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位於中國北京市天安門廣場西側,西長安街南側。人民大會堂坐西朝東,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高46.5米,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比故宮的面積還大。人民大會堂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場所,是黨、國家和各人民團體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群眾舉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動的場所。人民大會堂每年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及五年一屆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也在此召開。
1958年9月6日,北京副市長萬里召集在京千名建築工作者會議,動員國慶十週年獻禮工程。北京34家設計單位以及上海、南京、廣州、遼寧等地數十名建築專家提出了400多個設計方案。經過7輪審議歸納、修改,最後由周恩來總理批准實施,全過程僅用了35天。
1958年10月14日,人民大會堂進入正式設計、施工階段,採取邊設計、邊供料、邊施工的新方法。設計單位自1958年10月30日起,向工地交付第一批基礎施工圖,便陸續下駐現場,隨著施工進度,現場設計、製圖,並與材料供應和施工做法緊密銜接。
人民大會堂施工工地
人民大會堂施工工地
竣工前施工現場
全國廳局長參加挖土方勞動
竣工前的人民大會堂,佈滿了腳手架
人民大會堂正面施工現場
建設者們的保證書
國宴廳鋼屋架吊裝,全部鋼結構重達4000噸,國宴廳重達1100噸
人民大會堂工地吊運構件
從歷史博物館頂上拍攝的竣工前的人民大會堂
竣工前的人民大會堂
1959年7月底,克服了重重困難,人民大會堂全部主體工程歷時280天勝利完成。精雕細刻的內部裝修開始了,然而,距離國慶節前全部竣工的期限僅有月餘,非創造奇蹟絕無完成可能。大兵團作戰集中兵力,萬人禮堂整個空間各工種同時展開操作,力圖一氣呵成。而吊頂時30餘米高的腳手架必須滿堂搭建,鋪設雙層地板和安裝排列近一萬套桌椅座席的地面工程則無法同時進行。大家集思廣益後,工人師傅的吊掛腳手架建議得到採納,即從鋼屋架上凌空綁杉篙,極具創造性。按照施工要求以鋼屋架的6m單距和3m節點間隔將杉篙下垂綁,吊頂完成後抽出杉槁留下的圓孔,正好是安裝燈具和通風口的位置,千百個施工孔填補構成繁星滿天的效果,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大會堂經典的穹頂。
人民大會堂整個工程全部採用自產自制的國貨,工程採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和鋼層架結構,共繪製正式施工圖紙3600餘張,若計入方案草圖、透視渲染效果圖、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圖、竣工圖等則有數萬張之巨。
人民大會堂佔地15公頃,總建築面積171800平方米,超過了故宮的總建築面積。山字形建築平面,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中央部分5層,高46.5米,南北兩翼4層,高31.37米。134根廊柱分佈四周,東面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高25米,直徑2米,4人方能環抱。直徑4米的國徽鑲嵌在正門,與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簷相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