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孝敬父母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女子出嫁後,父母也會叮囑她們在夫家要孝順公婆。所以中國古代的家庭婦女,大多都是恭順賢良,性格溫婉,任勞任怨的性子。但孝敬長輩也有個度,清朝有一位女子卻賣掉自己的嫁妝,為公公納妾。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朱氏嫁入應家
清朝嘉慶年間,浙江省仙居縣有戶朱姓人家。家主是個儒生,飽讀詩書,在當地享有盛名。朱生有個女兒,在他的薰陶之下,自幼也是知書達理、溫婉賢淑。從古至今都是一家有女百家求,所以在朱氏長到十六七歲時,求親的媒婆差點踏破他家的門檻。經過一番挑選,朱生還是選擇將女兒嫁給同鄉的秀才應旦華。
朱氏
儘管應旦華家境一般,但卻品學兼優。朱生不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認為這樣的人發跡是遲早的事,便與應家結了兩姓之好。而事實也正如朱生所料,女兒朱氏自從嫁給應旦華後,夫妻二人和睦相處,琴瑟和鳴,感情非常好。在一年之後,朱氏還為應旦華生下一個大胖小子。小夫妻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
應旦華
朱氏遭遇喪夫之痛但天有不測風雲,在兒子出生後沒多久,應旦華便患上了疾病。朱氏四處求醫,也沒能挽回丈夫的命,最後應旦華不治身亡。應旦華死後,朱氏悲痛欲絕,本想跟他一同離開。但看著懷中嗷嗷待哺的兒子,只能放棄這個念頭。她暗暗發誓,此生不再改嫁,一定要將兒子撫養成人。
朱氏
而應旦華家四代單傳,朱氏所生的兒子,是應家的獨苗。所以朱氏身上責任重大,不敢讓兒子有任何的閃失。但有句話說得好,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兒子三歲時,朱氏又經歷了人生中一次痛苦的生離死別。當時兒子也是患了重病,朱氏帶著兒子四處求醫問藥,卻藥石無醫,眼睜睜地看著兒子離去。
老應
朱氏替公公納妾先是丈夫,後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先後離自己而去,朱氏也因此心如死灰。但想到丈夫家血脈從此斷絕,朱氏又於心不忍。再加上公婆對她也不錯,所以她決定為丈夫辦完最後一件事再離開。朱氏找到了自己的公公,希望公公能夠納個妾室,繼續為應家延續血脈。公公卻表示說:“我都一把年紀了,還納什麼妾?再說,就咱們這樣的人家,哪能納得起妾呢?”
納妾
其實朱氏的公公當時還不到50歲,依然有生育能力。如果納妾,還能生下子嗣。只是應家家境貧寒,兒子和孫子又相繼離世,老應實在沒有納妾的想法和能力。但朱氏卻是一個敢想敢幹的人。為了幫應家留後,朱氏賣掉了孃家陪嫁的嫁妝,然後託媒婆為公公納妾。經過媒婆的撮合,老應最後還是納了妾。
貞節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