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大亂世之一,也是華夏文明重要的養成期。作為亂世,自然無法避免有許多戰亂。那時候,戎狄入侵,周天子權威盡失,各諸侯國自行其事,於是乎,戰亂頻繁,國家動盪,而許多有志諸侯,開始了吞併弱小,富國強兵之路,爭相競逐諸侯王的寶座。
既然談到爭霸,那自然就不可避免要東征西討,既要抵禦戎狄,又要替天子討伐不臣,於是戰爭規模就越來越大,重要性戰役也就越來越多,很多場戰役能決定一國之興盛或者衰亡,決定天下諸侯未來的走向。接下來,我們就盤點一下,春秋時期,那些極為重要的關鍵性戰役。
繻葛之戰
1、繻葛之戰
東周初年,隨著諸侯國透過兼併和自強,漸漸初具實力,而周天子則實力大減,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威,一聲令下,也只能指揮周圍的幾個小國。那時,雖然天下諸侯不怎麼遵令於周天子,也基本不朝貢。但是,大家對於周天子還是很尊敬的,對於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地位還是承認的。
但是,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戰,徹底顛覆了這一切。
隨著春秋初期,鄭國崛起,因為地理位置比鄰周王室,所以偏愛插手周王室的政務,周恆王不滿鄭莊公的傲慢,打算削弱鄭莊公對周王室的控制,於是,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派兵抵抗,兩軍戰於繻葛。
但是,陳國軍隊因為內部原因,士氣不高。蔡、衛兩個小國,戰鬥力不強。周恆王的親軍也不是什麼久經沙場的精銳之師。這樣的一直烏合之眾,自然不是鄭莊公的對手。鄭莊公巧用魚麗之陣,以少勝多,大破周恆王的聯軍,並且一箭將周恆王射下了戰車,身負重傷。
經此一戰之後,周天子權威盡失,再也無法遏制天下諸侯的崛起,徹底淪為擺設。也正是因為這一戰,讓天下諸侯都看到了周王室的羸弱,齊楚晉等大國的爭霸之路,也悄然展開。繻葛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長勺之戰
2、長勺之戰
歷史上著名的曹劌論戰,便是發生在此戰之間。自魯國公元前685年,討伐齊國的干時之戰後,齊國便一心想要復仇,彼時,齊桓公剛坐穩齊國國君之位。公元前684年鮑叔牙率領輕敵的齊國大軍,與魯國交戰於長勺。卻被曹劌透過戰略和策略大敗,這場戰役的失敗,也使得齊國痛定思痛,開始了自強之路。但是此戰的意義卻並非局勢上的,而是在軍事戰略歷史上非凡意義。
魯國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強大的齊軍,鑄就了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乃是我國後發制人的防禦戰的經典之戰,為後世軍事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理論。
齊桓公西征
3、齊桓公西征白狄
齊桓公鼎盛時期,不僅稱霸中原,率領天下諸侯朝見周天子,還發動了一次針對白狄的西征。白狄,在西周末年,東周初年,開始大舉入侵華夏,一部分從河北侵入,在華北平原肆虐,攻邢滅衛。一部分則在黃河谷地活動,大約活動在秦國和晉國之間的河東河西之地。
齊桓公率領諸侯,在華北擊敗東邊的白狄,重建了衛國等被白狄侵佔的國家。然後西征,在晉南和晉西,再度擊敗了西邊入侵的白狄,攘夷之功,利在千秋,對於華夏文明,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拯救了式微的華夏文明。
泓水之戰
4、泓水之戰
歷史上著名子魚論戰就是指這一場戰役,公元前643年,這一年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霸主地位失去。自公元前639年,圍毆了依附楚國的小霸鄭國之後,宋襄公似乎以霸主之態自居。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率領崛起的楚國大軍北上,爭霸中原,而宋襄公作為中原強國的君主,幫助齊國敲定繼承人的大國之主,自然也想要稱霸中原,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率領實力不如楚軍的宋軍,迎戰北上的楚軍。宋襄公很早就佈陣於泓水北側,嚴陣以待。楚軍晚來,渡河前來會戰。
然後,就發生了子魚論戰中的一幕,宋襄公不願趁楚軍半渡而擊,也不願意趁楚軍渡河未列陣時而發起攻擊,最後,等到楚軍列陣完畢,宋襄公方才與楚軍正面交戰,結果一戰大敗,襄公重傷,不久死去。
此戰,不僅宋國失去了爭霸的實力,而且,黃河以南沒有了能抗衡楚國的強國,中原各國相繼依附楚國。一直到晉文公帶領晉國崛起之後,才將楚國壓了回去。
城濮之戰
5、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在上代霸主齊桓公去世,有意爭奪霸主之位的宋襄公也死之後,天下只剩下兩個超級大國,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晉國,他們之間隔著中原的周王室和眾多諸侯小國。兩國為了爭奪在這些小國之間的話語權,必定會有一場一決雌雄的大戰,於是乎,城濮之戰到來。晉文公統帥著諸侯聯軍,與楚軍在城濮附近相遇。
晉文公透過退避三舍,避開楚軍鋒芒,並將輕敵冒進的楚軍引入包圍圈,然後殲滅了楚軍兩翼。楚軍主將子玉見兩翼失敗,不得不停止進攻,率軍後撤,楚軍得以不敗。晉軍則挫敗了楚軍,徹底扭轉了在爭霸中的劣勢,此戰也奠定了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礎。
6、崤之戰
晉文公去世之後,經過秦穆公治理的秦國想要東出爭霸中原,晉國正處於政權交接的混亂時刻,但是晉襄公在先軫的勸誡下,決定率軍迎戰。公元前627年,百里奚之子,孟明視率軍打算奔襲鄭國。晉軍在秦軍東出必經之路崤山設伏。
秦軍未能防備,大軍行進到險隘之處,被晉襄公和先軫率領的晉軍堵住了出口和退路,在險隘之間,秦軍被全殲,主將孟明視被俘虜。
此戰的意義在於,秦國失去了東出爭霸中原的可能,被晉國完完全全關在了崤山以西的關中地區。秦穆公只能向西發展,稱霸西戎。
7、邲之戰
春秋前中期,中原兩大超級大國晉楚之間的第二次大戰。公元前597年,晉國已經稱霸三十餘年,在晉靈公時期的一頓瞎操作之後,晉國國力下降,雖然晉景公時期,有所恢復,但是已經不如楚莊王和孫叔敖帶領下大幅邁進的楚國。
楚國為了北上爭霸,數次征伐晉楚之間的牆頭草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軍再次救鄭,雙方對壘於邲。楚國先示弱,提出請和,麻痺晉國,晉國上當。和談之際,然後楚軍派出小股部隊襲擾晉國,打算引晉軍出戰。晉軍再度上當,然後邲之戰爆發,楚軍和晉軍進行了一場血戰,最終結果是,晉軍戰敗,但是並未受到太多的損耗,楚軍戰勝,但是也有著一定的損耗。
憑藉此戰,楚國壓制了晉國一段時間,楚國也因此稱霸天下,成為一代霸主。
鞍之戰
8、鞍之戰
鞍之戰,因發生在鞌地,也稱之為鞌之戰。前589年,齊頃公率軍攻打魯衛,試圖挑戰一下晉國在中原的權威,有重奪霸主的野心。晉國大夫郤克隨即率晉軍車八百乘,討伐齊國以救魯、衛。
齊頃公輕敵冒進,結果被郤克大敗,差點被晉軍所擒。
晉國在邲之戰後,在中原的威勢銳減,北有赤狄,東有強齊,南有霸主楚國,西有秦國。想要重新奪回霸權,只能逐一擊敗這些對手。而齊晉鞍之戰,晉國偏師以弱勝強,正式開啟了晉景公重奪霸主之位的道路。
9、麻隧之戰
公元前578年,秦晉爭霸又到了一個高潮,由於晉國南與楚國,西與秦國長期兩線作戰,所以有些疲憊。正好秦桓公背棄盟約,與白狄相約攻打晉國,晉國得到了藉口,可以號令諸侯攻打秦國,解決西面戰場。
於是,晉國號令天下諸侯響應,與齊、宋、衛、魯、鄭、曹、邾、滕八國大軍,外加周簡王派的大夫劉康公、成肅公軍隊,總共十餘萬大軍,征討秦國。秦國只有五萬軍隊相迎,結局可想而知,秦國戰敗。數世不振,從西方霸主衰退為西戎二流之國,也就是上百年無法恢復實力,更別提爭霸中原。晉國自此不再擔心西邊的威脅。
鄢陵之戰
10、鄢陵之戰
晉景公時期,雖然晉國在前583年的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結束了楚國十多年的霸業。但是之後數年,晉楚之間不過是五五開,為了爭奪霸權,一場大戰勢在必行,於是晉楚第三次大規模作戰即將爆發。
公元前575年左右,鄭國叛晉歸楚,晉國號令衛國、齊國、魯國聯軍伐鄭,楚國大軍救鄭,鄭楚聯軍與晉國統帥的聯軍對壘於鄢陵。
楚軍先是突襲,晉軍後撤。決戰之時,兩軍陷入苦戰。戰爭的轉折點在於一個人的出現,晉將魏錡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軍後退,未及支援兩翼。楚軍兩翼被攻破,然後楚軍神射手養由基雖然一箭射死魏錡,但是楚軍卻失去了先機。楚王子公子筏被俘,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次日再戰,楚軍見晉軍準備嚴整,心有餘悸,不敢輕易進攻,只得率軍後撤。雖然此戰,在戰場上兩軍勝負未分。但是畢竟楚軍撤走,算是晉國勝利。而楚共王這一退,標誌著楚國從此再無稱霸中原的機會。晉國則鞏固了霸主的權威。
柏舉之戰
11、柏舉之戰
鄢陵之戰後數十年,楚國雖有北上之心,但是實力漸漸衰退,在晉國三駕馬車的戰略之下,愈發乏力。而吳國在晉國的扶持下,漸漸崛起,彼時天下的重心,轉移到了東南。吳國曆經數代,終於在吳王闔閭和伍子胥的帶領下,實現了強國夢。吳國開始對楚國展開了戰略性的擊打。
吳國伐楚之戰,最為重要的一戰,就是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此戰之前,吳軍憑藉楚軍主力北上,突襲楚國,一路勢如破竹,但是在柏舉,遇上了楚軍主力。此戰,吳軍三萬主力,對陣楚軍20萬大軍。
楚軍傾國而來,勢力龐大,吳軍採用疲楚之策,先行後退,楚軍追擊。吳國適時反擊,三戰三捷,楚軍士氣低迷。但是楚軍退無可退,只能集結大軍與吳軍決戰,柏舉之戰,爆發。
但是如果打正面,吳楚雙方實力差距很大,勝負難料。所以,吳軍決定先發制人,派遣先遣部隊,發動突襲。楚軍一觸即潰,主帥逃亡鄭國,楚軍渡河而去,被吳軍半渡而擊,一半被俘虜。渡河的楚軍,準備做飯。吳軍隨即殺到,圍主帥沈尹戍,迫使其自盡而亡,經此一戰,吳國攻入楚國國都郢,已經只剩下一片坦途。
槜李之戰
12、槜李之戰
吳王闔閭,西破強楚,幾乎滅了楚國,雖然後來被楚秦聯軍擊敗,但是有此功勳,大有機會會盟諸侯,稱霸中原。但是卻在越國這道小陰溝中翻了船,公元前496年,這一年,越王允常死去,吳國趁機討伐越國,打算一舉平定越國。但是越國還未登位的勾踐,率領大軍抵抗,兩軍交戰於槜李。
由於兩軍差距很大,越軍主將靈姑浮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了戰局。靈姑浮乘勇直接殺向吳王闔閭的戰車,並斬落了吳王闔閭的腳趾。迫使吳王闔閭不得不率軍撤退。闔閭年老氣弱,流血過多,在脫離戰場後七里,便死去了。
此戰,終結了一代雄主吳王闔閭稱霸中原的夢想。
越王戰敗,獻西施求和
13、夫椒之戰
公元前494年,在槜李之戰後兩年,厲兵秣馬的夫差隨時準備發動滅越之戰,一則為闔閭報仇,二則為北上爭霸掃除後顧之憂。
越王勾踐以為槜李之戰後,吳國不過如此,於是率領大軍,先發制人,一直殺到了太湖邊的夫椒。夫差隨即率軍迎戰。
夫差、伍子胥和胥門巢統帥的吳軍精銳遠非越軍能比,一戰重創越軍。勾踐敗退,一路退到了國都附近的會稽山,僅剩五千殘兵。
越國無奈,只得獻上城池、美女和財寶請求投降。夫差急於北上,與齊國和晉國爭霸中原,所以就同意了。此戰,吳國平定越國,正式開啟了稱霸中原的道路;但是沒有滅越,也為吳國霸業盛極而亡埋下了隱患。
春秋列國
14、艾陵之戰
吳國自平定越國之後,便開啟了北上爭霸之路,攻打陳國,又攻打魯國,將戰火燒到了中原腹地。公元前484年,齊國後期有為之君齊景公去世,夫差苦等的時機來臨了,於是率領大軍北上,與魯國會盟,一起伐齊。
一場春秋時期最為著名的圍殲之戰,爆發了。夫差、胥門巢等率領著吳軍主力,與去、10萬齊國主力決戰於艾陵。胥門巢承擔誘敵重任,連戰連退,將齊軍引入包圍圈。但是吳軍低估了齊軍的戰鬥力,儘管吳軍包圍了齊軍,但是齊軍突破了吳國中軍,反倒是包圍了胥門巢等主將。
夫差登高判斷戰局,果斷出動預備隊,攻擊齊軍側翼,齊軍沒料到吳軍還有預備隊,措手不及,被預備隊衝散了陣型,被分散包圍,慘遭大敗。吳軍全殲齊國大軍,俘虜齊國主將和眾多大夫。
此戰之後,吳國基本已經稱霸中原,夫差隨後與晉國爭霸,會盟天下諸侯,成為天下霸主。
15、越滅吳之戰
越滅吳之戰,乃是長達十年的一場大型戰爭。自前484年,夫差在艾陵擊敗齊國之後,在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正式成為中原霸主。
但是,吳國後方卻空虛,勵精圖治十年的勾踐,隨即統帥越國大軍,一舉攻破了吳國都城,殺死吳太子,吳王班師回援,已經鞭長莫及。隨後,夫差不得不割地求和,隨後數年,越國連年攻吳,吳軍大面積國土被越國侵佔,公元前473,越軍再度攻破吳都,夫差自盡。
此戰之後,勾踐北上爭霸,並稱霸中原,一舉成為春秋末代霸主。
圍攻晉陽
16、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隨著中行氏和範氏被其餘四家聯合驅逐。晉國六卿只剩下四位,其中智氏實力最大,執掌晉國朝政。公元前455年左右,智伯統帥大軍,帶著願意獻出萬戶邑的魏韓兩家一起攻打趙氏。圍攻趙氏核心都城晉陽,趙襄子一腔熱血,死不投降,死不妥協,率軍拼死抵抗。
戰爭曠日持久,長達一年多,智伯掘開汾河,用水灌城,晉陽城破只在旦夕。趙襄子孤注一擲,派人策反了魏韓兩家。然後突襲智伯,並殺死了智伯。隨後三家隨即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城邑。
此戰決定了春秋時代當之無愧的最強國晉國未來的走向,如果趙氏被滅,魏韓勢必成為智伯的附庸,隨後勢必被智氏吞併。那晉國未來的走向,必定會朝著田氏代齊的方向發展,智氏一家獨掌晉國。而此戰之後,趙魏韓三家勢均力敵,最後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