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重整軍備搶時間的四年計劃
1937年11月26日,希特勒接受了沙赫特的辭呈,德國由新計劃轉向四年計劃,從此德國的經濟大權,希特勒完全交由對經濟和財政一竅不通的赫爾曼·戈林掌握。戈林的任務是,不管經濟出了什麼問題,要不惜一切代價完成重整軍備。
在希特勒看來,德國的一切政策、特別是國防外交政策的目的,在於為種族爭取安全環境,保證其繁衍和增殖,因此關鍵問題在於種族的生存空間。為此就必須要佔領中東歐,以滿足“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到三代之內”日耳曼種族擴張的需要。針對原材料和食物短缺的情況,希特勒下了結論,“食物和整體經濟的自給自足已經不可能維持下去了。”解決食品供給問題的方法是在歐洲透過征服的手段,趕走或者削減住在那裡的人民來拓展農業用地。他宣佈,“德國的問題只能用武力解決。”
如此重整軍備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正如沙赫特所預料的那樣,到了1938年備戰開支已經漲到失控:91.37億馬克花在了陸軍身上,而1933年只有4.78億;16.32億給了海軍,五年前只有1.92億;60.62億花在了空軍身上,1933年只有0.76億。加上行政開支和償還冶金券,重整軍備的開支從1933年佔國民收入的1.5%增長到了1934年的7.8%,1936年已達15.7%,1938年是21.0%,而這段時間國民收入只漲了1倍。德國的財政赤字情況非常嚴重,除1932年記錄有少量結餘之外,1933年的赤字是7.96億,1938年已經漲到了95億。
自給自足與重整軍備
戈林雖然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精通權術,卻沒有沙赫特那樣的全域性觀。他對經濟和財政一竅不通。他不清楚應該側重發展經濟的哪一面,到底哪個軍種(空軍、海軍、陸軍)應該享有資源配置的優先權,事實上,他也不能,因為希特勒的想法在不斷變化。
納粹當局一方面追求自給自足,這似乎是在為一場長期戰爭做準備,另一方面它又魯莽地重整軍備,好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衝突做準備。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著根本矛盾,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
所以,從四年計劃的執行結果看,一些指標看上去非常亮眼。比如,從1936年到1938年,煤的產量增長了18%,褐煤增長了23%,焦煤增長了22%。1938年,德國的鋁產量比兩年前增長了70%,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鋁產量最大的國家。1932年德國紡織業只能滿足5.2%的國內需求,隨著人造絲等人造纖維的產量不斷增長,1936年紡織業已能滿足國內需求的31%,1939年達到43%。德國停止依賴進口燃料的目標也越來越接近於完全實現,從1937年到1939年,石油產量增長了63%,合成燃料產量增長了69%。
然而,所有這些漂亮的指標又很難滿足整個產業鏈自給自足的要求。重整軍備的需求正在侵蝕自給自足政策。比如,德國制鋁廠儘管產量大幅增加,但實際上其原材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高規格鋼材也同樣依賴德國沒有的金屬原材料。1938年,合成橡膠產量佔不到德國國內橡膠消費量的5%,一共也就生產了5,000噸,和計劃中的2.9萬噸相去甚遠。1939年,德國的礦物油依然有一半依賴進口。1933年的鐵礦石進口量才剛剛超過450萬噸,而1938年已經增長到了2,100萬噸。但是由於德國的外幣限制政策,國內的物資匱乏很難僅靠進口填補。
到了1939年,原材料匱乏已經對德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荒唐的影響。從1937年開始,政府鼓勵人民去搜集廢棄金屬,填補鋼鐵業這個無底洞。從那時起,把舊的、暫時沒用的金屬上繳給國家成了人們的愛國義務。工廠、教堂、墓地、公園附近的鐵欄杆和鐵製街燈柱換成了木製的,這種大規模的置換導致這時候木材也開始短缺,這又進一步導致紙的短缺……
重整軍備與人力瓶頸
四年計劃和重灌軍備的進一步加速,不僅加重了原材料短缺的問題,而且還使得勞動力的供應日益緊張,勞動力短缺明顯成為瓶頸,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對婦女參加工作的態度。
早在1936—1937年間的一系列命令中,政府已經取消了婚姻貸款的限制,女性申請到貸款之後不再被迫辭掉工作並禁止再找工作,與女性工作有關的政策發生了整體轉向。1938年2月,四年計劃的執行機構宣佈了新的政策:所有25歲以下的女性如果想在工業和服務業工作,必須在農場義務勞動一年,如果已婚就必須在家裡工作。這項新政策在十個月後又得到了擴充套件,截至1938年7月末已經動員了6.64萬年輕女性,1939年7月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21.7萬人。到1939年超過90%的成年未婚女性都有了工作。
但是,對潛在的女性勞動力量的動員,始終與納粹政權及其領導人的一貫觀念不符,他們堅持認為女性最重要的任務是為第三帝國生兒育女。此外希特勒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他相信德國輸掉一戰,真正的問題在大後方,讓戰壕裡計程車兵總是為家人在後方忍受貧窮、物質匱乏和困難而士氣低落;第三帝國要做的是,一旦戰爭爆發,打仗計程車兵們每每收到的資訊是自己的妻子根本不需要在後方的武器生產線上像奴隸一樣長時間工作,她們和孩子們都得到了第三帝國的照顧,他們自然會在前線英勇無畏。
這樣的結果就是,外籍勞工的僱傭。季節性的波蘭工人和一些義大利人成了外籍勞工的主力。從1936年7月到1938年9月,外籍勞工的數量從27.4萬人增長到43.5萬人。但外籍勞工也給經濟帶來了損失,因為他們會把硬通貨幣寄回家裡,造成非常稀缺的外匯流失。
如何解決?希特勒認為,這和對其他經濟領域問題的解決辦法一樣:發動戰爭征服外國。如果德國完全控制了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國家,就可以從關押的犯人和其他組織中徵召外籍勞工,強迫他們出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