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三戶(今河南淅川西北)人。他出身於“飲食則甘天下之無味,居則安天下之賤位”的布衣之家。當時的楚國,貴族當權,君主無為,吏治腐敗,國勢漸衰。年輕的范蠡眼見楚國受制於吳國和秦國,不免憂心如焚。他雖然出身卑微,卻具賢聖之資、獨慮之明,不肯結交權貴,常常出入陋巷,浪跡民間,過著倜儻不群的清苦生活。為了不苟同於世俗,也為了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他假裝癲狂,隱身待時。
楚平王時,文種為宛邑令(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天,文種來到三戶訪求人才,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蹲在一個洞穴裡,他身旁還有一條狗對著文種狂吠。隨從人員怕文種感到寒磣,忙叫人拉起衣服,將年輕人和狗遮蔽起來。文種制止說:“不用擋了,我都看見了。今天我瞧這裡有聖人之氣,行而求之,來至於此,但不知這位年輕人是誰?”隨從人員忙答道:這個人就是“瘋子”范蠡。文種早就聽說過范蠡的名字,並得知他雖時痴時醒,但內懷獨見之明,是個非凡人物。今日得見,分外高興,趕緊下車拜見。但范蠡表情淡漠,並不理睬文種。
文種深知,“士有賢俊之資,必有佯狂之譏”。范蠡“佯狂倜儻負俗”的行為,更激起了文種的興趣。於是他便派一名官員拿著請柬去拜見范蠡,范蠡仍然佯裝狂痴。無奈,文種只好自己驅車再次拜見范蠡。范蠡見文種真心誠意,就向哥哥、嫂子借了衣服、帽子,會見了文種。二人一見如故,“抵掌而談”。從此以後,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一天,文種對范蠡說:“先生才識高遠,為什麼不想法求取功名,而混跡在尋常百姓之中呢?”
范蠡答道:“一個人有了知識和才能,如果僅僅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富貴,那是很可恥的,而且也是最容易的,但是這並非我的志向。我的志向要有利於楚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情願一生與草木同朽。”
不久,范蠡打算離開楚國到越國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以實現自己扶越制吳助楚的方略。他勸文種與其同往。范蠡說:“天命千年一次,黃帝是第一位受天命的君王。他掌握天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霸王之氣就在大地之中,關鍵在於人們自己去奮鬥爭取。伍子胥就是憑藉著自己的軍事才能去輔佐吳王的。吳國和越國同風同俗,各國中有希望稱雄爭霸的不是吳國,就是越國。如今楚國最大的敵人就是吳國,而能牽制吳國、削弱吳國的只有越國。如果我們幫助越國,抵制吳國,吳國就沒有餘力來攻打楚國,楚國就能擺脫秦國的控制,強盛起來。故而,他為他,我為我,我們兩人一起到越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