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為原翻,注為碼字的加註。
第十八話:沒有辦事員的工廠
在蘇聯無論哪家工廠裡面的人員基本都是生產人員,負責處理辦公事務的人員非常少,我所在的這個製鹽廠也是這樣。
雖然看著破破爛爛的但總算還是有間‘康拖拉’(辦公室),然而這裡只是負責稱量生產出來的鹽,並沒有其他業務需要處理。
工廠外表雖然看上去破破爛爛的,但其實裡面隨時都有百多號人在幹活。如果是按照日本企業的人員配置標準,300多號工人的話怎麼也得相應地配備至少4、5個總務、財務人員才行。
但在這鹽廠裡僅有1名女性辦事員幹這些事而已。
蘇聯的工廠的業務處理、組織形式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完全搞不懂。
至少在斯大林時代,蘇聯工人地位還是很高的
按一塊兒幹活兒的蘇聯人的說法,這種不和生產掛鉤的事務性工作在蘇聯工廠裡工資非常低,所以凡是這類辦事員的職位大家都嫌而遠之。
以這家工廠為例,負責燒鍋爐的火夫季米特洛夫老頭兒的工資比廠長還高(注①),這在日本工廠裡無論怎樣都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在日本,從學校畢業後無論是進入工廠還是公司,每個人都知道但凡事務員崗位,如總務、財務之類負責業務處理這塊的職位,升職通常都會比在車間幹活得要來得快。
日本是完全以學歷為主的社會,最典型的就是軍隊。
在軍隊裡,不管你當兵當得怎麼好,從士兵開始提升到少佐就算到頭了。我原來部隊的長官就屬於這類人。與之相比,從陸軍大學畢業的人首先肯定能當上少將(注②),努力點的話還能成為中將、大將。
輸入日本事務員出來的怎麼盡是番號,隨便拿個白領頂下吧
回想到了這個勞動營後我們所有人立刻就被鑑別成份。
站在一邊的萊金中尉當時就好奇地問:“為啥日本人會有這麼多比薩拉(事務)要處理?”
我至今還記得他那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日本事務員一大把從蘇聯人的角度來看,感到奇怪也很正常。
現在不知道那邊變得怎麼樣了,但當時蘇聯有個“斯達漢諾夫運動(譯①)”非常盛行,強調生產一邊倒。
能在生產車間裡達成比別人還高的定額的人就會被視為模範市民,甚至能成為英雄。
在蘇聯,男女徹底同權,沒有像日本那樣的男女差別。
女權會喜歡蘇式的男女平等嗎
因此在蘇聯不論是在火車上剷煤也好,在道路上挖坑也好,只要男人能幹的女人就能幹。再加上工廠裡比起辦事員當工人的工資更高,所以凡是和生產無關的崗位,如看門人、倉庫資材管理員全都是老年人。
蘇聯和日本不同,工廠裡需要處理的事務非常簡單不需要那麼多事務員。
我挺後悔沒能在蘇聯期間多瞭解些他們的制度,可惜現在再說什麼也都遲了。
蘇聯勞動光榮勳章
注①:蘇聯採取的是國營經濟,後來我國全面學習蘇聯時也長期採用了這一模式發展工業。
這種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大鍋飯。
在工廠裡大家都是為國家工作的沒有什麼上下之分,因此職位不同工資卻差距並不大,工作年限比職位和學歷更能決定工資的高低。
碼字的父親當年進廠時是進的廠辦室,但是他主動要求去車間當工人,因為工人有加班費這些工資收入更高一些。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模式在早期對工業發展還是有利的,確實容易讓工人有主人翁的感受能激勵工人的積極性。
由於這種模式國家掌控了所有資源的調配,可以不顧成本上馬工業專案儘快補齊短板和缺失,也能節約大量的薪資支出將資源集中用於生產,在非常時期有利於國家調集資源等等。
蘇聯的衝鋒槍生產線,蘇聯工業模式為贏得衛國戰爭出力甚大,但是也讓蘇聯誤以為無需調整
但是後來這種模式的弊端越來越重,這一模式人浮於事勞動率低下,以農補工城鄉差距不斷被拉大,生產資料浪費嚴重,尤其是市場壟斷社會缺乏競爭力造成的科研動力不足嚴重製約了社會的進步。
這種經濟模式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尤其民生經濟方面確實已經不適用了。
但國營經濟模式,在軍工等一些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卻對國家戰略至關重要的經濟行為中,還是有它的價值的。
不過早期蘇聯的那種一碗水端平的薪金模式現在已經基本被擯棄了。
美國二戰時期的航母基本由國營企業建成
被譽為資本主義經濟模板的美國曾經也是有大量的國營企業的,比如二戰時期美國的國營造船廠就是美國軍用船隻的主力軍,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國二戰名艦基本上都出自這些國營造船廠之手。
然而蘇聯解體後,美國軍方以成本更低為由將造新艦船的訂單全部交給了私營造船廠,然後我們就看到美國軍費芝麻開花——年年高。
不過這些曾經輝煌的國營造船廠並沒有因此被全部廢棄,至今美國依舊保留下了一部分,主要承擔美國海軍日常維護的責任。
不過這些當年能造航母、戰列艦的國營造船廠,如今也只能進行日常維護了。美國海軍現在像是驅逐艦之類的大中型艦船一旦有什麼比較大的毛病,就得進私營造船廠的船塢裡去花錢維修。
所以,美國海軍封存的戰艦解封后一個月就能重新進入現役,是某些人異想天開而已。
日本陸軍大學
注②:日本陸軍將軍的職位畢竟只有那麼多,所以日本陸大生雖是軍中驕子,但是也只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能成為將軍。
作者這裡無疑是開了個黃腔。
另外日本士兵想要成為佐官,首先得熬資歷成為曹長和准尉,然後在得到所在部隊推薦後進入士官校學習。只有從士官校順利畢業後,才有機會繼續晉升。
光靠戰功,准尉就是士兵的盡頭了。
所以戰前的日本准尉工資反而是尉這一級軍官中最高的,因為能當準尉的都是老兵了。
《時代週刊》封面人物——阿歷克塞·斯達漢諾夫
譯①:阿歷克塞·斯達漢諾夫,前蘇聯被載入史冊的採煤工人。1935年8月31日,斯達漢諾夫在一班工作時間內採煤一百零二噸,超過普通採煤定額十三倍。
斯達漢諾夫的壯舉讓他獲得了蘇聯一套住房的獎勵,但是其他廣大蘇聯工農的生活待遇卻沒有因為蘇聯的工業發展獲得相應的提高。蘇聯經濟模式中將大量資源分配給擴大生產,而分配給生產者們的資源實在太少。
華約的失敗其實是蘇聯經濟的失敗
但需要指出一點,蘇聯在二戰後還是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這種提高一部分是靠對東歐衛星國的掠奪獲得的。
當時蘇聯從這些衛星國大量進口輕工業品和農產品,但是卻常常拖欠購買款項。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衛星國們的經濟,使得衛星國對蘇聯離心離德,成為後來華約解體的關鍵原因之一。
這一話反正說了這麼多蘇聯經濟上面的話題,那麼碼字的再跟大家說點現在對蘇聯誤解比較多的經濟方面的話題。
蘇聯雖然1991年底才名義上解體,但是1989年後蘇聯內部各加盟共和國早已經在各行其是了,所以這裡以1989年GDP作出解釋。
說明蘇聯不行的一個常用標準就是用GDP值衡量,從1989年的GDP值來衡量蘇聯的GDP只佔美國的八分之一強,怎麼看蘇聯也不夠格跟美國競爭了。
但是碼字的要提醒大家一點,蘇聯從未計算過第三產業,因為它認為第三產業不創造剩餘價值不該計入經濟衡量的指標。而蘇聯的這種計算方式被當時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地引用了,所以跟蘇聯比較GDP應該剔除三產後來比較才能發現差距所在。
而當年美國三產1990年在GDP中的佔比為73.5%,以此類推1989年美國一二產業GDP為1.5萬億美元,差不多是蘇聯的一倍。
日本當時三產在GDP中的佔比為60%左右,因此1989年日本一二產業GDP為1.2萬億美元。
其它德、法等國GDP中第三產業佔比與日本差不多甚至更高,因此1989年蘇聯是全球第三大工業國。
美國比中國多就多在第三產業,這也是美國金融霸權的具現
2010年中國的第二產業便已經超越了美國,但要知道美國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後取代英國執世界經濟之牛耳時,距離美國第二產業超越英國已經過去了60年,這還是得益於兩次大戰的提速才辦到的。
不過,我國也是百多年來唯一一個在第二產業上超過美國的國家。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