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總是短暫的,工作才是永恆的。短短七天的假期如白駒過隙,彈指而過,除了日常過週末,下一個小長假要到四月份的清明瞭。
“周”與“禮拜”是現代概念,工作五天,休息兩天在我國也不過二十多年的歷史。在我剛上小學的時候,還是上六天休一天。在沒有禮拜日的古代,官員們如何休假呢?哪個朝代的官員假期最多最幸福呢?
古人的假期和我們一樣,也分為週期性休假與節日休假兩種,但是各朝各代的節假日的長短與皇帝的關係很大。
秦朝秦朝,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制定了很多規章制度,但在官員的休假制度上,如同當時的賦稅一樣嚴苛,那就是沒有休假,只能幹活,除非你病得下不了床,否則就要為這份工資付出所有,日日操勞。在這個朝代當官風險太大,勞心勞力,安穩日子過不了幾年,各種起義,很快連國都滅了。
漢朝漢朝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比秦朝前進了一大步。
西漢初年,皇帝崇尚黃老之學,講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在官員的休假上同樣頗具黃老之風——休沐制度出現了,所謂休沐就是沐浴和休息的意思。《漢律》記載:“吏員五日一休沐。” 官員們工作四天就可以放假一天用來泡澡休息。這個制度慢慢放寬,除了洗澡,官員們也可以回家看看父母妻兒,這不就是放假嗎?這種休沐制和我們現在的周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一週只有五天。
除了週期性休假,在特定節日,官員們也有假期,比如冬至、夏至,根據路途遠近調節的探親假與喪葬假等。還有一個歷朝歷代都適用、但日期不定的節日——當朝皇帝的生日,普天之下共慶天子誕生,官員們也可以趁機享受幾天假期。
這樣算下來,漢朝的官員還是比較幸福的,該工作工作,該休息休息,勞逸結合。
唐宋唐朝是個昂揚、充滿蓬勃生命力的朝代,皇帝有著宏圖偉業,勵精圖治,官員們也不能懈怠。像漢朝這樣“五日一休沐”實在太懈怠了,皇帝大手一揮改成了“荀休”,官員們每十天休息一天,每月分為上、中、下三旬,休息日稱為“浣”。王維詩云: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所謂“浣”就是洗的意思,同漢朝的“沐”一樣。
從漢朝的一月六天假變成唐朝的一月三天假,看起來唐朝官員要辛苦一點。其實不然,作為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唐朝人十分愛過節,過節當然要享受,於是朝廷再次大筆一揮,給官員們放假:比較重要的節日,比如春節、清明、冬至放假七天;中秋、夏至放假三天;元宵節、中元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很重要,就放一天吧,三伏天太熱也要適當休息,李唐王朝尊崇老子,趕上這位聖賢的誕辰也要放假。這樣拉拉雜雜又出來幾十天的國家法定節假日。
這還不算,唐朝是個大氣的朝代,趕上官員家裡兒子及冠,女兒出嫁,五月農收,九月備寒衣,還是要放假。《大明宮詞》中,唐高宗不想上朝,對官員們說,“春天來臨,長安柳色迷人,放假一天踏春賞柳去吧。”誰不想要這樣的老闆呢?
有人統計唐朝公務員的假期七七八八算下來,最起碼有110天,也就是說全年只需要工作三分之二的時間。
這還不是最厲害的,因為宋朝人更喜歡放假。在照搬唐朝公務員休假制度的基礎上,宋朝又增加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節假日,比如天聖節(太后生日)、人日(正月初七)、七夕等。
除此之外宋朝皇帝還貼心地設定了人性化的探親日,稱為“定省日”,比如父母居住在三千里外,每三年有三十天的假期;父母居住在五百里外,則每五年有十五天假期。有人可能要吐槽了,古代交通不便,五百里、三千里怕不是要在路上花費小一個月吧,剛到家就得返程。各位多慮了,皇帝大人早考慮到這個問題了,探親假的時長不包括路上所用時間的。因此,要是父母住得遠,一個探親假可能要花費兩、三個月!
元明清從宋朝到元朝,對公務員來說,簡直就是從天堂到地獄。大概是因為遊牧民族天天放牛放羊,沒有休息的概念,所以什麼五日休沐,十日休沐統統取消,只有特定節日放假,公務員的假期直接從上百天變為了十六天。休息完該幹啥幹啥,只要不死人,不生病,就日日報到,天天干活。
明朝官員更慘,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超級牛人兼工作狂皇帝朱元璋,假日簡潔明瞭:春節、冬至、朱元璋的生日各一天。不滿意,看看皇帝,每天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心血來潮聽個小曲,還沒見到絲竹班子就被言官罵,你有什麼理由不幹活。
幸虧後來的皇帝們沒有自己祖宗能幹,還出了幾個著名懶皇帝,節假日才慢慢多起來,每個月可以休息三天,節假日也多了幾個,一年大概能休五十天左右。
外來的滿族用武力推翻了明朝,在文化制度上卻不得不沿襲先進的前朝,這其中也包括官員的休假制。但是明朝的假期實在太苛刻了,累得禿頭的清朝官員們紛紛譴責,終於增加了新的假期——寒假,寒假與春節相連,長約一個月,稱為封印,來年開始辦公稱為開印,有點像戲劇行業的封箱與開箱。
一直到慈禧當政,引進了西方的禮拜制,清朝的公務員才有了星期天公休的權利。
如此看來,唐宋兩朝的公務員假期最多,但多放假的背後邏輯在於兩朝經濟的繁榮以及政治的平穩,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精力與財力來享受生活。這也是我們現在節假日不斷改革,增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