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這首詩是王安石所作,後兩句用反問的形式回答了杜牧詩《題烏江亭》中“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楚漢爭霸時期的西楚霸王,是逐鹿天下的最有力的競爭者,強悍的戰將,剽悍的霸王,最終落得兵敗垓下,烏江自刎。他的死總是為文人騷客議論紛紛。如前文所說的兩位,杜牧認為項羽若是渡江整兵再戰,定能捲土重來;王安石認為項羽就是整兵再戰也難逃覆滅。相比之下,李清照則不看重結果,更加佩服項羽自刎時的氣節和魄力。孰對孰錯,還要細觀項羽何人。

項羽,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朝末年,山東豪傑群起反秦,項羽和叔父項梁起兵抗秦,擁立楚懷王,就是後來的義帝。項梁戰死後,項羽率領項家軍在鉅鹿擊敗秦國主力章邯的軍隊,最終和諸侯共同滅掉秦國,此時項羽實力最強,分封諸侯,還都於彭城。而後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開始了為期四年的楚漢爭霸時期。項羽神勇,天下無二,憑藉勇力數敗劉邦,最終卻在垓下被敗於韓信十面埋伏之計,被困於張良四面楚歌之圍,落得個自刎而死的下場。

項羽的故事有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和他相關的典故成語也有很多,像是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錦衣夜行、沐猴而冠等等,甚至有很多在後世都被拍成了戲曲和影視劇。然而今天要講的是項羽的幾個特點:

一是神勇無略,項羽的神勇天下無出其右者,鉅鹿城破釜沉舟之時,殺的章邯丟盔棄甲;復奪彭城之時,以區區三萬人大敗劉邦五十六萬聯軍;就是在垓下突圍的時候,也是項羽生前的最後一戰,以二十八騎,遊蕩於漢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地。然而項羽的神勇,註定他只能是一個將才,不是帥才,更難成王霸之業,因為項羽無略。雖有吞吐天下之志,卻不能謀全域性,順時勢。項羽進入咸陽後,焚宮殿,殺秦人,而後還都於彭城,只是因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耳,此為一失策;分封諸侯以三秦守關中,三秦愧對關中父老,故關中之地不能守,此為二失策;殺義帝,此為三失策;遠征齊國而不滅漢,此為四失策;項羽爭霸之路,失策之處多如牛毛,上述四點最為明顯,以此觀之,項羽若輔弼明主,開疆拓住,封侯拜相亦非不能,做為一方諸侯若無大略,雖勇無益啊。

二是輕人無謀,用今天的話說,項羽應該是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重楚人,輕天下之人。天下之人皆可奴役,天下之地皆不珍重,唯獨楚人為親,楚地為貴。於用人之道,重武輕文,重親輕疏,故韓信、陳平之輩叛楚歸漢,范增鬱鬱而終,此消彼長,豈能不敗於漢。觀項羽所用之人,項伯者,兩面派;龍且,勇而無謀;鍾離昧,被漢離間;英布,反覆小人;季布,智勇之將卻不能盡用其才。此看項羽,民心不附,謀士遠去,武將離心,豈能不敗。

三是嗜殺成性,項羽攻伐,攻而不取,伐而不佔,嗜殺成性,每戰必屠。章邯降,坑秦兵二十餘萬,不可謂不殘忍。三次滅齊,齊三次復國,可見民心盡失。項羽攻外黃城,欲屠全城,外黃十三歲童子勸諫,說服項羽收回成命,項羽雖特赦外黃一城,然嗜殺之性不改,終究難逃厄運,好戰者卒於戰,嗜殺者必被殺,由此可見,縱使項羽渡江,重整兵馬,便有百萬之眾,亦難扭轉乾坤,轉圜敗局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臨終絕筆,可憐其至死不知弊在何處,途復歸罪於時運不濟,而至敗亡,唯於瀕死之際,方顯英雄氣概,寧死不辱,於溫柔鄉中而顯柔情,故虞姬以死殉情成就一段好戲——《霸王別姬》,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的一曲《和項王歌》為項羽的一世英雄畫上句號。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1644朱由檢是否還有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