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86歲的李濱珠因病去世,她是1921年出生的河南省偃師縣人,為何要跑到大洋的彼岸呢?這要從他的丈夫開始說起。
李濱珠一生只結過一次婚,他的丈夫的故鄉就是多瑙河流經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這位奧地利人卻19歲來到中國,之後的大半生都在中國度過。他就是理查德·施泰因。
理查德·施泰因是1920年出生的奧地利人,少年時期在多普林中學求學。隨著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一個在維也納醫科大學學習完的青年人加入了奧共,被蓋世太保列上黑名單開始了追捕,為了躲避追殺,施泰因最終在奧共的幫助下,乘坐上了郵輪,經過了28天的顛簸來到了當時無需簽證的上海。
出發之前,他是想去找宋慶齡的,因此想在郵輪暫時停靠在香港時,去找宋慶齡,但不巧的是宋慶齡去了重慶,他只能無功而返。到了上海,他已然身無分文,只能是選擇打零工和利用自己學習到的醫學知識開醫院維持生計,然後再尋找機會找到八路軍。這一找三年就過去了,他最終在天津結識了一位美國牧師,轉而被介紹給了我黨地下人員,最終輾轉見到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聶榮臻用他的母語發音為他起了傅萊這個中國名字,他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之後的一年,傅萊被組織派遣到延安,偉人帶著家眷看望了他,還肯定了他的工作。在這一年裡,他經過聶榮臻的介紹加入了我黨。在晉察冀邊區的生活刺激了傅萊,他看到了太多的傷員因為病菌感染而十分痛苦,他得知1941年青黴素在英美用於臨床,1943年用於戰場,他決心要把青黴素引入中國。
之後的他,透過宋慶齡和來延安訪問的美軍駐延安觀察團,向英美有關部門索取青黴素的一些資料和菌種,儘管有了這些,但對於生產工藝還是一無所知,因為英美方面當時對剛問世的青黴素管理還很嚴格,傅萊只能一點點地摸索,但對於當時生產條件困難的延安來說,傅萊所要面對的工程無疑是巨大的。
但傅萊並沒有灰心,沒有培養細菌的恆溫裝置,傅萊帶著助手造了“培養箱”,靠在地下燒火,讓他達到恆溫的裝置。沒有空氣壓縮機,就用打氣筒人工打。經歷了五十多次失敗後,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在延安研製出了粗製外用青黴素。在這一年的時間裡,他不僅研製出了藥品,還收穫了自己的愛情,與李濱珠喜結良緣。妻子上班後無人照看孩子,他就把孩子放在陽臺上的一隻籮筐裡,在陽臺上讓他曬太陽睡覺。粗製外用青黴素很快用於臨床,降低了我軍戰士的感染死亡率。
解放戰爭打響後,他來到了張家口,一方面搶救傷員,一方面繼續研製生產青黴素。天津戰役中,到前線組織傷員救護工作。組建野戰醫院,為我軍順利解放天津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建立後,李濱珠夫婦兩人在重慶工作,後面因為丈夫傅萊的血統問題兩人都離開了政府職能部門,李濱珠調到了重慶市29中擔任校長工作。時值“土高爐”大鍊鋼鐵,李濱珠認為這個方法造成了資源浪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隨後被調離了29中。
三年困難時期,飢餓現象十分嚴重,李濱珠的父母被奪取了生命,16歲的李濱珠就離開家到延安去了,僅僅在解放前夕回家探過親,父母的離去讓她非常痛苦。
但她此時還不能回去送父母最後一程,1959年,李濱珠和丈夫暫時離婚,因為傅萊的外國血統,李濱珠只得與傅萊劃清界限,保護兩人未成年的孩子,李濱珠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精神很不好。1961年組織撤銷了對李濱珠的處分,李濱珠恢復了名譽,之後她在重慶工作,獨自照顧3個孩子,1962年傅萊選擇與便利店店員江國珍結為夫婦,這個訊息讓李濱珠有過一段傷心時光。
李濱珠從此再未有過婚姻,退休後,上世紀90年代,李濱珠到維也納探望子女,卻不幸中風癱瘓,2004年,傅萊因病在北京逝世,2007年,李濱珠在維也納病逝,兩人互相安息在對方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