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本在二戰中的種種表現對於二戰迷來說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但這場戰爭直接帶著日本走向毀滅,而在之前的一戰,卻讓日本人賺了個盆滿缽滿,真正讓日本崛起的,其實是一戰。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日本和英國有同盟關係,所以日本自動加入了與德奧敵對的協約國,大戰的主戰場是在歐洲,列強此時沒心情關心亞洲,這樣一來,可讓日本人欣喜若狂。

很快,日本就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出膠州灣租界,數日之後直接向德國宣戰,緊接著向奧匈宣戰,日本人打得主意就是趁著德國在歐洲分不開身,趁機在亞洲,太平洋大撈油水。

德國在亞太地區本來就沒有多少兵力,對於全力以赴趁火打劫的日本軍隊來說這壓根就不成力量,於是日本陸軍出動了一個師團和海軍的第二艦隊,加上英軍的配合,攻佔了德國的租界青島,在此之前,海軍已經把赤道以北的南太平洋德國殖民地全部照單全收。

列強的目光都在歐洲,日本人在亞太可謂是春風得意,彼岸的中國剛剛革命成功,尚處於軍閥混戰狀態,對於日本的行為是無能為力的。

但是還沒參戰的美國人可是一直在盯著日本,美國是一直把拉美看作後院,太平洋看作門戶的,這下讓美國可忍不了,於是找到英國那裡去,畢竟英日同盟英國是主導的一方。

可這個時候英國自己還自顧不暇,歐洲戰場打得英國人也是十分吃緊,一批批的殖民地軍隊都上了前線。

英國一看這樣,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找事可不太好,何況日本是自己的盟國,於是英國人要求日本出兵到歐洲來助戰,並且要出動3個軍團15個師團的兵力。

日本人沒事幹嘛為英國佬拼命啊,他們又不傻,果斷地拒絕了,理由也很充分,自己國小,派了15個師團給你我的國防不久空虛了嗎?再說運輸15個師團的部隊需要200萬噸的船舶,您大英帝國自己的海軍還得防備著德國的公海艦隊呢,難不成要日本組建這麼大規模的運輸艦隊嗎?

再者,日英確實有同盟條約,可是條約的適用範圍只在印度以東,日本沒有在歐洲用兵的義務。

日本人的精明算計讓英國佬怒火中燒,當年和日本組成同盟不過是想利用它在亞洲潛質一下俄國和德國,沒想到居然真的有大英帝國需要它幫忙的一天。

其實日本人倒也不是沒有考慮出兵,但是日本軍部的這些人向來猶猶豫豫,覺得風險實在太大,如果不出兵,協約國要是輸了,德國不會感謝他們,協約國要是贏了,戰後分贓就沒他們的份了,現在手裡的膠州灣和南洋諸島能不能保得住還是兩說。

可要是出了兵,打得疲憊不堪,損失嚴重,沒有了實力,別人分贓不給你你不還是沒有辦法嗎?

但其實阻撓日本出兵的不僅僅是猶豫不決,因為他們真正關心的地方是中國大陸。

1915年1月18日,日本大隈重信內閣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這個“二十一條”,才是日本的真正用心之所在,但是其中的第五項卻是一項不能透漏的秘密條款。

第五項的內容是這樣的:

中國政府的政治,財政,軍事方面採用日本顧問,中國警察由中日合辦,中國軍兵器半數以上由日本供給或者建立中日合資的兵器工廠 。

除此之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使用中國港灣鐵路的要求,如果這項條款洩露出去,堅持“門戶開放”的美國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後來中國方面有意洩露了第五項的存在,這一下國際輿論大譁,英國人,俄國人還想著要日本出兵歐洲戰場,因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美國人可不同意,日本人便只好撤回了第五項條款。

雖然後來袁世凱政府在條約上籤了字,以至於成了中國的國恥,但美國從來沒有承認這個二十一條,有一說一,大家別噴我,當時美國人的態度對於中國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英俄自顧不暇,沒辦法把手伸那麼遠,能制衡日本的就只有想在亞太發展勢力的美國了。

1917年在美國出兵歐洲之後,為了換取日本的出兵,日美兩個簽過一個協定,在美國堅持“門戶開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前提下,承認日本在蒙古東部和滿洲的“特殊利益”,雙方互相進行了妥協。

而1919年的巴黎和會雖說承認了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的權益(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但是後來在1922年美國的提議下又召開了一個“華盛頓會議”,逼著日本在《九國公約》上簽字,放棄了在山東的權益。

當然話又說回來,那是戰後的事,現在的日本幾乎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一切,那到底出不出兵到歐洲參戰呢?

去還是想去的,畢竟怕分贓少了自己,但日本人的尿性讓他們異想天開地提出了幾個條件,如果英國人能滿足這幾個條件,就出兵40個師團到歐洲去打德國老師。

英國人見了這幾個條件,當即氣得要死,因為日本人的要求確實過分,條件中的要求幾乎就把日軍當成了歐洲戰場的主力,好像沒了日本協約國就趕不贏德國。

你日本人還真以為大英帝國缺了你就不行了?

日本的出兵對於英國來說當然能減輕壓力,但是英國人並沒有完全依賴於此,他們的真正求援物件,還是美國,所以日本的要求自然是不會被答應的,這就是為什麼戰後不久1923年英日同盟條約就失效了的原因。

日本人倒不是不想參戰,但歐洲太遠,英國人又不答應自己的條件,所以日本陸軍並不積極。

但此時,讓日本人欣喜若狂的一個機會送到了面前,那就是俄國發生了革命,沙俄沒了,變成了蘇俄,一戰也不打了,而這時因為捷克軍團的叛亂讓各協約國找到了干涉蘇俄的藉口,於是決定各國各自出動一部分軍隊,前去“營救”捷克軍團。

本來定好的人數是日本12000人,美國7000人,法國2200人,中國1000人,英國800人,一共23000人,可到出發的那一天,日軍直接拉來了72000人,足足多了六萬人。

不得不說日本人真是趁火打劫的好手,眼看著蘇俄發生革命顧不過來, 還不趁著機會撈一把嗎?

日本人的目標是什麼呢,出兵前大家說好了,打到海參崴為止,可日本人卻一直跑到了貝加爾湖東面,不僅如此,還想著弄個傀儡政權出來,一開始想弄實際上受蘇俄控制的“遠東共和國”的領導權,後來發現布林什維克不像以前的沙皇那樣容易對付,又想著弄一個“沿海州共和國”出來。

反對布林什維克,這個大家都沒意見,畢竟他們的目的就是這個,可是你日本人弄個親日的傀儡政權出來是幾個意思?

再者英美支援的是高爾察克,雖說此人被布林什維克看作是“叛軍”,但至少還是原來沙俄正規軍的上將,拿得上臺面,而日本呢,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找出來一個叫謝苗諾夫的哥薩克人,和英美支援的高爾察克相比,看看都知道了。

英美法等國在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後,於1920年1月撤軍,而日軍一直賴到了1922年才撤軍,歷時四年多,先後輪換10個師團(當時日本陸軍總共21個師團),耗費軍費9億日元(日俄戰爭耗費軍費17億日元)。

而日本人得到的回報是什麼呢?幾乎什麼都沒得到,反倒是與英美的關係更加惡化以及國內軍國主義勢力的抬頭。

很多日本人還認為二戰後斯大林扣留日軍戰俘60萬人數年之久,是在報日本陸軍出兵西伯利亞的一箭之仇。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那個偷走愛因斯坦大腦,還切成240片的人,究竟研究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