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革命先烈事蹟:李子秀

李子秀,原名呂芳魁,1922年11月17日出生在祖國寶島臺灣阿里山北麓、臺北縣板橋鎮。他的出世,可謂生不逢時。

臺灣省自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割讓給日本。幾十年來,日本帝國主義強行將臺灣殖民化,除對當地進行殘酷的經濟掠奪外,還用刺刀推行日語、日文,妄圖迫使臺灣人民承認自己是日本國民,甚至於強求臺灣人民將自己的名字改成日本式的人名。

李子秀誕生那天,他的父母毫不含糊地給他起了個響噹噹的中國名字——呂芳魁,並將他過繼給在反抗日本侵略鬥爭中犧牲的兄長,意在使子孫後代不忘國破家亡之仇。李子秀的童年,是在父輩對祖國悲切眷戀的氣氛中長大的。父親在閣樓下,時常吸著大煙袋,對著祖國大陸方向唸叨:“咱們是中國人,咱祖祖輩輩是中國人呵!”他給李子秀講故事,講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歷史;講祖祖輩輩反侵略、反壓迫的武裝鬥爭。李子秀聽在耳裡,記在心裡,從小就萌發出一定要使臺灣迴歸祖國懷抱的強烈願望。他常對同學、好友們說:“祖國像大樹,我們是青藤,青藤只有依附大樹才能站起來生長。”

幼時先後就讀於板橋鎮小學和臺北第二中學。當時其父親為他聘請了家庭教師,除了講授漢文外,還講授文天祥的《正氣歌》,岳飛的《滿江紅》等弘揚民族正氣的詩文,啟迪了少年李子秀報效祖國、反抗壓迫的思想。

1940年,子秀出於對祖國的嚮往,報考了東北長春的建國大學。所謂的“建國大學”,是日本為進一步侵略中國而建的。學生除了學一些中國有關的經濟科目外,軍事科目也很多,每天練軍事動作練得腰痠腿痛。在緊張的學習和訓練之餘,李子秀抓緊時間找同學們學習中國北方語言,想以此和外部取得聯絡。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的語言能力很快得到了提高。他急於同當地老百姓取得聯絡,以便找到抗日隊伍。但當地老百姓對日本人恨之入骨,他也被老百姓當做日本人,偶爾出去逛街、買東西,想和當地老百姓搭訕幾句,可老百姓總是小心地敷衍,或者充滿仇恨地躲避。李子秀面對這種現狀,苦惱極了。

之後,李子秀在建國大學參加祕密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研究會,曾在1942年和同學相約奔向關內,準備投奔抗日根據地,因事敗未達目的。隨後被日軍強徵入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學習,畢業後任炮兵少尉,駐日本和歌山縣。

當時子秀身陷異邦,心懷祖國,遂於1945年5月,毅然和同學張德相約,潛離日本,幾經周折,經北韓到東北的安東、瀋陽,於1945年6月到達北平。

經中共北平地下工作人員、地下黨師大附中黨支部書記張大中等人幫助,於1945年8月上旬到達晉察冀邊區河北省阜平縣,參加了八路軍。

抗戰勝利後,到張家口市任晉察冀邊區炮兵團軍事教員,貢獻卓著。解放戰爭時期,曾參加綏遠自衛作戰,勇敢機智,為人稱道。

1946年2月13日,在張家口市西山坡訓練場地訓練時,因反坦克雷爆炸,以身殉職,年僅25歲。

為表彰李子秀烈士事蹟,張家口市人民政府興建了李子秀烈士紀念碑,並於1984年9月5日,在察哈爾烈士陵園隆重舉行了愛國臺胞李子秀烈士紀念碑落成典禮。

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國防部副部長肖克、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北京軍區政委傅崇碧、原炮兵副司令員高存信、河北省省長張曙光以及各界代表300多人蔘加了落成典禮,並送了花圈。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江蘇鎮江:烈士郭綱琳用生命捍衛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