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最初,印度在邊境上一直蠢蠢欲動,一度製造出相當緊張的局勢。面對這樣的阿三,中國還是表現得比較剋制,還是希望透過和平協商的手段來解決雙方在邊境的矛盾。

在1960年的時候,周總理還專門起身去了一趟印度,雙方舉行了會談,周總理當時就覺得,中印之間在還沒有確定邊界線的時候,兩邊都不要採取片面的行動,反正會談的時候,印度人表現的還沒那麼誇張。

結果總理前腳剛走,這倒黴印度又開始不老實了,不聽勸告,部隊又跑去邊界上越越線,在中國忍耐的邊緣來回試探,中國是真的不想動手的,可是印度這樣的做法,讓和平解決問題徹底成為了一紙空談。

第二年,他們的邊境部隊看著中國現在比較軟,因此就拼了命地往前推,邊推邊修哨所,眼看推進比較順利,那印度高層的尼赫魯這幫子人馬上表現的如同小人得志一般,想把對面的中國軍人從這片地上全部趕出去,部隊也在待命狀態。

尼赫魯

武裝衝突終於爆發,印度大敗

在當時,中國的國際關係處於冰點,而印度卻受到了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喜愛,或許這就是大哥哥們給的勇氣吧。

況且,當時我國正處於自然災害最嚴重的那兩年,印度估計想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欺負一下中國,看你餓肚子的時候,挑釁一下,順便佔點地,這是真的很陰險。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無奈反擊。

第一次武裝衝突爆發在朗久地區,打了一小仗之後,我方為了避免事態嚴重升級,意思了一下就往後撤了。可印度政府看到中方軍隊的這個舉動,更是高興了,覺得中方迫於國內外的巨大壓力,選擇了撤退。因此印度趁機率兵一路深入禁地。

當時的中國和印度,國際地位確實不太對等。

萬隆會議

先看看印度,萬隆會議之後,印度的國際地位瞬間提高,而且還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

而當時的中國,日子就過得比較慘了,天災讓無數老百姓都吃不飽肚子,國外還有曾經的老大哥如今翻臉不認人,一直在逼債,當時國家也是相當的困難,蘇聯、美國都和中國關係不好,反而還去偏袒印度。

印度藉此一直膨脹下去,中國眼見和平解決問題已經不再現實,當即決定反擊,並且當時的戰場,主要在喜馬拉雅山脈周圍,這裡的自然環境不用多說,就連專業的登山隊都經常在此處遇上困難,更不要說裝備並沒有那麼充足的部隊了。

這場戰爭,從1962年的10月20日開始,一直打到11月21日結束。在戰爭的開始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把印度第七旅全部殲滅,我們收回了原本就屬於我們的部分土地後,還是希望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議。

可是印度絲毫沒有鬆懈,還接受了大量來自美英等國的軍火。因此,我方在11月14日起,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擊,把印度部隊打得落花流水,兩個階段的進攻 ,攻擊殲滅了印度方面8900餘人。

然而,我方並沒有更深入的追擊,而是為了總體和平的角度出發,在贏得戰爭後主動選擇後撤,並且釋放了全部印度戰俘。在這種情況下能如此迅速地贏得一場戰爭,可以說讓全世界都驚愕不已。

戰爭過後,印度受到了巨大影響

原本,內部的印度民眾、印度高層,外部的英美、蘇聯,都以為這次印度會直接揚眉吐氣,挫一挫中國的銳氣,可沒想到,印度這回輸了,還輸得如此之徹底。

原本在印度部隊向前推進的時候,他們的國內還同時掀起了一股反華浪潮,覺得這次一定是要好好欺負一下別人的,結果這下倒好了,什麼都沒拿到不說,還把人給丟到外面了,不知道此時的印度民眾,會不會替他們的政府感受到別樣的尷尬。

這次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印方大敗,給印度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小的,首先要看的就是印度的政府方面。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和印度直接的各種各樣的交涉,無非就是圍繞接壤領土的那一片地區,最後鬧了半天也沒鬧明白,中國是一直都想好好談的,可是印度偏偏又一直覺得這片地是他們的。

時間一長,雙方都暫時先擱置爭議,哪一方都不要派兵,讓那塊地就丟在那。可是上臺的尼赫魯政府,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外加上有超級大國提供的支援,覺得自己已經飄到天上去了,便開始在國內宣揚侵略主義那一套。

當時的中國正在發展自己的,也沒空理他們,可是這印度越來越過分,還踐踏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驅逐了我國領土上的各類人員,就在這種情況下,我方還是堅持和平談判,不要把事情鬧大。

再加上赫魯曉夫和中國交惡以後,給我國帶來了重大的損失,然後他親自訪問了印度,這可讓印度人民振臂高呼,如此強大的蘇聯,不跟中國玩了,現在跟印度玩。以後爆發了衝突,蘇聯不僅會支援印度,說不定還會順勢派兵南下,中國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面對印度一路高歌猛進,中方還是不願打仗,還是想回到談判立場。

可在當時,印度人覺得,中方的這些舉動並不是想好好談,而是服軟了,這可讓當權政府覺得機會來了,帶著萬千民眾的滿滿期待,大將軍就帶著部隊衝了過來,結果吃了這麼大的虧,不知道當時這位將軍還有沒有臉再回來。

赫魯曉夫

有多少的期望,就有多少的失望。

在這一仗之後,第一個直接的影響就是尼赫魯政府一下軟了一下來,此前,這老爺子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穩住了自己在國內的地位。經過這一場對於印度方面來說“慘烈”的戰役,尼赫魯的支援率也直線下滑,老爺子當時想了很多辦法,也沒有辦法挽回頹勢。

當時印度國內的大多數人都覺得,印度能有今天,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國家的高層過於輕敵。

你說,中國當時那麼困難,你去打個三五年,撐不住了回來了,還覺得有情可原,你信心滿滿的,我們大家也跟著你一路嚎叫,想著國家肯定能贏,酒都開好了,結果你兩個月就被打回來了,這哪個國家的百姓臉上會好看呢?

60年代中國舊照

除了百姓,最丟人的當屬軍隊,主要原因在於以下三點。第一,對手單方撤退;第二,交還繳獲的武器裝備;第三,釋放全部戰俘。

戰敗之後,印度還有一個方面發生了轉變,那就是外交政策。

此前,印度也是個被殖民的國家,都知道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從本國的領土上攫取了多少利益,本來就應該共同抵制他們,好好發展自己,最起碼國力強盛了以後再也不用挨欺負了。

可是印度高層卻從這些殖民主義國家中繼承了衣缽,認為自己的快樂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基礎上的。吃了這麼大的虧,可是印度還是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在外交政策上開始有了轉變。

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擁護和平的國家,反而跟美國和蘇聯人混到了一起,天天想著存錢買武器,覺得自己能有有一天東山再起,一雪前恥。

在這種總體的外交方針下,他們還選擇了主動修復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關係,把中國附近的國家,能拉攏的都要去拉攏一下,希望集合一切可用的力量,全方位包夾中國,在他們的眼裡,中國就是北方最大的威脅

立足長遠,這場戰爭摧毀了印度民族自信

不妨可以大膽點推測,這場戰爭,給這個民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當年這場戰爭中,印度輸了,但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輸了,因為中國的軍隊沒有進入他們的土地,沒有傷害他們的平民,也沒有摧毀任何一座城市,甚至沒有傷害他們的戰俘。

這對於中國來說,只是一場自衛反擊戰,對方過分了,我們就打回去,目的達成了,點到為止即可。對於印度這個民族的未來來說,他們不僅僅輸掉了一場戰爭,而是輸掉了整個民族的自信心。

印度在被英國殖民後,當英國人離開,他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恥辱,相反的,還覺得英美國家的做法確實能夠很快讓一個國家變得富強,這種極端的想法,從尼赫魯上臺開始,就正式被上演。特別是在這位總理在任期間,印度始終有一顆超級大國的夢想。

而這個超級大國,可以理解為一個超級大的聯邦。在尼赫魯的眼中,這個聯邦包括了現在的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一大片周遭的區域。

作為這一片的大國,印度這種想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那麼侵佔別國的領土,必然要經歷戰爭這一關,印度人的心裡其實早已明白。

後來,就有了我們熟知的一些戰爭史,比如印巴戰爭打了這麼多年,依舊是個隱患;比如印度出兵斯里蘭卡,這些做法都非常的霸道,甚至有點像幾十年前的日本。

印巴戰爭

尼赫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卻滿腦子想著發達國家的事情,學著人家資本擴張的那一套,彷彿一路都暢行無阻。不說經濟是否發達,國家力量是否強大,看看他周遭的這些小國就知道了,就單純依靠體量與數量,都夠這些國家喝一壺了。

而這一片,還有一個國家,是堅決不同意的,那就是中國。

也正是到了1962年,中國當時正經歷的內憂外患讓印度人看到了希望,在他們眼裡這次出兵可不是佔幾個鳥不拉屎的山頭那麼簡單。蠶食,那說到底就是一步步來的,從有人類開始算,這片土地就跟印度的民族沒有關係,但是如果發動侵略戰爭,還需要理由嗎?

如果當時國家不下狠手,下一步就是整個喜馬拉雅山,再下一步就是整個西藏,很多朋友因為印度不夠強大而忽視了他們。反而這種國家,冷不丁地給你找點事,才是最危險的。

印度人本來總體文化程度就不高,國內一大堆問題,擴張也是最好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當資源逐步變多,不計劃生育也無所謂,大家怎麼樣都能多分一點。

要實現這一步,先不說國力如何,最重要的就是民族自信。尼赫魯在的時候,給足了印度這種自信。

於是,民眾一邊倒的開啟了排華的浪潮,覺得在“偉大”的尼赫魯領導下,印度能一步步走起來,如果中國退讓了,屁股後面還有老美和老蘇的支援,那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再加上地圖上壓根都看不到的什麼緬甸尼泊爾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場戰爭,感覺是為了佔幾個山頭,但更為深層次的意義,就是透過這一場戰爭,一旦中國兵敗,印度人的自信心就打出來了,到時候就會徹底膨脹,今後周遭的局勢只會越來越複雜。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用了兩個月時間,以及戰勝後主動撤兵的做法,讓印度徹底丟光了人,他們輸掉的也不僅僅是幾個山頭,而是整個民族的自信心。

全世界透過這場戰爭看到了印度的實力,蘇聯和美國表面上還是繼續支援著印度,實際上卻是從這場戰爭以後,他們不再把印度當作一個可用的力量。民眾也對政府極其失望,說好的超級聯邦,卻連個山頭都看不住。

就連不可一世的尼赫魯估計都沒有想到,他眼中已經羽翼豐滿的部隊,怎麼上了戰場就跟驚弓之鳥一樣,嗷嗷待哺而且還弱不禁風。一個跟中國沒差兩年建國的國家,卻在戰爭中吃了如此大的虧,這對於民族情緒來說,也是短時間沒辦法調和的。

一個民族獨立後剛剛建立,大多都有一種非常自信的夢,覺得能夠依靠自身的努力把國家塑造出來,將來就一定有能力傲居於世界,當一個超級強國,這種自信,幾乎每個新成立的國家一開始都會有。

到了1962年以後,印度就沒有了。而且,1964年,尼赫魯去世了。

說到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弱國,但是在總體趨於和平的狀態下,這些國家只要老實一點,也不至於落得個家破人亡的境地。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落後就要捱打,因此我們奮發圖強。

可是這個印度就很有意思了,他們是落後就要打別人,那結局就沒必要多說了,無論怎麼樣的決策,最終都是要以失敗告終。

最近幾年時間裡,我們又能經常看到印度找事的新聞,歸根到底,他們一直想從1962年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新培養出民族自信,不過比起如今迅猛發展的中國,印度的路還有很長。

那場戰爭,最根本的影響是徹底摧毀了印度的民族自信心。除此以外,對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特別是外交層面,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這一場戰爭,直接讓印度老實了好幾十年,不過我們依舊不能掉以輕心,這個國家,在未來說不準還會惹出一些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事情。但是大多時候,我們都把它們當作個笑話來看待。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是一國之君,卻事事依賴女人,心理問題不容小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