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孫臏所生活的戰國中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極不尋常的時期,正經歷著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巨大變革。奴隸制已全面崩潰,封建制蓬勃發展。各諸侯國紛紛變法革新,富國強兵。變革之風,風靡一時。

自春秋始,“周道凌遲,王綱解紐”,社會權勢中心下移,以至“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社會秩序大破壞,天下陷於強凌弱、大並小的弱肉強食的混亂中。諸侯間以武力相征伐,“人慾獨行相兼”,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突出特點。面對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實,各國為了生存和發展,紛紛改弦更張,打破舊的傳統政治結構,創造新的文化形態,積極尋求富國強兵之道。變法成為富國強兵的唯一有效途徑。魏國是實行變法的先行者。公元前446年魏文侯即位,先後任用李悝、翟璜、吳起、樂羊、西門豹、卜子夏、段幹木等一大批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進行一系列社會改革,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推行“食有勞而祿有功”和“盡地力”、“善平糴”等政策,迅速促進了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發展。之後,趙、楚、韓等國分別任用公仲連、吳起、申不害改革本國的政治、經濟秩序,加強法制,選賢任能,先後實現了變法。公元前358年,齊威王以鄒忌為相,接著又重用田忌、孫臏、田嬰等人,革新政治,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明定賞罰,嚴懲了劣跡昭著的阿大夫,重獎治理有方的即墨大夫,實現了“齊國大治”。秦國商鞅的變法,是各國變法中最徹底的一次變法。“行之十年,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燕、宋、鄭等國這期間也實施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

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充分運用“變法”這個法寶,摧垮了約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合時宜的奴隸制經濟,建立起新型的封建地主經濟。新的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牛耕技術的普及,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產量迅速提高。李悝估計,魏國百畝田,平常年景即能收粟150石,如遇大豐年,可增至300石至600石。變法是催化劑,促進了社會制度的轉化和經濟的發展。早變早強,晚變晚強,不變滅亡。富國強兵是關係各國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魏國第一個實現變法,首先強大起來,奪佔了秦國的西河地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之西),攻破了齊國的長城(今山東汶水一帶),多次打敗楚軍,滅掉了中山國,並企圖吞併韓、趙,取得長期獨霸中原的地位。在魏國的嚴重威脅下,韓、趙竭力自救,齊、秦兩大國積極與魏抗衡,楚國則相機北進,燕國也在北方嶄露頭角,從而在戰國中期形成七雄爭立的局面。

各國有為的國君,為富國強兵,爭相禮賢下士,一些官僚貴族也招賢養士,出現了布衣卿相之局,禮賢下士之風。學術思想流派日益增多,各家都抱著“以其學易天下”的宗旨,而且他們也確是“皆有所長,時有所用”。但各國統治者為了富國強兵這個政治目的,雖對各家“兼而禮之”,卻特別依重於現實性和實用性強的兵家和法家。以仁義禮樂相標榜,提倡王化德治,面對春秋戰國戰亂危境,仍然堅持德禮精神的儒家各派,受到冷落。每個諸侯國都千方百計擴大自己的勢力,企圖以武力戰勝其他競爭者,使自己成為天下的主宰。戰爭成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手段。人們的戰爭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迫切要求戰爭的勝利,來獲取現實的功利,那種“不鼓不成列”的迂腐做法已成為笑柄,兵家聲譽大震。

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雜談:穰侯足智多疑,但終究敗給了範睢這樣的強勁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