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文

相信所有人都曾聽說過唐朝的偉大和強盛,但是唐朝的強盛之處在哪兒呢?

我認為唐朝的強盛就在於其能夠憑藉超強的軍隊掃蕩四野八方,而在唐朝的諸多外族對手中,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一直是其主要敵人,那麼唐朝是如何打敗這些令所有中原王朝都頭疼不已的敵人呢?

雖然從古至今有很多步兵軍團都擋住了騎兵的衝擊,甚至對其實施反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己方騎兵部隊才是擊敗敵方騎兵的主力。

而唐朝軍隊之所以能夠戰勝突厥等遊牧民族的原因就在於大唐掌握著多支王牌騎兵部隊,並且有著極為充沛的軍馬供應。

ps:本文因為篇幅原因,只講唐朝中前期的軍事編制。

唐軍擁有良好的馬種和數量龐大的軍馬供應

在唐朝才剛開始建立時,唐朝的第一代統治者——唐高宗李淵,就建立了完善的馬政,將獲得的良馬集中遷移到合適的牧場,然後派專人供養,此後的唐朝統治者也一直非常重視馬政和改良戰馬的品質。

他們要求國土周邊的遊牧部落或國家向自己進獻良馬,而知道唐朝統治者這一喜好的遊牧民族也投其所好,主動進獻了許多優良的馬種,比如據《唐六典》記載,唐朝就曾大規模引進中亞地區的優良馬種,改良自己戰馬的品質:

“康國馬,康居國也,是大宛馬種,形容極大。武德中,康國獻四千匹,今時官馬,猶是其種”。

唐朝中前期的馬政非常成功,獲得了許多優良馬種,使得唐軍騎兵“即雜胡馬,馬乃益壯”,國家牧場中的馬匹存欄量甚至一度到達恐怖的70萬匹以上,創造了中原王朝養馬數量之最!使得唐軍能夠隨便“造作”——“凡馬軍,人支兩匹,一軍征馬二萬五千匹”,即給自己的騎兵配上雙馬、三馬甚至更多,而且就連唐軍的步兵也配上了馬匹(次一等)等駝畜。

ps:唐朝充沛的馬匹供應和戰利品售賣,造成了馬匹價格下跌,甚至出現過一匹馬只能換一匹素絹的情況,但這只是普通馬匹的價格,軍馬要貴很多,兩者價格相差數倍,而良馬的價格則更為昂貴。

與現代人的看法不同,古代其實一直存在兩種騎兵。

一種是大家傳統印象裡那些騎著戰馬、駱駝、大象等駝畜作戰的騎兵,他們手拿弓箭、長矛和刀劍等武器,藉助戰馬的速度和衝擊力對抗敵軍,較少甚至從不下馬步戰。

但也有一些騎兵在有需要時會下馬作戰,能在重騎兵和重步兵之間來回轉職,他們被稱為徒步騎兵或步行騎士、下馬騎兵等,而唐軍的精銳騎兵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以達成不同的戰術目的。

另一種騎兵則被稱為“騎馬的步兵”,他們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騎兵,而是一群騎馬趕路、移動的步兵,他們極少騎馬直接衝擊敵軍,大多是藉助馬匹的高移動性趕赴戰場,然後下馬列陣迎敵,唐軍的許多步兵軍團就是其中好手。

農耕民族的騎兵與遊牧民族的騎兵相比,在控馬技術上有天然的短板,畢竟對遊牧民族而言,騎馬是每日的生活必備,他們從幾歲時就開始進行騎馬訓練了,其技藝和數量高於農耕民族的騎兵,晁錯在《言兵事疏》中就指出: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所以有條件的農耕民族會為自己的步兵配備駝畜或是馬車,以提高機動性和儲存體力,用步戰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而唐軍就是其中佼佼者!因為按照唐軍的標準,軍隊中的駝畜數量必須要達到士兵數量的六成以上才算合格。

唐軍強盛的騎兵隊伍

唐朝充沛的軍馬供應,使得除大唐騎兵能夠獲得戰馬供應以外,大唐的步兵也照樣“裝備”著許多軍馬或其他駝畜,如此才使得唐軍步兵主力能夠實施遠距離機動,快速地趕到戰場或追上敵軍,並保留有足夠的體力配合己方的騎兵軍團集中所有力量打擊敵軍的要害部分,從而橫掃突厥等遊牧民族的軍隊。

ps:遊牧民族打仗時往往是整個部落拖家帶口的共同前進或後退,隊伍中摻雜著牲畜、車隊和許多非戰鬥人員,這拖累了遊牧民族軍隊的機動速度,極易被唐軍追上。

而且唐軍的騎馬步兵或是下馬騎士對遊牧民族的騎兵來說就是一個無解的存在,因為這些遊牧民族的軍隊主要是弓騎兵,雖然具有高機動性、衝擊力和較強的火力投射能力,但是碰到唐軍後,遊牧民族就很難發揮其優勢了。

若是他們攻擊唐軍,那麼唐軍的騎馬步兵就會下馬組成軍陣進行對抗,同時唐軍的騎兵也會對其進行反擊,而遊牧民族騎兵卻很難突破由唐軍重步兵所組成的軍陣,因為唐軍的長矛手和弓箭手足以正面抵擋任何一支騎兵部隊的攻擊。

而一旦遊牧民族的騎兵開始避戰撤退時,唐軍又會重新騎上戰馬繼續追擊敵人,逼迫敵軍不得不遠遁。

為什麼突厥等遊牧民族的弓騎兵射不垮唐軍的步兵軍陣?

這是因為古代弓騎兵主要使用的是騎弓作戰,其射程、磅數和殺傷力遜於步弓,與自帶盾牌的步兵弓箭手對射時很吃虧,不穿鎧甲時也很難正面沖垮密集的步兵方陣。所以,一些遊牧民族的弓騎兵為了彌補火力密度和弓箭射程會放棄自己的戰馬,轉而下馬組成密集陣列作戰,依靠密集的軍陣發射大量箭雨殺傷敵人。

ps:很多網友可能都聽說過蒙古的“曼古歹戰術”和騎射天下無敵,射垮了無數敵人,但是蒙古人並不只靠騎射迎敵,要知道蒙古軍隊的四成都是重騎兵,其裝備的鎧甲比周邊許多民族的鎧甲都要好。

唐朝初期的薛延陀人(遊牧民族)就喜歡下馬迎敵,並多次擊敗了突厥騎兵和唐軍騎兵的衝擊,大量殺傷唐軍的戰馬,但這阻擋不了唐軍下馬步兵和下馬騎兵的進攻,因為唐軍的披甲率和持盾率很高,足以確保自己不被箭雨大量射殺,而由他們所組成的長槍陣卻是遊牧民族的步兵所不能抵抗的,因而敗於唐軍刀下。

ps:唐軍騎兵崇尚更為輕盈的騎兵戰術,所以為了保證機動性,許多唐軍騎兵都只自己身穿鎧甲,而拋棄了笨重的馬鎧,這就造成戰馬極易受傷。

從這條戰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唐軍的騎兵非常重視且善於用步戰克勝強敵,並能在騎兵和步兵之間來回轉職。

為什麼突厥等遊牧民族的具裝甲騎衝不垮唐軍的步兵軍陣?

這是因為遊牧民族雖然掌握有衝擊力強大的具裝甲騎,但是唐軍的重步兵卻對具裝甲騎有很強的剋制作用,尤其是當唐軍重步兵佔據山坡、山頭等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時,敵軍哪怕使用具裝甲騎多次衝陣,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衝破由唐軍重步兵所組成的長槍方陣。

ps:所謂的具裝甲騎又叫甲騎具裝,是中國古代對重騎兵人馬皆穿鎧甲的統稱,“甲騎,人鎧也;具裝,馬鎧也”。

在唐朝和西突厥之間爆發的曳咥河之戰中,西突厥的沙缽羅可汗率領10萬大軍來襲,而唐軍和回紇聯合軍只有萬餘人,僅是敵軍的十分之一,但是唐軍大將蘇定方沒有懼怕,反而選擇積極應戰,他命令步兵手持長槍在曳咥河(額爾齊斯河上游)的南原“攢槊外向”組成密集陣型,抵抗外來突擊,而他自己則率領騎兵來到曳咥河的北原列陣。

當西突厥的騎兵來到戰場後,首先對唐軍的步兵軍團發起了進攻,但無論西突厥人的弓騎兵、輕騎兵和具裝甲騎如何衝擊,唐軍重步兵組成的密集長槍陣都沒有崩潰,反而將敵人紛紛打退,而當西突厥的軍隊因為“三衝未逞,氣勢減弱”時,敏銳發現敵軍士氣衰退的蘇定方,乘勢帶領騎兵部隊向西突厥軍隊的側後方發起突擊,與步兵方陣聯手將10萬西突厥軍隊打的潰敗而逃,並追擊30餘里,斬獲數萬人,殺其貴族兩百餘人。

但就算獲得了如此大勝,蘇定方率領的唐軍也沒有停止追擊的步伐,而當唐軍在追擊過程中路遇大雪時,看著地上2尺多厚的積雪,唐軍的許多將士都向蘇定方請求暫停追擊以躲避風雪,但蘇定方告訴將士們勝利來之不易,如果現在不能徹底擊垮西突厥人,讓西突厥人得到喘息之機,那麼以後就再難以征服他們了。

並且,蘇定方還指出,西突厥人看到風雪瀰漫後,必定以為唐軍會顧忌雪深而暫停追擊,如果唐軍能抓住西突厥人的僥倖心理,就可以出其不意的擊敗西突厥的軍隊。

最終,唐軍在蘇定方的鼓舞下重新跨上戰馬,對西突厥人實施了長途奔襲,趁著西突厥人毫無防備之機,突然出現在了西突厥人的營地附近,並對其發起攻擊,再次斬獲數萬人。

唐軍的披甲率和鎧甲品質很高,確保了唐軍士兵的戰場存活率

唐軍的鎧甲品質和數量都很好,按照《唐會典》的記載,唐軍一共裝備十三種鎧甲:“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文山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皁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今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皆鐵甲也。”

而按照《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等書籍的記載,唐軍的披甲率則達到了60%左右:

“一萬二千八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一隊五十人,甲三十領,六分;戰袍二十領,四分。”

這些鎧甲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唐軍士兵在戰鬥中的存活機率,在同等打擊程度下,降低士兵的傷亡率,而大多數遊牧民族的鎧甲品質和披甲率低於唐軍,這在戰鬥中很吃虧。

ps:在唐軍的諸多對手中,突厥人的鎧甲並不比唐軍差,這是因為突厥人是“鍛奴”出身,而吐蕃人和高句麗人的鎧甲也不錯,被唐朝將士稱為“精甲利刃”。

唐軍優良的兵員

在唐朝的中前期,唐軍主要實行府兵制,兵員多為自耕農、富農、小地主等良家子。

府兵制源於北周,盛行於隋唐,該制度的核心與基礎是寓農於兵和均田制,即從農民中遴選兵源。而唐朝自建立初期就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數百個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和完善的戶口冊,將全國農戶分為九等,從六等以上的農民中每三丁選一丁為府兵,免除其賦稅,讓其平時務農,農隙訓練,打仗時自備軍械、駝畜、乾糧等。

ps:府兵的挑選標準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而且對身高還有要求,優先挑選五尺七寸(約為1.7米)以上的人入伍。

府兵制極大地降低了國家養兵的成本,並保證了兵源的優良,所以大家只看府兵的兵員結構就能看出,唐朝初期的府兵絕不是啥炮灰軍種。

唐朝除了實行府兵制外,軍隊中也有許多外族僕從軍,這些僕從軍的來源很雜,兵員素質不一,但都能提高唐軍的戰鬥力,或是充當帶路黨,帶領唐軍熟悉當地地形。

ps:唐朝北方的僕從軍主要是騎兵,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唐軍騎兵的短板。

除了僕從軍外,唐軍還直接吸納胡人或歸化胡人入伍,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唐朝的邊軍內,而唐朝的許多大將都是胡人或有胡人血統,比如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哥舒翰、高仙芝等。這些胡人士兵和將領除了直接為唐朝作戰外,還分化了敵人的反抗勢力,為唐軍帶來更多勝利。

唐軍擁有充沛的武器供應

唐軍除了擁有優良的兵員外,還擁有精良的武器和完善的編制,而關於唐軍的武器,哪怕是不關注古代軍事的讀者也一定聽說過唐刀、陌刀和唐直刀的大名,相信大家一定對唐軍列裝的兵器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所以小編今天就不詳細講這些武器本身了,我來為大家介紹唐軍的軍團編制和其列裝的武器比例。

按照《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等唐代書籍的記載,唐軍的主力部隊大多是步騎混編,一個標準的唐軍軍團約有兩萬人(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增減),其中包括12500人的步兵、6000左右的騎兵和1000左右的輜重兵,這些士兵都配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其披甲率達60%,弓弩率配備率達120%,長槍裝備率100%,橫刀裝備率80%:

甲,六分,七千五百領;戰袍,四分,五千領;槍,十分,一萬二千五百條,恐楊兵縛;牛皮牌,二分,二千五百面;馬軍以團牌帶四分支;弩,二分,弦三分,副箭一百分,二千五百張;弩,七千五百條弦,二十五萬只箭;弓,十分,弦三副。箭,一百五十分。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集。射甲箭,五萬只。生鈊箭,二萬五千只。長垛箭,弓袋,胡祿(箭壺)長弓袋,並十分一萬二千五百副;佩刀,八分,一萬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大棒,一說是連枷),二分,二千五百張;馬軍及陌刀,並以啄鎚、斧鉞代,各四分支; 搭索,二分,二千五百條,馬軍用。

唐刀(橫刀)

這些武器的價格都不便宜,唐軍使用的一口普通橫刀就價值700文,除此之外還有價值800文、900文,甚至更高檔更昂貴的橫刀,而戰馬的價格更貴,但唐朝政府會給每個騎兵發兩萬五千錢作為買馬的津貼,這極大減輕了士兵的負擔。

那麼唐朝的物價怎麼樣呢?這裡我用糧食價格作為對比。

唐朝中前期農作物的平均畝產在1~1.5石之間,而糧食價格在每鬥13~20文之間,大家換算一下就能知道唐軍的財大氣粗了。

ps:上述資料來自於《唐代糧食畝產量》。

上述的這些還只是唐軍作戰時的武器裝備,沒有包括唐軍的後勤裝備,要知道唐軍士兵還要自帶飯盒、馬具、藥材、衣物、鑿子、鋸子等等,而一隻完善的唐軍部隊甚至還要攜帶七千五百頭驢作為駝畜使用(每10人配六匹駝畜)。

這些士兵的軍容也很整齊劃一,各有軍旗排程,能按照統帥的命令擺出種種複雜的陣型迎敵,據記載,唐軍在戰鼓和軍旗配備上很完善:

“隊旗二百五十面,尚色圖禽,與本陣同,五幅。認旗二百五十面,尚色圖禽,與諸隊不同,各自為識認,出居隊後,恐士卒交雜。陣將門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紅,恐紛亂大將軍。陣將鼓一百二十面,臨時驚敵所用。”

旗幟飄飄的唐軍

結語

看完本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對唐朝的軍容有了一些了解,可能我講的一點也不激情,讓大家無法體會唐朝的強盛,但是唐朝強盛的祕密其實就存在於這些死板的規章制度、戰術和資料中,這些才是唐朝能如此強盛的基礎。

參考文獻:《唐會典》張說、張九齡 著《新唐書·突厥列傳》歐陽修、宋祁 著《舊唐書》趙瑩 著《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李筌 著《言兵事疏》晁錯 著《唐代糧食畝產量》胡戟 著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天安門設計者當年不到20歲,明朝的天才,誤差之小讓人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