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0年的悠久歷史,有著太多璀璨的文明,所以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我國都是世界第一強國,比如唐朝曾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唐都長安是世界大都市,貿易往來頻繁。而元代曾經攻打到多瑙河流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可是到了明朝後期我國的科技水平開始落後於西方,而等到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西方進行工業革命之後,我們已經完全落後於西方。所以近代以來的中國是備受屈辱的。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躺在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的幻想之中,所以雖然我們在1842年第1次鴉片戰爭中敗給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只能夠說覺醒一部分人,而民眾真正覺醒是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我們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並且賠款2億兩白銀,臺灣再次離開清朝。
這個時候清朝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而且此舉也掀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眾的危機意識才更加強烈,我們竟然敗給了一個東方小國,一個曾經多次落後於我們的國家。但其實海霹靂施朗曾經向康熙帝建議攻下日本,但是遭到康熙帝否決,難道我們真沒有實力嗎?
施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海洋軍事家,他的老師是姚啟勝,他曾經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最終逃到臺灣。但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被殺害,無奈他又選擇投靠清朝,康熙帝不計前嫌,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管攻打臺灣的事宜,在1683年,施琅指揮著清朝水師在進攻臺灣的過程當中大獲全勝,他也被封為靖海侯。
而這個時候朝廷上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讓清軍鎮守臺灣,還有一種是丟棄臺灣,在施琅的建議之下,康熙帝選擇保留臺灣,並且派兵鎮守臺灣。可能很多人疑惑還有人丟棄自己國家的領土,但其實乾隆帝就做過這樣的事情,庫頁島7.46萬平方公里,在西漢史書中最早介紹,而唐朝最早管轄這個地區。
但是在乾隆帝眼中這個地方屬實雞肋,需要派兵鎮守,但是意義不大,所以當日本和俄國為了這個不凍港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乾隆帝選擇坐山觀虎鬥,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所以說施琅不愧為遠見卓識的軍事家,但其實他曾經還給康熙帝建議,順勢攻下日本,但是最終遭到康熙帝否決,難道那個時候真打不過日本嗎?
首先可以肯定實力是足夠的,那個時候我們正處於康乾盛世,雖然是最後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盛世依然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地位,這個時候國力最強,社會非常穩定,經濟也是快速發展,所以國家的財政也是非常富裕的。
而那個時候的日本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它真正發展起來是在第2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所以它前期還是非常落後的,而且這個國家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所以說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如果那個時候康熙帝遵從施琅的建議,順勢攻下日本,我們很有可能會代替美國進行黑船事件,但其實康熙帝否決施琅的建議也並非沒有道理。
首先元代有失敗的經驗,使得康熙帝也不敢貿然進攻。蒙古人第1次東征,也叫永安戰役。而這場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人不聽從蒙古人的命令,而且在言辭當中,蒙古人將雙方比喻成父子關係,引發日本非常不滿,雙方因此鬧僵,而蒙古人2萬5千多人率先對馬島進行攻擊,而這個地方日本的駐軍只有8人,很明顯蒙古人大獲全勝。
但是在朝鮮史書《高麗史》中記載蒙古人遭遇颱風損失慘重,所以第1次進攻就這樣失敗了,而之後元朝和日本再次恢復通商,可是在1266年的時候,日本竟然斬殺了元朝的使節。忽必烈聽聞震怒,於是決定出兵日本,歷史上稱為弘安戰役。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有10萬南宋的降軍出現調配問題,沒有和原計劃的東陸軍一起進攻,散兵遊勇被準備充足的日軍擊潰,甚至最終元軍只有三個人生還,自此之後元朝沒有再進攻日本。
所以康熙帝不進攻日本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他也明白元朝的軍力也是非常厲害的,但是還是敗給日本。並且清軍最引以為傲的不是海軍,而是滿清鐵騎,可是在登陸作戰的時候,騎兵不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所以當初攻打臺灣的時候非常吃力,海軍明顯不如臺灣方面,如果不是海霹靂投降清軍,並且非常熟悉對方的戰略佈局,這場戰役可能還需要多持續幾年。
再者進攻日本弊大於利,可以說沒有任何意義。那個時候雖然我們處於康乾盛世,財政較為富裕,但是經過幾次戰爭下來,國庫也略顯匱乏,並且要清朝在對外戰爭的時候,基本是以國庫的存銀來支撐的,很少會加稅,所以你會明白大清從建國到後來的滅亡,一直是維持一個較低的稅率,所以進攻日本需要花費巨大的軍費開支。康熙帝不會貿然這樣做。
還有就是攻打下來鎮守也是一個大問題,其實當時朝廷在談到臺灣這個問題的時候就產生這種爭議,主要還是派兵鎮守臺灣,花費巨大。日本和臺灣的狀況非常相似,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即便成功佔領,但是派兵駐守則是一個大問題,久而久之這個地方也會脫離管控,所以即便成功,意義不大。
最後就是理論上雖然可行,但是實際操作未可知。首先日本孤懸海外,遠離我國本土,如果要進攻日本,需要進行渡海作戰,要知道渡海作戰的成本是遠高於陸上作戰的。即便我們的財政可以支撐到攻下日本,但是我們短期很難找到突破口。因為這個時候的日本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除了長崎是對外開放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很難滲透進去。在古代想要對一個地方發動戰爭,一般會派遣間諜前去刺探情報,可是日本這種閉關鎖國的狀態,讓刺探情報成為一種泡影。
再者兩地相距非常遠,從上海到長崎海上的直線距離是最近的,但是也需要800多公里。按照當時的航行速度,一艘大艦隊需要航行至少一週的時間,而這一週的時間需要面對非常惡劣的天氣,我們都知道元朝失敗就是因為颱風,所以很有可能清軍派遣艦隊,聲勢浩大攻打日本,但是在中途的過程中就會損失大半,而到了日本長崎這個地方,對方以逸待勞,所以實際操作難度很大。
並且一旦雙方戰爭陷入焦灼狀態,我們的後期補給也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如果要攻下日本,必須有絕對的實力,不能夠打持久戰,否則只能會失敗。並且從後期來看,康熙帝並不完全信任施琅,施琅畢竟屬於降軍,曾經背叛過大明,所以康熙帝也擔心施琅有傭兵自重的嫌疑,拿著自己的部隊去海外投靠日本。可是如果更換其他大將,似乎朝中又沒有施琅這樣優秀的海軍將領。
總結
所以綜合來看,不攻打日本確實是明智之舉,康熙帝也有自己的顧慮。而兩人所處於的地位是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施琅是將軍,戎馬一生,建功立業是他的理想,而康熙帝是一國之君,穩固統治,傳承後世才是迫切要做的,雖然也希望名垂青史,但是很明顯康熙帝的大局觀還是正確的,所以實力雖然足夠,但是康熙帝是聰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