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首先我們看故事的兩位主角,秦王和藺相如。首先看秦王,當時在位的秦王是秦昭襄王,昭襄是諡號,等於說是後來人給之前君王的總結。“昭”指的是“容儀恭美,昭德有勞,聖聞周達”,“襄”是“闢地有德,甲冑有勞”,也就是說秦昭襄王在軍事外交內政方面都很有建樹。賈誼的《過秦論》裡提到“奮六世之餘烈”其中就有秦昭襄王。他即位後軍事上重用白起,東征西討,攻城略地,政治上聽從范雎的建議“遠交近攻”。並在四十一年從宣太后手裡奪取了實際上的統治權,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一年,可以說是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之後又一位雄主。

再看藺相如,他的出場來自宦官繆賢的推薦,繆賢犯了錯誤要跑,被藺相如阻止,讓他回來主動承認錯誤,最後安然無恙。後來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大出風頭,給趙王掙足了面子。而且化解了和廉頗之間的誤解,誕生了一個成語,叫“負荊請罪”,促成了著名的“將相和”。也堪稱大智大勇之人。

兩位戰國時期雄才大略這人就在和氏璧的問題上進行了一番外交較量,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事本身非常精彩,大概就是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換秦國十五座城,秦昭襄王打哈哈,藺相如覺得不對勁,然後指出和氏璧上有瑕疵,拿過來以後威脅秦昭襄王,說你們一點誠意都沒有,再逼我就跟和氏璧一起撞死,真想要就齋戒三天。私底下卻找人偷偷把和氏璧送回國。三天後,藺相如大義凜然。你們秦國要想換,就先把十五座城給我們,我們就把和氏璧送過來。秦昭襄王沒辦法,就把藺相如放了。表面上看藺相如保全了寶物還不失國家和個人顏面,實際上我們細讀一下可以發現不一樣的東西。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83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在此之前秦國的動作是什麼呢?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從秦昭襄王即位到完璧歸趙之前有這麼幾件大事:

秦昭襄王九年,孟嘗君任秦國丞相,秦國攻打楚國,拿下了八座城。

十年,楚懷王訪問秦國被扣留。

十四年,伊闕之戰,大破韓魏聯軍二十四萬。

十七年,東周國君朝見。

二十四年,蒙武攻打齊國。

就是說當時的秦國跟山東六國基本上都有過交手,趙國僅僅在秦昭襄王十一年五國聯軍進攻秦國時有過出手,結果卻是不戰而退。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力大幅增長,實行二十級軍功制,拿人頭換軍功,人頭數決定軍功等級,十五座城絕非小數目。以秦昭襄王的雄才偉略,怎麼會主動將秦國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城池主動送人,換來的只是一個紀念品。而且秦昭襄王在招待宴會上表現很輕浮,沒把藺相如當回事,這實在有點太有損形象。之前讀過一篇文章說這是秦昭襄王對趙國進行的“挑逗”,這個詞可以商榷,我覺得用“試探”這個詞更準確。秦國完全可以以城換物的名義一探虛實,秦強趙弱雖然是不爭的事實,關鍵在於趙國軍民的態度,他們如何看待秦國的大規模東略。而藺相如的出現則是秦昭襄王所希望看到的。藺相如看到秦王四處傳閱和氏璧就看出秦國沒有誠意,本身也沒錯,但是第二次去見秦王時一番話就徹底暴露了趙國膽怯的心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原話是“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意思很明顯,反正我們趙國不是秦國的對手,你們要是想要和氏璧我們也不敢不給,只要派人來簽了條約,你們把土地給我們,我們立刻老老實實把寶貝奉上。這段話看起來義正辭嚴,實際上把趙國害怕心裡暴露無遺,就是說秦國找趙國換東西,趙國不敢不換,膽怯的心態一覽無餘。其實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力量有了不小的提高,也出了廉頗,趙奢等一代名將,在山東六國都在喘息之時(齊閔王在前一年剛被楚將淖齒所殺),趙國也成了秦國軍事上的巨大威脅,也算是不那麼熟悉的對手。秦國人不會不知道,作為繼承人的趙惠文王也還算是不錯。在這種情況下,趙國仍然感到了莫大的恐懼,說明了趙國也不過是雞頭鳳尾而已。藺相如可以算是一代良相,只不過初出茅廬的他在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面前還是略顯稚嫩。

秦昭襄王看到趙國膽怯的心理知道時候到了,第二年軍隊就開了過來,拿下了趙國的兩座城池,也許只是對趙國的一個小小的警告,這次試探性的進攻之後短期之內秦趙沒有戰事。但從此趙國的實力就徹底暴露在秦國面前。雖然在之後其中也包括閼與之戰的大勝,也只不過是延緩了秦國統一全國的步伐而已。

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大臣不解,司馬昭:倒過來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