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每天五分鐘,為您講述歷史上的今天。

1294年2月18日,成吉思汗開創的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薛禪汗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去世,終年七十九歲,留下了一個擁有遼闊疆域的龐大帝國。元朝是一個讓後世頗難評價的朝代。一方面在正式的官方語境下,元朝是悠久的中國歷史中的一段輝煌時刻,是中華文明未曾中斷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另一方面,也總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認為元朝的建立標誌著古典中國的滅亡,元朝並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相反中國是當時大蒙古國的一部分。這派觀點認為,在1279年崖山海戰之後古典中國就隨著南宋的流亡政府一同終結了。也就有了那句“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出現。那麼,崖山之後究竟沒了什麼呢?

忽必烈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還是在十多年前的高中時代,那時我正處於思想最為激進的時代,十分仰慕宋代的仕林風雅,對比後代的冷酷閉塞,當時真的認為這句話是對的。這句話最早的出處來自於明末文人錢謙益的詩《後秋興之十三》裡面的“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或許是出於亡國喪家之痛,錢氏思及宋元故事有感而發。但考慮到錢氏前半生身為明代士林領袖,後半生又為清朝高官,於大節有虧或許是想甩鍋與古人,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而到了近代,再次重提這句話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在日本的近代史學中有一個特殊的流派“東洋史學”。這個流派的研究物件是以中國為重心的東方歷史文化,名家輩出。其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但這個流派的史學家表面上對中國的看法並不一致。有的人,以津田左右吉為代表,完全否定中國歷史,認為中國歷史只是王朝的歷史,只有史料而沒有歷史。有的人,以內藤湖南為代表,高度肯定中國傳統的歷史研究。內藤湖南有三個觀點,分別是“唐宋變革說”,“中日文化同一體”和“文化中心移動說”。內藤認為中國在宋代就已經開始了近代化程序,而由於中日文化同一體,現在中華文化的中心已從中國轉移到了日本。而這一觀點正對日本軍國主義的胃口,最後逐漸演變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論調。如果僅從學術角度來評價,內藤湖南稱得上是一位開宗立派的史學大家。但作為生活在世界爭霸時期並企圖吞併中國的軍國主義時代的日本人,他的很多研究又實實在在地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支援與依據。

錢謙益

內藤湖南

說清楚了話語的來歷,下一個問題是這句話這麼破?下面的破解方法來自於本人十分敬仰的葛劍雄先生。

“崖山之後無”意思明確,要破就只能從中華或中國上破。那什麼是中國?我們怎麼來定義?

最早中國的文字出自於青銅器“何尊”,指的是國家的首都,但從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中國就成為了秦朝的代名詞,一直持續到清朝。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成為了國號的簡稱和國家的名稱。

何尊銘文“宅茲中國”

如果我們就疆域而言。在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凡是以正統自居的或以統一為目標的政權,包括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政權,或佔有部分中原地區的政權,都自稱中國。統一之後,原來政權中被統一的部分都被看作是中國。所以唐朝修《北史》、《南史》,元朝《宋史》、《遼史》、《金史》並修,以後都已列入正史。

蒙古剛剛崛起的時候並不以中國自許。滅金之後與南宋對峙,蒙古佔有傳統的中原和中國的大部分。特別是以“大哉乾元”得名建立元朝後,蒙古統治者已經以中國皇帝自居,以本朝為中國。就連南宋也已經承認元為北朝,對它取得北方領土表示承認。元朝是唐朝之後第一個完整恢復傳統中國版圖疆域的王朝。這與南北朝時期十分相似,北方由少數民族統治,南方由漢民族統治。都是北方統一了南方,怎麼就沒有人說南朝之後無中華呢?如果元朝不是中國,那麼明朝中國的法統從何而來?如果完全割裂崖山以後的歷史與之前的聯絡,那麼我們連說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們領土的底氣也沒有。我們現在經常說自古以來某某地區就是我們的領土,而真承認這句話的結果就是,如果我們再找歷史依據,就只能在元朝以後甚至明朝以後來找。

如果將中國視為民族和文化概念,那麼他主要指的是西周以後就聚居在中原地區的諸夏、華夏,以後的漢族及其文化。周邊的非華夏、非漢族被視為蠻夷戎狄,他們的文化也就不是中國文化。但隨著文明區域的不斷擴張,非華夏的人口持續內遷,特別是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華夏民族或漢民族的概念早已不是純粹的血統標準,而變成了對地域文化的承認,凡是定居在中國範圍或者被擴大到中國範圍內的人,無論以什麼方式接受了中國文化的人,都屬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方傳統華夏政權認為北方非華夏族而稱之為“索虜”,北方政權逐漸以中國自居並稱沒有統一決心的南方為“島夷”。但隨著雙方交流加深,最終都承認對方為同類,甚至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到了隋朝重新統一時,定居於隋朝範圍內的各族,基本都已自認和被認為華夏(漢)一族,儘管其中一部分人的“胡人”淵源或特徵還很明顯,但血統的界限早已破除,相貌的差異也不再成為障礙。甚至連建立隋、唐的楊、李兩家都有都有很大比例的鮮卑基因,很難界定是漢人鮮卑化還是鮮卑人漢化。也就是在唐朝,中國的定義完成了從血統疆域到禮儀的轉變(皇甫湜《東晉元魏正論》:“所以為中國者,禮義也。所謂夷狄者,無禮義也。豈繫於地哉?”)。忽必烈因周易“大哉乾元”之語改國名為元,已經說明越來越傾心漢化。雖然元朝的98年未能像清朝那樣做到大規模漢化,但是逐步接受中國禮義確實不爭的事實。即便是元順帝失去了對中國的統治權,按理說只能稱之為蒙古大汗,但他依舊要保持元朝皇帝的稱號,繼續使用年號、諡法、廟號等這一套儀式。這期間也被稱之為北元,也有人說明朝與北元是歷史上第三次南北朝。

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制度的概念,那麼從蒙古入主中原開始就基本接受和繼承了以往各朝的制度。並且從治理一個疆域遼闊、合農牧為一體的大國需要出發,元朝的制度也有創新,如行省制度,以後為明、清、民國所沿用,直到今天。

之所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會有較大的影響規模,或許主要是因為元朝更加專制集權的統治,使得宋朝的文治倒退並影響到後來的明清。有的時候歷史真的很玄妙。我會把中西方走上不同道路導致關係逆轉的時間節點放到1215年。這一年的南宋倒是沒有什麼大事,可在北方草原誕生了一名男嬰,孛兒只斤•忽必烈。六十年後,他將滅亡南宋建立大元。而在英國,這一年簽署了《大憲章》,封建王權開始受到法律的限制,並影響到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而也是在元朝,歐洲人開始穿過遼闊的無邊的蒙古帝國來到東亞,眼界也從地中海沿岸擴充套件到日本海和印度洋,及其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和野心。一個多世紀之後,歐洲人主導的地理大發現開始將地球連線為一個整體,全球化的時代逐漸開啟。而機會同樣擺在當時的中國人面前,也有中國官員陪同成吉思汗進行橫跨歐亞大陸的考察,可固有優越感和惰性導致對東西方大規模交匯的文化刺激無動於衷,蒙古人退去之後在記憶裡只留下仇恨而沒有啟發與反思。後世子孫頓足捶胸做道義模樣說著“無中華”、“無華夏”、“誤國三百年”的詞語不過是活在歷史的幻想中,何其悲哀。而在身處崖山的文天祥心中,元代南宋就是一場一場改朝換代,北朝戰勝南朝,新朝取代前朝。只是在他自己的價值觀中,作為宋朝的丞相,亡國就應該殉難。家人子弟可以成為元朝的順民,也可以做官,他已經承認了元朝取代南宋的事實。

從中國這一名稱出現至今3100餘年間,有過輝煌,有過衰微,有過統一,有過分裂,有過和諧,有過沖突,有過領先,有過落後,但無論如何,中國是始終延續的,從未中斷。一部《二十四史》已經全覆蓋。總之,無論崖山前後,都是中國。

推薦閱讀:葛劍雄《中國歷史的十九個片段》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不要再罵嬴政了,他真沒有你想的那麼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