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滑縣師範、現安陽市實驗二中校園內,也就是滑縣舊縣衙的西側,有一座古墓,碑文曰"周公次八子伯爵之墓",俗稱"滑伯墓"。滑伯,其實是滑國曆代國君的統稱。周朝分封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滑國國君的爵位為"伯",歷代滑國國君均稱"滑伯"。如《春秋公羊傳·莊公十六年》載:"冬,十有二月,(魯莊)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滑伯、滕子,盟於幽。"這裡所說的滑伯,是東周春秋時期的滑國國君。而據文獻記載,滑縣"滑伯墓"中的滑伯,是西周時期滑國始封之君"周公次八子伯爵"。"次八子"者,第八子也。
"伯爵"其實是這位國君的名字。巧的是他的爵位也是"伯爵",因此很容易被人誤解,以為"伯爵"是說他的爵位。文獻記載,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生有八個兒子,名字分別叫做伯禽、伯羽、伯翀(chong)、伯翎、伯[開羽](yan)、伯翂(fen)、伯翅、伯爵,除長子伯禽承襲其父周公旦的封地魯國外,其餘七子分別封於凡、蔣、邢、茅、胙、祭、滑七國。從周公八個兒子的名字來看,前七個兒子的名字都與"羽族"有關:長子名"禽",是羽族動物的統稱,中間六個兒子的名字都帶"羽"字,而唯獨第八個兒子名"爵",似乎打破了規律。其實這個"爵"字,意思並不是飲酒器的"爵",也不是爵位的"爵",而是"雀"的假借字。這在古書中是很常見的用法,如《孟子·離婁上》"為叢驅爵者,鸇也。"其中的"爵",應該讀作"雀"字,今天的成語就寫做"為叢驅雀"了。
據說,因為伯爵是周公最小的兒子,周公在世時沒有對他進行分封。到周公的弟弟康叔接替周公輔佐成王時,康叔覺得伯爵年齡太小,又是兄長的愛子,就在自己的封國衛國的東部劃出一塊地方,封給了伯爵。這塊地方鄰近自己的封國,好隨時加以關照。對此,《曲阜姬姓家譜》特別註明:"周公生子八人。長子伯禽就封於魯,都於曲阜……幼子伯爵分封於滑,是為滑伯,國於衛之東鄙。"
春秋後期,滑國弱小,屢受侵凌,國人四處流徙。但也有一部分國人繼續在此留居。有的仍以姬為姓,有的就以國為姓,是為滑姓正宗。留居故國的滑伯後裔以周公時期在黃河岸邊建立的測景臺(當時的天文臺,觀測日影以授時)為依託,建成一座堅固的堡壘以自守。後來,衛靈公又在這座堡壘的基礎上,擴建成裡外三層的城池。因城內原有測景臺,所以被稱為"滑臺"或"滑臺城"。這在唐代的《元和郡縣誌》裡有詳細的記載:"古滑臺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週二十里。相傳雲衛靈公所築。小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増以為城,甚高峻堅險,臨河亦有臺。"滑臺城北臨黃河,是古代交通要津,也是軍事重鎮,又是文人騷客登臨勝地,因此古人留下了眾多歌吟滑臺的詩文,如唐代玄宗李隆基的《送李邕之任滑臺》,高適的《淇上送韋司倉往滑臺》,崔峒的《送馮八將軍奏事畢歸滑臺幕府》,張祜的《送周尚書赴滑臺》,宋代宋庠的《寄題滑臺龍圖梅君新作西溪》,宋祁的《寄題滑臺園亭》,蘇頌的《送沈太博倅滑臺》等。至於歌詠滑臺的詩句,更是多得數不勝數了。
滑臺城因為是滑伯始封之地,後世也被稱為"滑伯城"。如唐朝著名詩人韓翃在《送康洗馬歸滑州》的詩中,就有"青絲玉勒康侯馬,白水金堤滑伯城"的句子。
滑縣得名為"滑",亦源於這裡原系滑國舊地。秦滅衛,於滑國舊地始置白馬縣,治所在今滑縣東北白馬坡(今白道口鎮西)一帶。北魏徙白馬縣治於滑臺城(即今舊縣城,稱為城關鎮)。晉隆安二年(398年),後燕范陽王慕容德自鄴遷都滑臺,建南燕國。南北朝時,劉宋置東郡於滑臺。北魏初又置兗州(東袞州)於滑臺,北周改為杞州,隋改為滑州,唐初一度改為靈昌郡,後複名滑州。北宋初一度改靈河郡,後複名滑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滑州為滑縣,以至於今。
後人為祭祀滑伯,在高大的滑伯墓上又建有滑伯廟(亦稱滑伯祠)。這在宋代王存《九域志》和潘自牧《記纂淵海》中都有記載。關於滑伯墓和滑伯廟,還演成了許多神異的傳說。就連墓上的一株古槐,也被喚做"靈槐",深受官員們的敬畏。清代文學家袁枚在他的筆記小品《子不語》中有《滑伯》一條:
河南滑邑署中有滑伯墓甚大,邑令到任,必先祭奠,朔望行香。滑伯之神時時出現,珪璋袞冕而出者,官必升遷;深衣便服而出者,官多不祥。餘門生呂炳星宰滑州,忽一日見滑伯衣胄立於墓上,是年升香河同知。墓前古木甚多,木葉落時,風吹四散,從未有落墓上者,亦奇。
這種傳說自然是荒誕的。現在,廟毀碑殘,只餘荒冢一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