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不六(讀史專欄作者)
要思考秦國怎麼滅亡,我們先說說秦國怎麼強盛起來的。
大家都知道,秦國的強盛始於商鞅變法。
從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完成統一)。秦國在96場大國捲入的戰爭中發動了52場戰爭(佔54%),並取得了其中48場勝利(佔92%)。
這幾個數字裡,說明了,秦國極其強大的好戰心,和非常誇張的勝利率。
秦國能滅六國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窮,直接原因在於它將窮轉變為了一股擰成繩的鬥志。
秦國變法前,上至王侯,下至百姓都窮得叮噹響,論貧富差距,絕對是六國最低的。
窮病像是癌症一樣,侵入了秦國的骨子裡,其他的國家都看不起邊陲之地的窮小子。
但是六國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太安逸了,這也就給了秦國機會。
吃過了苦中苦的秦國,和商鞅的變法一拍即合,成為了最佳伴侶,攜手進步。
商鞅的變法有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樹立敵人
二、團結內部
三、軍功勳爵
首先第一點。想讓一個國家團結起來的最好辦法,不是最卓越的領導,而是共同的敵人。
一直被六國欺負的秦國,完全有資格將這種仇恨激化,形成一種不惜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
第二點。商鞅進行的經濟政策,其實本質是把社會里低利用效率低的錢搶給“高階”人口用。
商鞅將這些借來的錢,用在了更高的經濟轉化效率方面,用來投資,發展技術,和獎勵進步人士。
第三點。打破了階層,讓社會底層也有機會加官進爵。和後世的科舉制本質一樣,激化年輕一代為國效力的動力。
後世的科舉多麼深入人心,軍功勳爵制也一樣。
然而,第一點得罪了秦國親六國的人士,主要以姻親,移民和知識分子貴族居多。第二點,得罪了秦國的普通百姓,搶走了他們手裡的餘糧。第三點,得罪了固化的上層階級。
整個社會層面都被商鞅得罪了,最後被車裂之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商鞅雖然死了,但是他的變法,使得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注重強軍的國家。
在當時有限的生產力下,維持一支20W人的軍隊,需要400W人的後勤,比整個秦國的總人口規模還大,這對於經濟實力孱弱的秦國來說是難以做到的。
一旦這麼窮兵黷武,國內的矛盾自然會越來越多。
但是秦國想了一個好法子。
秦國國內發生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可以用“打一仗”就好了的方式解決,方便快捷地轉移國內矛盾,成為了秦國特別擅長運用的戰略武器。
以戰養戰,越戰越強。
在別的國家,將自己的立國根基定為貿易往來,政治運營,還是學術自由的時候,秦國的立國根基從來沒有變過——成為軍事強國。
即使在總體GDP並不強的時間點,秦國在軍事方面的投入也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一切為軍事服務。
其他的國家越打越窮,秦國卻越打越富。
因為它的整個國家主要發展規劃都放在了軍事上面,擁有完整的武具供給,和戰爭產業鏈,運轉效率遠高於其他國家。
整整135年的時間(商鞅變法到秦滅六國),軍隊優先,軍事意志,和強軍思想都成為了每個秦國人心裡根深蒂固的事情,似乎他們每個人都是為戰而生。
身強力壯的從軍,剩餘的成為軍隊的後勤。沒有人懷疑為什麼?舉國如此,形成了碾碎六國的最強戰爭機器。
一切都有序運轉,直到公元前221年,秦軍攻克臨淄,齊滅亡。
一個非常頭疼的事情,出現了——沒有仗可以打了,除非追去塞外或者南嶺。
一起打天下的軍民同胞該怎麼辦呢?
秦國與歷次統一戰爭所不同的一點在於,它並不是一個於亂世後拯救黎民於水火的大一統國家。
它是一個吞併了其他國家文化,城池,人民的侵略者形象。
所以秦國的軍士,絕對不會有天下一統了,可以好好享受太平日子了的念頭。
他們的親人朋友,一直在家鄉,根本就沒有經歷過什麼戰亂。
而且無仗可打不僅僅是數十萬秦軍的麻煩,還是整個秦國國家層面的麻煩。
是支撐秦國滅六國的背後數百萬勞動力的麻煩。
戰爭沒有了,那些打造戰甲刀劍的工匠怎麼辦,那些養馬小民怎麼辦,那些修理戰車的能工巧匠怎麼辦?
要將一個以軍事為立國根基的國家,從根本上更改過來,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這種思想,和社會產業鏈已經形成了,想要拋棄它,是違背整個國家利益的。
六王畢,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秦王也是沒辦法才徵調這些勞動力去築長城,去修阿房宮。數百萬勞動力,無事可幹,這怎麼都是一件影響國力的事情。
“徵發造宮室墳墓共一百五十萬人,守五嶺五十萬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萬人,築長城假定五十萬人,再加上其他雜役總數不下三百萬人。”
秦國以一個極度誇張的方式投入了無數浩大的工程,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只有軍國一體的運轉效率才能完成這些奇蹟。
秦始皇從滅六國完成之後,所做的事情,就是一直在清理軍工產能。
秦始皇的高瞻遠矚,在這一刻顯得格外明顯。
他以一個獨裁霸權的千古一帝姿態,強行命令著整個國家進行思維和產業鏈的轉型。
本來,他有機會成功。
可惜了,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壽命將盡。
或許他一直在找長生不老藥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國家的亂象,只有將國家帶入鼎盛的霸權者,才有辦法透過無與倫比的聲望,強行令國家脫胎換骨。
49歲的秦始皇死於沙丘,甚至臨死了也沒有徹底準備好將國家傳給誰。
也許在他眼裡,早就明白,傳給誰都一樣。
秦國苦於窮病,又崛起於窮病,最後死於戰爭病。
在古老封閉的華夏大地上,是不會有無休止的戰爭的。
戰勝了所有的對手之後,秦國發現,最大的敵人原來就是自己。
秦國七代君王宵衣旰食,夢想千秋萬世的帝國,二代而折,不過十四年。
這給後來者好好上了一課,勝利之後,國家該如何呢。
漢明誅殺功臣,唐朝科舉取士,宋朝外有契丹強敵。戰爭的時候需要戮力同心,勝利之後,卻需要轉移矛盾,可以說維持天下比一統天下還難得多。
這個問題在當代也有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主要大國都處於軍工產能的狀態,也隨著冷戰摩擦升級。最後解決問題的,並不是蘇聯解體,而是第三次技術革命——那些原本為軍事服務的技術,被大量地民用化。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
是當今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途徑。
可惜秦始皇沒有這樣的好運氣。
天下無敵的秦國,最後也死於天下無敵。
無敵是多麼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