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創業史,今天來講陳友諒團隊。
在金庸先生的筆下,陳友諒是一個十足的大反派。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此人有能力,有野心,從一個小小的“簿掾”做起,直到自立為帝,陳友諒將團隊發展成江南最強勢力。作為朱元璋創業團隊最危險的競爭對手,朱元璋曾說:“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而地盤、兵力、財力、氣勢,樣樣不輸給對手的陳友諒為什麼沒能贏呢?
殺了不該殺的人和朱元璋一樣,陳友諒也是勞苦福斯出身。他們家世代漁民,祖上原本姓謝,因為入贅陳家,改姓陳。小的時候陳友諒讀過一點書,略通文義。長大後他曾擔任縣衙小吏,但他志不在此。徐壽輝起兵後,陳友諒前去投靠,在其部將倪文俊手下管理文書檔案。很快,陳友諒就嶄露頭角,因功被一路提拔。
1357年,倪文俊企圖謀殺天完首領徐壽輝,事情敗露,被迫逃往黃州投奔自己的部下陳友諒。此時的陳友諒已經升為領兵元帥。面對老領導的投靠,陳友諒以“勤王”為名,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部隊,並自稱宣慰使、平章政事,順利掌握朝堂實權。
殺了倪文俊讓陳友諒嚐到了甜頭,但接下來他殺的兩個人卻讓他吃了苦頭。
當時陳友諒和朱元璋爭奪池州,陳友諒的手下是被稱為“雙刀趙”的猛將趙普勝,朱元璋對此人頗為忌憚,於是派人挑撥陳友諒和他的關係。陳友諒果然中計,懷疑趙普勝要背叛自己,便找機會殺了趙普勝,吞併其軍。沒了趙普勝,陳友諒再次率軍襲擊池州,被徐達擊敗,參戰軍隊全軍覆沒。
一年後,陳友諒又誘殺了自己的大boss,天完政權的皇帝徐壽輝,並自立為帝,國號漢,改元大義。陳友諒的做法讓天完政權土崩瓦解,也讓眾多將領和他分道揚鑣。
信了不該信的人稱帝之後,盡佔江西、湖廣之地的陳友諒,自恃兵力強大,打算向東攻取應天,消滅第一個競爭對手朱元璋。此時的朱元璋,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雖然其他幾人並不足懼,但如果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自己就岌岌可危了。
深思熟慮之後,朱元璋決定誘敵深入,先下手為強。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朱元璋命康茂才修書一封,送到陳友諒營中,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相約攻擊應天。陳友諒相信了老朋友的話,率水師東下,當他的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時,發現此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於是連忙呼喊康茂才,喊了一圈無人迴應,陳友諒這才知道中計了,急忙率軍撤退。退到龍灣時,朱元璋的伏兵四起,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陳友諒喪失戰艦數百艘,只得坐小船逃走。朱元璋的部將乘勝追擊,又在慈湖將其打敗。之後,朱元璋更是派出五路大軍緊追不捨,陳友諒數次大敗之後,只好放棄太平,逃至江州。
第二年,朱元璋親自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他的部將吳巨集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輸了不該輸的仗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1363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洪都(今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
洪都,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坐落在鄱陽湖與贛江交匯處,自古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此時駐守在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朱元璋因為忙於和東吳的張士誠作戰,無暇西顧,只能向朱文正下死命令:盡全力守住洪都!
朱文正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平日裡看著不務正業,可當接到命令的那一刻似乎變了一個人。他立刻召集將領,激勵士兵,部屬防禦措施。
洪都保衛戰打響了,在陳友諒的計劃裡,這個城池在六十萬漢軍的猛攻下,很快就會土崩瓦解。然而戰鬥整整持續了85天,陳友諒始終被朱文正阻擋在城外。
這85天對朱元璋太重要了!最終朱元璋準備好了一切,統率20萬大軍,千帆競揚,向洪都浩浩蕩蕩地開來。陳友諒聽到戰報,只好撤除對洪都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
命喪鄱陽湖陳友諒與朱元璋的決戰就發生在鄱陽湖,雙方對陣36天。起初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瞅準機會,也玩了一把“火燒赤壁”,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雖然一隻眼失明,卻智勇雙全,他死後,陳友諒非常沮喪。
當時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陳友諒於是命令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後,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因為朱元璋已經預先封住湖口,陳友諒沒了退路。
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如何擺脫困境。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不能作出決定,既而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率部投降。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
隨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天子,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很快,陳友諒軍糧不繼,只得冒死突圍。雙方大戰,直打到日落陳友諒也沒有擺脫朱元璋的追擊。這時陳友諒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沒想到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儘管陳友諒的次子逃回了武昌,但第二年還是出降朱元璋。陳友諒野心勃勃建立的大漢就此灰飛煙滅。
在很多人的眼裡,陳友諒堪稱梟雄。“江漢先英、三楚雄風”、“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這都是後世一些史家給他的評價。關於他的敗亡,一直引發諸多討論,一手好牌卻提前出局,陳友諒究竟輸在哪裡?也許他的競爭對手看得更準確。
朱元璋:友諒志驕,志驕則好生事。
套用《三體》的一句名言就是: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