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神童不算少,關於神童的故事,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耳熟能詳了,比如孔融讓梨、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方仲永5歲作詩等等。
這些神童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天資非凡,智商超群。
像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孔融,是我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後裔,小時候非常聰明,他四歲讓梨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像唐代詩人駱賓王,他小時候也是盡人皆知的神童,據說他兩歲就能識字七歲就能做詩了。他寫的那首《詠鵝》詩,婦孺老幼幾乎都能背下來。
其他的神童像曹衝,像司馬光,他們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
古代的這些神童,雖然都是智商超群,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歷卻大不相同,結局也大相徑庭。
為什麼同樣都是智商超群的神童,長大後的結局卻大不相同呢?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情商有巨大的差異。
以孔融為例。出身很好,才華又高,應該說以後的人生經歷是一帆風順,步步高昇的。可惜的是,孔融出仕做官以後,非常的清高孤傲,處處與當時的權臣曹操作對,最終被曹操找藉口殺掉,並且株連到全家。孔融這樣的結局確實令人扼腕嘆息。
同樣是神童,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晏殊的人生經歷可就是風光無限了。晏殊有“過目不忘”的超常記憶力,五歲就能作詩14歲就被宋真宗賜同進士出身,擔任六品京官。晏殊不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很高。做官以後,他不清高,也不自傲,和同僚的關係處理得很好,官職一路高升,直至做到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樞密使、大學士等宋代高官。
歷史上的神童的人生經歷啟示我們:孩子的智商固然重要,但是情商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小學和中學學習過好多清高孤傲、淡泊名利的文學家的一些文章,像陶淵明的《飲酒》、《五柳先生傳》,劉禹錫的《陋室銘》等等。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一般都會引導學生們總結概括人物身上表現出來的高潔人格,並且學習這種精神。
固然,古往今來這些文人墨客身上那種高尚正直、榮辱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的精神值得學習、繼承和發揚。
但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情商,清高孤傲作為性格特點值得敬佩,但是如果讓孩子們把它作為處事原則就大錯而特錯了。一個人如果自恃才華、孤芳自賞,看見誰都有問題,看著誰都瞧不起,牢騷滿腹,就肯定難以與人合作。古代這樣的文人墨客有的是,甚至於有人歸隱山林,出世逃避。
如果這些自命清高的文人墨客,像孔融,憑藉他的出身和才華,如果能放下文人的清高與孤傲,認清時局,順應形勢,與曹操合作,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