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知西域不足為有無 (總第一百六十八)
《資治通鑑》裡最具鑑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漢王朝通聯西域的舉措,被司馬光記錄為“斷匈奴右臂”。其實,這不過是漢王朝的帝王忌諱別人議論他們有貪功好利的心思;出使西域的使臣則是為了掩蓋自己徼功幸賞的內在實質,而精心構造出來的一個華麗說辭罷了。
西域又如何足以成為匈奴的右臂?不是匈奴的臂膀又如何使斷?班固說得好:“西域境內諸國,各有自己的君主或者酋長,兵雖多但因分散而很弱,不能統一使用,雖屬匈奴,關係並不親密,匈奴能從西域得到馬匹和其他牲畜,以及氈、毯一類的毛織品,而在軍事上卻不能做到與西域共進退。”這一席話,可說是根據當時的形勢所做出的最客觀客觀的評論。
如果,我們考證一下漢武帝時期的張騫、漢昭帝時期的傅介子,還有東漢明帝時期的班超,以及他們降服西域的過程,可知:兩漢時期出使西域的漢朝使者,每次出征所帶領的人數不過數十人,或可能多一點;加上派去邊疆屯田者,亦不過數百人。就這麼一點人,好像在戲臺上一樣,但他們就能殺死西域不夠馴服的國王;滅亡他們的國家;長驅直入到西域腹地;且以為數不多之人生活居住在西域如入無人之境。無論《漢書》,還是《資治通鑑》,從中我們甚至找不到西域有人以後出頭來尋仇的蛛絲馬跡。
就這麼個軟不拉幾的西域,難道可以作為漢朝的同盟者,用以去牽制匈奴;或反過來,他們結黨匈奴,成為匈奴的右臂,危害漢王朝?
不能,那麼,“斷匈奴右臂”,戲詞而已。
匈奴若要侵犯漢朝,從東北的遼寧一直延伸到西部的甘肅和寧夏,邊境線延綿數千裡,哪裡都有他們可破關而入之處,有何必要非得不遠萬里,刻意地繞道西域的玉門關來窺視河西走廊?
小結,西域不能成其為匈奴的右臂。
細心一點,我們會發現,“斷匈奴右臂”論,其實出籠很早,當年的漢武帝與張騫,明顯是出於政治經濟目的,忽悠了天下人,是在玩弄軍事欺騙之術以求利。
反觀光武帝劉秀,他的做法很簡單,在內部還不夠強大之時,二話不說鎖閉了玉門關,直接斷絕了漢人與西域的往來,他說:“這樣,東西南北都可以輕鬆自在了。”
真知灼見啊,這是他在清楚地認識到西域根本無足輕重之後,做出的一項英明決斷。
夷狄民族長久以來,持續地危害中原大地,對他們的防禦,中國的執政者可以不去體恤邊卒戍守時的勞苦,但防禦計劃不能不周詳。如果,發現他們並不能危害中原時,卻打起了主意,想著要去征服他們以獲利,那麼,有可能是雖然免除了短時間的防禦之苦,卻埋下了仇恨的禍根;也可能是暫時沒有了邊患,漢朝軍民卻照樣會因夷狄的報復而勞苦不堪。
這些道理,僅僅只是賢明之人才會明白。宋朝先是被金人打敗,後來又被蒙元滅國,正是基於同樣一個原因,所謂“以夷攻夷”的策略,徒為狡猾之夷狄之族嘲笑而已。
到了大明朝,負有守邊之責的遼東巡撫王化貞,更是愚不可及,面對後金的不斷襲擾,王化貞奏請朝廷:“發放百萬帑金,極力款待蒙古人,那麼後金就會有所顧忌,不敢深入漢境了。”結果導致明朝與後金的廣平之戰原打算掃蕩後金的六萬大軍,一敗塗地,史稱他是“騃而愎,素不習兵,輕視大敵,好謾語”。他對明朝所造成的危害,可以說是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