民無罪,是稱職的。朝廷才讓王正民復官,知鄂州。
陳希亮任京東轉運使,恰逢淮州參軍王康赴任。王康父女路經博平,被當地稱為“截道虎”的土豪毆打幾死,縣官不敢追問。陳希亮得知後,派人急捕,速審速決,將犯人流放海島。又彈劾縣吏故縱為虐,免職數人。
陳希亮對汙吏匪盜嚴加懲處,對親朋而又友愛有加。他的朋友宋輔病死,留下老母與幼子。他侍奉宋母終身,又以女兒嫁與宋輔之子宋端平,並使其與自己的兒子一同學習,後成進士。當陳希亮攙扶著宋母出堂接取捷報時,人們都以為宋母是他的生身母親呢!
由於陳希亮以身作則,教育有方,孩子們也都很有出息。長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為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四子雖然從未出仕,但他輕財好義,樂於助人,還是當時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摯友。
英宗趙曙即位,陳希亮升任太常少卿,未幾致仕,六十四歲過勞而卒。因政績突出,入名宦祠。
陳希亮作品
陳希亮為官30餘年,清正廉潔,忠於職守;嫉惡如仇,不慮個人進退禍福;為人清心寡慾,不假色於人;奸民滑吏,易心改行,不改者誅, 然而本心出於仁恕,故威嚴而不殘酷;自王公貴人,皆畏怕於他;他輕財重學,扶弱濟貧,實為難能可貴。他歷職所至,均有政聲,時稱白臉青天,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大文豪蘇軾自恃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敬佩陳之為人,慮陳之事蹟失傳,破例寫下《陳公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