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德國在歐洲是一個統一獨立比較晚的新興國家。幾百年來,德國一直四分五裂、一盤散沙,最多時有上千個小公國組成。到了1701年身為眾多小公國之一的普魯士,由公國升為王國,經過170年的養精蓄銳,到1871年在鐵血宰相卑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完成了把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統一,這時德國領土是54萬平方公里。

德國的統一經過了三次王朝戰爭,先後解決了與丹麥、奧地利、法國的領土紛爭問題,同時也使德國一躍取代了法國成為歐洲霸主。這時德國躍躍欲試,因建國較晚世界殖民地幾乎被列強們瓜分殆盡,所以就想與列強們分一杯羹,不惜與老牌殖民帝國大打出手,雖然有些許斬獲,但是隨著一戰的戰敗,德國不僅喪失了海外殖民地,就連本土的領土也遭到瓜分,僅剩下45.2萬平方公里。

而二戰戰敗後,德國不僅賠款,又被割走了尼斯河-奧得河-什切青線以東的所有土地。國土面積減至35.7萬平方公里。同時,德國還被四大強國分割槽佔領,後來美蘇冷戰又被一分為二,西邊被美英法三國佔領,建立了聯邦德國,即西德,東邊被蘇戰佔領,建立了民主德國,即東德。

過了40多年後1990年,德國又在東德、西德的基礎上走向了合併統一,但之前德國失去的領土卻一寸也沒有收回,而且德國放棄索要這些曾是自己的領土。與波蘭簽訂了條約,確定了兩國的邊界,並把放棄這些領土,寫入了國家基本法中,這表明了德國除了現有領土之外再無爭議領土,也就是說版圖就是現在這樣了,以後也是這個樣子,再無領土要求。

大家知道,德國主動放棄的領土中包含著德國的“龍興之地”普魯士曾經的文化中心首都柯尼斯堡。那麼,兩德合併時,為什麼放棄對德國這麼有意義領土的索要權呢?這究竟是無奈之舉還是明智的選擇呢?

二戰後,德國先是被四大國分割槽佔領,之後美蘇冷戰爆發後,德國又演變成東德、西德成為美蘇對立前沿,雖然兩個德國同屬一個民族,有著難民割捨的感情,但在美蘇兩大對立集團的把持操控下,雙方已經劍拔弩張,互不相讓。

在這過程當中,西德把德國與相鄰各國遺留的領土糾紛問題基本都解決了。而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佔領的包括德國的“龍興之地”普魯士曾經的文化中心首都柯尼斯堡在內的東普魯士和奧德河以東大面積領土,西德一直沒有放棄索要權。

可是,勃蘭特任西德總理後,推行與蘇聯、東歐國家“緩和”和“合作”的新東方政策。首先改善了東德和西德的關係,使兩國的關係走上正常化。接著訪問了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結束了兩國的對立戰爭狀態。同時還和波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宣佈雙方對誰都沒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提出領土要求。

1989年末,東歐形勢劇變,柏林牆倒塌,西德總理科爾敏銳捕捉到兩德合併統一的機會,但局勢仍然撲朔迷離,不容樂觀。

雖然兩個德國關係已經正常化,交往不斷,西德給予東德不少的援助,應該說兩德的統一有了一定基礎,但是兩德畢竟分裂了40多年,真想要合併統一到一起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且一個國家的統一向來就不是自己國家的事情,兩德的統一還要看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四大國的態度。

美國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畢竟美國的實力體量在那裡,而且德國遠離美國,統一不統一與美國關係不大,況且是東德併入西德,自己的勢力範圍在擴大,但美國也擔心德國再次崛起不好掌控,同時還寄希望德國強大後抗衡蘇聯和英法,又憂慮德國強大打破歐洲現有的格局。

英法態度十分明確,那就是堅決反對。英法兩次世界大戰乃至以前都受到過德國的打擊,心裡的這道坎難以越過。而且在當時東德駐有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蘇聯的30萬軍隊。蘇聯不同意東德、西德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兩德統一雖然有機遇,但並不是一蹴而就那麼簡單。要實現統一的目標,就要對他們提出的條件,給出讓這些國家滿意的答覆。否則,統一之路寸步難行。

這樣,面對四大國及歐洲國家,德國沒有任何計價還價資格,只有盡力滿足他們提出任何條件。所以德國就同意用歐洲單一貨幣取代德國馬克,合併後留在北約,給蘇聯鉅額無息貨款和海量低價物資援助,承諾放棄曾經領土的索要權,不擁核擁化,縮小軍隊,等等條件一一應允。最後四大國及歐洲各國再無疑慮,德國得以統一。

看到這裡,您認為兩德合併時,德國承諾放棄索要以前的領土,是無奈之舉還是明智的選擇呢?筆者認為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選,更是務實之策。否則,兩德統一將化為泡影。不能統一就是保留包括德國“龍興之地”普魯士曾經的文化中心首都柯尼斯堡在內的曾經領土的索要權,又有何現實意義?況且像柯尼斯堡早已成為了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想要索要基本是天方夜譚,所以放棄是務實之策,也是統一的唯一出路。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另解“完璧歸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