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烏魯木齊老城,當時整個城周圍只有8公里左右。在烏魯木齊的城市發展中,城市不斷擴大,城門與城牆都陸續拆除。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烏魯木齊的城市建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門、西門、北門、東門的城門城牆早已經不復存在了
今天的烏魯木齊市,始建於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清朝政府把這座城市命名“迪化”,意思是“啟迪蒙化”,帶有歧視兄弟民族的含義。四道城門的命名,也是標誌著當時形勢的政治口號。東門因為面向京城,命名“惠孚”;西門因為直對農田墾區,命名“豐慶”;南門與南疆相望,命名“肇阜”;北門因為面對準葛爾盆地,命名為“景惠”。但老百姓一直習慣於南門,北門的稱呼,就像現今人們叫“八樓”,不叫“崑崙賓館‘一樣,簡單明了,心知肚明。 解放後,迪化城牆城門相繼拆去,1954年原迪化市,縣改名烏魯木齊市,大西門,小西門的地名,公車站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四十年代南門外口老照片
迪化城1767年初建時,北門在今天小十字口叫“景惠門”。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定為省會,城區擴大,和並了迪化東北邊的“新滿城”,所以北門向北移至今天的北門環島處。1934年改名“建新門”。迪化城東門倚山(博格達山),西門居水(烏魯木齊河)。南門,北門是南北疆通關大道!所以都築有甕城。這也是今天南門,北門能保留大面積環島的原因。
50年代的北門舊城垣拆除後老照片
官方誌記載的北門憬惠門終於出現,然而它不是唯一的北門。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清政府改設直隸迪化州,對迪化直接領導,並在距新迪化城三十里地(今烏魯木齊河西岸)建鞏寧城,即今天位於新疆農業大學一帶的老滿城,城內駐紮滿營兵眷。這座城也有四座城門,其中北門叫樞正門。
另外,由於屯政需要,迪化周邊又建六堡,每堡都有四座城門,其中北門分別為:拱化門(惠徠堡)、正衡門(屢豐堡)、奉朔門(宣仁堡)、階平門(懷義堡)、永貞門(樂全堡)、翊辰門(寶昌堡)。迪化城的北門一度達八座之多,迪化也前所未有地興盛起來,不斷有外地移民到此謀生,繁華漸漸蓋過素有“旱碼頭”之稱的古城奇台,成為全疆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新疆建省後終於成為首府北門。
舊迪化城的西門
舊迪化城的西門,在今天百花村路口,前清年間叫“豐慶門”,後一度改名為“中山門”。1886年擴建迪化城,在現在的人民電影院南側開了小西門後,民間就習慣把兩處西門分稱“大西門”和“小西門”了。現在的“大西門”和“小西門”都向西移到新華路口上了。那是因為自1953年大,小西門及城牆被分段拆除後,附近建起商場,飯店,電影院,加之城門已不復存在,所以大西門先後被“新中劇院”,“百花村”,“紅旗路商店”這些更響亮的名稱所替代;小西門則被“人民電影院”,“人民飯店”,所替代。 今天的“大西門”,“小西門”,不僅在新華路上是最擁擠的公車站,也因為這裡商廈雲集,酒店比肩,人流如織,或為烏魯木齊的“西單”了。
新華路老照片
在烏魯木齊老城,東門、北門有城樓,城樓上有高達三層的涼亭,南門有城門卻沒有巍峨城樓,西門的城牆僅為夯土結構的土坡。出了東門,向東北方向的六道灣煤礦飛馳而去,城門外是荒灘戈壁,沒有路,只有一條條車轍留下的痕跡,當時人們管它叫車馬大道(現五星路)。老東門在今天的天山百貨大樓後面,建國路市第一幼兒園附近,新東門在自治區黨校門口的十字路口上。那時候東門城牆高達十米,主城牆厚八米左右,偏門城牆厚達三米,都是青磚建成,門洞長八米左右,夏日的過堂風吹來,異常涼快,這也是附近孩子們夏日玩耍的好地方。”距離老東門只有五百米的距離,左公祠就是當年的“左文襄祠”,建於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改為小學,並在五十年代改名為十二小學,遷了校址,只可惜當年輝煌一時的左公祠,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
城牆不復,城門不再,東門已經遺失在歷史的煙雲深處。現在,我們只能在東門派出所、東門居委會這樣的稱謂中尋找到東門曾經存在的痕跡。可歷史上的東門確實熱鬧繁華過,據史料記載,東門曾是烏魯木齊的文化中心,在烏魯木齊老城,東門、北門有城樓,城樓上有高達三層的涼亭,南門有城門卻沒有巍峨城樓,西門的城牆僅為夯土結構的土坡。曾經處於鼎盛時期的東門究竟是何般模樣,它又經歷過怎樣的變遷?今天的東門早已不見蹤跡,在烏魯木齊老城東門的原址上,由前進街筆直穿過,與今天的西后街交叉成人字形,據說,最後一截殘留的老東門城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拆除,直至九十年代末才全部拆盡,那截老城牆異常堅固,一直被當做兩個單位中間的隔牆,在烏魯木齊日益發展的建設中,終於被淘汰了,自此,老東門消失無跡。
東門老照片
今天的烏魯木齊,南門、北門、東門、大小西門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了繁華地段的代表,我們已經很難將它們與城門和城樓的具象聯絡在一起。然而歷史是無盡神奇的,越是容易風化淡去,越是容易撩撥我們探知的好奇。我們在文字中找到了湮沒在高樓林立之中的烏魯木齊“老城”的痕跡,它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以後不斷擴建。整個城區分城裡和關外,城裡基本上是一個正方形的城池,四周有城牆,全城有東(惠孚門)、南(肇阜門)、西(豐慶門)、北(景惠門)4個正門,還有小南門、小東門、小西門3個偏門,共7個城門。
舊南門在老體育館一帶,朝東開,城牆是夯土結構,高三米多,厚一米;新南門位於現在南門人民劇場一帶,門朝西開,城牆已為青磚。當新城門啟用後,舊城門並未拆除,僅是關閉了。新舊城門均為磚灰色。城牆每隔一截有個望臺,城牆一直延續到大灣附近,沒有豁口。早上開城,晚上閉城。當所有城門都緊閉時,便形成了圍城,儼然一座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
20世紀初時,南門城外是窮人和外來人口居住地,被城內人稱為“南關”,自此越往南走,人丁越少。城外人多以種菜、擺小攤、出苦力為營生,時常進城攬活;城內人多為大商賈和世居者,很少出城。
南門外是殺人犯法者被處決的地方,鮮血與青灰色城門形成觸目對比。可是,隔著這扇大門,城內的一切顯得無比光鮮,於他依舊有著無限吸引力。
據《烏魯木齊掌故》的作者劉蔭楠在書中介紹,烏魯木齊老城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全城有東西南北4個正門,其中北門在現健康路北端、北門花園以南一帶。北門的修建也是有故事的,因為當時的“小十字”是丁字街,從大十字到北樑(現民主路)再向北就不再通,被一條土樑擋住了去路,土樑高差約20米,修建北門時就拐彎了,所以北門和南門並不對稱。1943年,土樑被挖掉,這裡又修建了一座“建新門”,稱新北門,在現在解放北路北端一帶。新城門一磚到頂,拱形城門,卵石路面。這座新城門並沒有存在多久,十多年後和老北門都在城市擴建中被拆除。
北門存在時是如何光景?湖南人謝彬1917年著的《新疆遊記》四月十九日中描述:“過北門。經乾州會館。值演戲,士女環觀如賭;有七八處積人成堆,則皆賭博、說書、搬把戲之類所在。此間下級社會之情狀,畢現於斯。”由此可見,北門一帶的居民都是社會下層,繁華程度遠不及南門與西門等區域。
-
1 #
-
2 #
迪化城比烏魯木齊好聽多了!
-
3 #
很好的歷史再現,很多年輕人都不愛知道烏魯木齊的歷史了!
-
4 #
老滿城到大十字,沒有30裡吧!
烏魯木齊舊建築已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老滿城街附近的古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