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提到“所”字,就不得不提明朝的“衛所制”這一重要的軍事體制。

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中國處於戰亂時期。激烈的“內鬥”使邊境的防禦力量十分薄弱。這就給了“倭寇”以可乘之機。所謂“倭寇”就是14世紀中期,日本進入分裂時期,內戰頻繁,一批武士因戰敗而失掉軍籍,成為無業浪人。他們或乘船漂浮於海上,或竊據於北韓半島,甚至勾結不良商人和中國的漢奸和散兵遊勇,形成具有很強戰鬥力的強盜組織。他們一方面搶劫海上來往船隻;一方面時刻窺視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因為這兩塊地方地處沿海,較富庶;另外距離很近,安全係數很高,搶劫成本很低,收穫極其豐富,所以這些地方是倭寇搶劫的首選物件。最猖狂的時候他們肆無忌憚,經常在榮成的沿海登陸,甚至一度在這裡建造臨時據點、安營紮寨。俚島鎮南海邊上有個地方叫“倭島”,其名字的由來就源於此背景。附近的三個村莊分別叫“南倭島”、“中倭島”和“北倭島”。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才被榮成縣人民政府將其正名為“南我島”、“中我島”和“北我島”。

倭寇們窮凶極惡,極其殘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作,給沿海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極大的威脅。

為了防禦倭寇的侵略,明朝初年就實行了“衛所制”。“衛所制”就是在全國各地的軍事要地設立衛所,負責管理駐軍、軍士及官屬的軍籍。這是一個以“衛、所、寨、墩”為一體的防禦體系。這些軍事單位駐地固定,軍事數額固定。“衛”有軍隊5600人;“所”有軍隊1120人,號稱“千戶所”;“寨”有駐兵120人左右,與現在的邊防哨所類似;“墩”雖然只有兩個士兵,那可是防禦體系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一旦發現敵情晚上點火報警;白天點“狼煙”警示。一墩一墩的相傳,接到警報的各級軍事機關,很快就做出應對策略。

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共有衛329個,65個守備所。軍隊總量達120萬人。山東有九衛十八所之稱。千戶所設正千戶一名,正五品;副千戶二名,從五品;鎮撫使一名,正六品,屬文官,負責監察軍隊的軍法、軍紀。

我們威海境內有三衛四所,分別是威海衛,下轄百尺崖所;成山衛,下轄尋山所;靖海衛,下轄寧津所;海陽所在乳山市境內,原屬海陽衛管轄,1987年威海建市,就劃歸威海了。榮成境內有成山、靖海兩衛,兩衛之間的分界線大致以“桑溝灣”為界。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尋山所城開建,名為“尋山備禦所”。由於敵情緊迫,只用了短短的7個月城牆就建成了。整個所城,北高南低,城牆南北各長375米;東西各長400米;周長1550米。高7米;寬7米。四面城牆中間各有一個城門。

所城建成了,“領導班子”就正式走馬上任了。朝廷任命黃、樊、張、席等指揮官在此鎮守。其中黃姓家族中的黃瑄任總指揮使,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軍政一把手;樊、張兩姓任副指揮;席姓任鎮撫使。在尋山所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又有李、柴、齊、王、鬱等姓氏的官員分別到此任過職。所以尋山所村裡的居民大多都是以上提到的姓氏的後裔。

“衛所制”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其構想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義務兵制度。國家分配給府兵土地,府兵們平時在家務農,空閒時間就訓練。到了要打仗的或者服役的時候就要自己帶著武器、糧食,趕到集合地點去參加戰爭。“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後來“均田制”被破壞,就產生了“募兵制”。“募兵制”是一種職業軍人制度。由政府公開招收平民入伍,以軍人為職業,長期訓練,併發給軍餉、軍械和裝備。

明洪武年間,天下已定。可是開國之初,國力極其有限,便不再採用招募的辦法來湊集軍隊。為了壯大武力、擴充兵員的需要,朱元璋開始在邊境建立衛所,軍民分藉,實行“衛所制”。“衛所”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兵營組織。衛所的官兵是要帶家屬的,稱之為“軍戶”。軍戶不單單是帶妻子兒女,還可以是父母、兄弟姐妹,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是可以的。軍戶是世居一地的,並代代相傳,名曰“世襲”,基本不再變動。(如果世襲者不能勝任時也有朝廷另外任命的,但是繼任者也是要帶家屬的!)

“衛所制”規定:軍隊士兵的主要來源是“籍選”,即從世襲的軍戶中抽丁而來,每戶派一個壯年男子為“正丁”去衛所服兵役。由於當時的軍戶的主要壯勞力出丁當兵,其家庭生活負擔沉重。為保障生活,穩定軍心,故政府分給房屋、土地,有固定的口糧,並免除徭役。而且“正丁”服務於衛所,也必須帶家屬,以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以備兵源。因此,軍戶的地位相對較高。為了養兵,而又不費國家的財力,軍丁在衛所中輪流戍守、屯田。戰爭期間則臨時充軍,從徵調發;和平年代則歸還衛所耕地種田。屯田耕作收穫所得用來供給軍戶的生活和正規軍之所需。

尋山所建立後,下轄羅山、項家等寨;轄張家、青山等15墩,形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體系,倭寇對此地不敢輕易冒犯,當地的老百姓過了一段好日子。明朝永樂六年,也就是成山衛和尋山所建成剛剛有十年多的時間,倭寇們經過精心的籌劃和準備,進犯成山衛所轄之地。規模之大、損失之嚴重都是空前的。倭寇們掠奪成山衛、峰山寨等軍事要地,甚至一度掠到了尋山所轄區內的羅山寨,可謂狂妄之極!尋山所的駐軍得到資訊主動出擊,給倭寇以致命的打擊。經過這次戰役,倭寇對成山衛的轄地不敢再來侵犯。

尋山所的軍戶們平時的活動是:三分之一為守城的正丁;三分之一為種田的農民;三分之一為打魚的漁民。正丁一部分守城或負責陸地上的戰鬥;一部分為水師,負責海上的巡邏和戰鬥。據史料記載,尋山所的水師有較大的戰船7艘,小型戰船4艘,每艘大船有水兵近百名,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黃瑄的後代黃鎮世襲後因治理有功被朝廷授予“武德將軍”這一世襲的爵位,並賜給“龍牌”一面(類似現代的金牌)。為此,他們專門在北城門內建立了一座巨集偉的“武德將軍廟”,用來供奉。據說成山衛的長官都要來祭拜。

明朝嘉靖年間,朝廷昏庸腐敗,吏治敗壞,邊事鬆弛。衛所屯田被各衛所長官及親貴侵佔,軍人被壓榨或者做長官的私人傭人。加上戰亂,導致糧食軍費不夠,士兵大多逃跑,導致出現直接由國家管控的“募兵”現象。後來募兵越來越多,衛所世襲的軍戶就不行了,逐漸衰落。成山衛和靖海衛的情況稍微好一點,始終堅守在東海邊防前哨,但是戰鬥力還是大打折扣了。

好在有抗倭英雄戚繼光將軍的出現,領導山東的抗倭隊伍,給來犯的倭寇以毀滅性的打擊,迫使其南下,山東的父老鄉親才過上安定的日子。

明朝滅亡後,尋山所軍戶世襲的日子就結束了。可是軍戶們的後裔仍分散滯留於此,繁衍生息。到了清朝初年衛所還在,到了雍正年間撤銷衛所,成立了“榮成縣”,作為軍事單位的尋山所也壽終正寢了。只不過在後面加了一個“村”字,變成現在的“尋山所村”了!

“尋山所”被裁掉不久,由於年久失修,城牆就陸續破敗坍塌。不少群眾將磚石撿回家蓋房子。現在到尋山所村還能看到一些老房子的牆上還有又厚又寬又長又重的城磚。

縱觀尋山所世襲的指揮官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重武輕文。他們都建有自己的祠堂和私塾,可是明清兩朝沒出現一個秀才、舉人,狀元那就更談不上了。孩子們在私塾讀書,稍粗通文墨就棄文習武、投筆從戎了。他們種田、打魚都是好手;練習“通臂拳”和棍術都是高手,而且遠近聞名,曾有“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都會兩手兒”之說。

許多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了其不足之處,可是沒法扭轉。直到民國初年,這一現象有所改觀。當時榮成縣政府決定在尋山境內建一座小學——榮成縣第六小學,人們稱它為“六小”。選址就看中了尋山所村。民國元年“六小”開學,教室就在村北一座古廟的東廂房裡。這裡的房子半坍塌半傾斜,地勢低窪,屋內潮溼,被許多學者所恥笑。面對外人的詬病,村裡馬上成立董事會,研究建校事宜。學董樊有年、王瀛海和楊振東等,力排眾議,提廟產建築新校。將“武德將軍廟”拆除,就地取材,就地興建。新校舍有四楹,共三十二間,且高大寬敞明亮。民國四年十二月,榮成視學(縣教育部門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督學”)陳德曾(清末秀才)曾撰寫碑文立“功德碑”以示表彰。當時的“功德碑”被當地人稱為“三絕”:一是碑文詞語流暢、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二是字型美觀,請當地最著名的“歐體”書法家揮毫潑墨,筆力險勁瘦硬,意態精密俊逸;三是碑刻堪稱一流,乃出自於榮成的刻碑高手,從字數計算、章法安排開始到精心雕鑿,刀法如筆、字同手寫。

當時的學生都是尋山轄區內各村的佼佼者;教員大多都是像榮成縣最早的地下共產黨人曹漫之、李耀文等青年。這些學生大都接受了共產主義教育,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意識,滿腔熱血要為祖國獻身。尋山境內最早的共產黨地下組織成員大多都在“六小”讀過書。尋山所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犧牲的黃可會、黃兆祥、王之琪、樊文芳、黃玉宗、樊景增、張立坤等七位烈士和樊子蘭、樊有懷、樊春檏、樊春樵等六位在戰爭中從搶眼兒裡拔出來的將軍級人物,大多都是“六小”的畢業生。

抗日戰爭時初期,駐榮成的日偽軍四處尋找最佳的駐兵之處作為據點。鬼子派人化裝四處偵察後,選擇了尋山所村。因為這裡優越的地理環境、較完整的城牆和黃、樊、張等家族的祠堂,以及高大寬敞的學堂形成了一個理想的屯兵之處。 日本鬼子的鐵蹄在中國大地上肆意踐踏,這些“倭寇”後裔比他們的祖輩心更狠、手更辣。他們“燒光、殺光、搶光”的惡劣行徑激活了“武德將軍”後裔們血液中和骨子裡固有的抗擊外來侵略者的英勇鬥志。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他們成立了“各救會”,動員青壯年參加八路軍上前線和鬼子作戰;帶領“青抗先”、“婦救會”和“兒童團”等許多群眾抗日組織,在後方開展對日寇的鬥爭。這裡群眾基礎好,八路軍的縣大隊、“獨立營”經常在這裡活動,引起了鬼子們的注意,對尋山所人是恨之入骨。駐俚島的日本鬼子準備在此建立據點,就是妄圖撲滅這裡的抗日火焰。

獨立營(縣大隊),獲得訊息後,決定拆除尋山所的城牆、祠堂和學堂,讓日寇的夢想落空。

經過精心地策劃組織,1940年初春的一天晚上,縣大隊派人監視俚島的鬼子,沿途還埋伏了小分隊隨時準備狙擊。另外組織尋山所及周圍村的男女老少一齊上陣。一夜之間,將城牆、祠堂和學堂等拆除,並將拆下來的材料全部運走藏匿。

第二天,日本鬼子得到訊息,氣急敗壞,要對尋山所村進行報復。這一天是陰曆的“二月二”,本來是“龍抬頭”的日子,可是尋山所村有的人卻掉了腦袋。

這一天,天還沒亮,駐俚島的日偽軍,就偷偷地來到尋山所東面的菜園村,抓到一個村民,問他:“尋山所村有沒有八路在住?”村民回答:“可能有”。日偽軍就不敢大意,等到天亮才進了尋山所村。當時被群眾稱為“老柳”和“張大個子”的八路“便衣”,昨天晚上在村裡開展工作,因為散會太晚了,就宿在村裡。聽到動靜,“張大個子”身手敏捷,竄上房脊,逃到村外;“老柳”個子矮小,翻牆較費事,費了很大的事才逃到村外,由於慌張,手中的槍走火了。聽到槍聲,日偽軍就向槍響處聚集。村民趁機外逃。沒來得及逃跑的,就被日寇捉住,不但被毆打侮辱,而且被勒索錢財。無辜群眾樊春明還被鬼子砍掉了頭顱。因為“土八路”已經逃跑,日偽軍害怕遭到“土八路”的襲擊,就匆匆撤退了。

這次事件以後,地下抗日人民政府加強了警戒。每天從俚島外出的路口和沿途交通要道都安排有縣大隊和民兵的了望哨,日偽軍的出動,地下黨組織都了如指掌,或用“訊息樹”通知,或及時狙擊,鬼子的陰謀再很難得逞。

1941年農曆6月15日,俚島的鬼子又一次突襲了尋山所村。這一次襲擊的理由是因為村民們始終不交“糧稅”。由於很早就得到了訊息,村民都逃跑了,氣得鬼子燒了20多間房子就走了。

日本鬼子總覺得難嚥下這口惡氣,就聯絡了駐石島的鬼子,動用了軍艦從海上來對尋山所村進行突襲。1941年農曆的6月28日一大早,他們將軍艦停在桑溝灣上,向岸上打炮,恐嚇抗日軍民。又用氣艇運來了四十多個日偽軍將村子包圍,並在村後的制高點支起機槍,瘋狂掃射。由於大部分群眾聽到動靜都轉移到了村外躲藏,日寇惱羞成怒,放火燒房子共828間,村裡90%以上的房子和財物被化為灰燼。

到了下午,鬼子讓偽軍偽裝成村民捏著鼻子喊叫:“都回來吧,鬼子走了!”有人信以為真,從草叢或玉米地裡走出來,被鬼子抓住,有7人被當場殺死,其中黃可茂被鬼子用刺刀挑開肚皮,腸子全部流出來而死;來不及撤走的一老一癱被活活燒死在家裡,其場面慘不忍睹。村裡的房子大多是海草房,一旦著火很難撲滅,所以這場大火一直燒了五天以後還有餘火在冒煙。

日寇的野蠻行為,引起全國人們的關注,紛紛譴責日本鬼子的暴行;榮成各界也紛紛捐款捐物,大多是蓋房子用的物料。即便得到的外界大力支援,仍有許多家被燒燬的房子沒能修起來,只能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外出逃生。

日寇喪盡天良的行為引起“尋山所”指揮官後裔們激烈的反抗。僅以第一代指揮官黃瑄家族後裔為例:黃姓家族分佈在尋山境內13個村莊。他們的祖居之地遭受了劫難,心中的怒火難平,青壯年紛紛參加八路軍,與日本鬼子真刀真槍地進行搏鬥。他們和祖先一樣,捨生忘死,先後有黃可啟、黃平元等22名烈士血灑疆場。最小的才15歲;最大的也只有42歲,大多都是20歲左右。他們和千千萬萬革命烈士一起,用自己的血肉為中華民族築起一座新的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戰爭年代尋山所村的青年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他們捨生忘死在所不辭;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個個都以當兵為榮。每年都有適齡青年參軍,而且是個個都有出息。劉伯承元帥的女婿張弛(劉雁翎大校的丈夫)2001年7月晉升為少將,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尋山所村人。

中國有句名言: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不平凡的女人。還有一句歌詞是: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從古到今,尋山所的男人個個都是響噹噹的男子漢!尋山所的女人們毫不遜色,個個都是巾幗英雄。我舉一個親眼見過的例子:尋山界內海岸線挺長,住在海邊兒上的男人們個個都是“光腚碰子”;女人們個個都是趕海高手。可是尋山所村的女人們不但住家過日子、相夫教子人人是好手,而且在海中撈金個個都是能手。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她們真正的頂起了半邊天。每到大海退潮的白天,她們穿上潛水衣,腰上拴上一條打滿氣的汽車內胎,掛上一個用尼龍繩子編出來的網兜,像一群鴨子漂浮在海面上,時而潛入水中,撿海蔘、薅毛菜等;時而浮出水面換口氣。回到家中將收穫到的海產品加工以後出售賺錢。這個場面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到這時,海岸邊就有許多人駐足觀看,對這些“不光腚的碰子”紛紛伸出大拇指讚歎不已!不能趕海的日子,她們就聚集在村裡的幾處冷藏廠里加工海產品掙錢。靠辛勤的勞作,她們改變自己的舊面貌,翻蓋了房子,住上了別墅;買上了各種家用電器;購置了精美的傢俱,甚至買上了小汽車;靠此她們供養自己的孩子從小學讀到中學,再走進大學的校門,甚至培養出了許多許多研究生來。

自古以來尋山所人抗擊來犯之敵時他們站在了在祖國的最前哨,是捨生忘死的英雄;新中國成立後搞經濟建設時他們是當地戰天鬥地、改變一窮二白麵貌的火車頭;改革開放後,他們招商引資、耕海犁浪又是發家致富的牛鼻子;新時代他們又捨棄小家、顧及大局又是新農村建設的新樣板。

現在你到尋山所村看看,一座座小別墅整齊排列、鱗次櫛比;一幢幢高層小樓拔地而起、錯落有致。國內著名企業——恆大集團正在這裡大規模地開發。名為“兩灣城”的現代化的生活小區初具規模。按現代化標準建設和裝備的尋山幼兒園、尋山小學就在小區的懷抱中;榮成第十二中學是它的東鄰,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分校是它的西鄰。整個小區充滿朗朗的讀書聲、濃濃的墨香味和鬱郁的現代化氣息。村前面的環海路和村後面的301省道,公車川流不息,公交站點與居民樓之間只是幾步之遙,交通極其方便。巨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讓五湖四海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正向這裡聚集。

尋山所村就在榮成市政府“半島旅遊”的規劃區內,不用多長的時間,尋山所就徹底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人們只能在文人留下的文字和圖片中回憶和想象它昔日的輝煌了!

注:一、參考資料:《榮成地名志》、《黃氏宗譜》、《尋山所、源流、2018年》。

二、資料提供者:樊文剛、樊景楠、王書山、樊景勝、樊景典。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烏魯木齊津商“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