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材矮小,但他卻是一個真正的歷史巨人。
他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無數個第一:打贏了近代第一次對外戰爭,創辦了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漢陽鐵廠,第一次對“中體西用”理念作了完整系統的理論概括,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學校教育制度,創辦了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國人自行管理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自強學堂……
他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
他才思敏捷,五歲入家塾,14歲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進入縣學。兩年後,又以鄉試第一名中舉。27歲進士及第,進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銜編修,正式步入仕途。第二年參加會試、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後來他成為清流派首領,以善於進諫著稱。在中俄交涉事件中,他強烈要求嚴懲簽訂賣國條約的崇厚,在朝廷樹起很高的政治聲望。力阻崇厚賣國、推翻東鄉慘案、扳回午門冤案,這一系列出色表現讓慈禧太后對他倍加賞識,使他一夜之間連升四級,由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直接升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44歲時,他被任命為山西巡撫,實現了由一個朝廷言官向封疆大吏的轉變。
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力主抵抗,並建議重用劉永福、起用老將馮子材,從而大敗法軍,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勝利。
他不僅是清末洋務派首領,而且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他督辦建設了蘆漢鐵路,把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甲午戰爭後,他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近代教育思想,並且認識到建立新學制的重要性。每到一地,他都會建立新式學堂,他先後建立的各式學堂有數百個之多。他創辦的自強學堂是武漢大學的前身,他在家鄉南皮捐建的慈恩學堂,已演變為今天的南皮一中。
他希望透過革新來推動社會的進步,但大清重臣的身份又使他必須去維護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這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先前支援維新,後來卻寫出《勸學篇》並鎮壓革命黨人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了。正是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他希望在不變更君主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管理方法。他就像一個老中醫,想用“中體西用”的方子,來醫治早已病入膏肓的晚清,這也註定他的努力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其實,他倡導的改革內容,比如廢科舉、興學堂、獎勵留學、設商部學部、興辦實業等都是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和新文化傳播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苦心經營的武漢,最終竟成為孕育革命的搖籃。
他一生為官清廉,從不索賄受賄。因為家中人口眾多,再加上他為人慷慨大方,所以生活一直過得比較緊張。尤其到了年關,常會遇到入不敷出的情況,這時他就靠典當衣物暫度難關。“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這是張之洞的遺言,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
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撫,晚年宰輔。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可他偏偏生於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縱使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挽救滿目瘡痍的大清王朝。但他依然在苦苦支撐,用自己的生命點亮了大清的最後一抹霞光。在他去世兩年後,清王朝的大廈便在革命的號角中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