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何者謂"漕"?漕者,水轉谷也。《史記‧平準書》有司馬貞之"索引",作出解釋:"說文雲:"漕,水轉谷也",一雲車運曰轉,水運曰漕也。"據此,漕運可謂中國古代的水上運輸。它經由國家經營,處於朝廷的直接控制之下,通過漕運,把徵收的稅糧及上供物資,或輸往京師,或實儲,或運抵邊疆軍鎮,以足需要,並藉此維護對全國的統治。(一)先秦社會發展與漕運春秋戰國時期水利包括漕運的普遍興辦,在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開始發揮出多方面的價值和社會效益,例如魏文侯時曾任鄴令的西門豹,主持修築引漳水的灌溉工程——漳水渠。
西門豹到鄴城
秦昭王時的蜀郡守李冰主持開渠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引涇水開渠的鄭國渠,長達三百多裡。這些渠道基本用於農田水利灌溉,直到今天仍然發揮作用。
鄭國渠
(二)秦漢漕運概況兩漢在中國歷史上是繼秦之後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時期,國家的統一是漕運之興必不可少的政治條件,而此一政治條件,為漕運提供了物資基礎,亦即是興辦漕運已成為客觀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漕運日益為國家所仰仗,成為國家的一項不容忽視的事業,甚至已變成關係國家存亡的一大經濟命脈。兩漢時期最著名的河渠就是渭渠、陽渠和汴渠。
汴渠
(三)魏晉南北朝的漕運曹魏所開的水渠計有"討虜渠"、"漕渠"、"淮陽渠"、"百尺渠"等四條水渠。從史料看來,吳僅開鑿成一條運河,就是"破崗瀆"。此條運河以把建康(南京)同太湖地區,遠至浙江連線起來,對吳、對南朝有著相當的重要性,甚至對將來大運河的開鑿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丹陽到蘇州、紹興,實為隋代江南運河的前身。
蜀漢偏居四川前代遺留下來的水利工程、渠道,可以繼續發揮效用,所以即使不開鑿運河,天然的河流及前代修的水渠,足以滿足它對漕運的要求。南北朝時,總體說來,漕運處於停滯的狀態,至多在區域性地區略有發展。
四川地區水利工程
(四)隋代大運河隋唐時期,從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滅陳起,隋國祚二十九年;唐繼後有二百八十九年,至五代的五十三年,共三百七十一年。
在這三百七十一年中,中國有兩次統一,一次短暫的分裂,最後又歸於宋的統一。這兩次統一,以唐的統一時間最久,從而把中國社會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隋朝國開皇帝隋文帝劇照
表現在漕運方面:
一方面由於國內統一,河渠廣為開發,漕運空前活躍。
另一方面漕運機制日趨完善,組織社會生產,推進經濟發展,擴大交流,發揮它巨大的作用。
隋唐兩朝在中國漕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集中地點出大運河的開鑿與使用,不僅開創了中國人工開河絕無僅有的記錄,在人類文明史上也是首屈一指。
無論古今中外,凡是開鑿運河,都會深切影響國家民族的經濟,能大幅度提高該共同體的長遠發展上限。甚至可以說有運河就代表著有發展,代表著數以百年千年計的大體穩定。所以運河是衡量社會發達程度的標尺之一。
京杭大運河
隋初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前提。
同時,直接促進漕運的發展,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財富的迅速積累,急需發展交通運輸,作為便捷而廉價的水運,便提到了首位。
隋文帝首重漕運,即位不久便採取措施,制定政策,大力開展漕運。文帝任命當地的著名水利專家宇文愷為總督,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長約三百餘里,稱為"廣通渠",漕運便利,"關內賴之"。開皇七年(公元587)夏四月,又於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是時,文帝正積極準備伐陳,開此渠的目的,專為運兵運糧。
隋文帝雕像
隋文帝在位期間,開鑿廣通渠與山陽瀆,發展漕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較好的經濟效益。隋文帝開廣通渠等運道,發展漕運,僅僅是開其端,奠定基礎。隋煬帝即位後,大規模發展漕運,開鑿大運河,把漕運推向了極盛。
繼營建洛陽之後,同年三月,開鑿運河。下令徵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百餘萬人,開鑿"通濟渠"。
據《隋書.煬帝本紀》卷三和該書卷二十四《食貨志》記載,此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又從黃河南岸的板渚引黃河入汴水,大體循春秋吳王夫差所開鑿故道,引汴水入泗水,再達淮河,全渠約長千餘里,此渠又稱"御河",亦即皇帝專用之意。
大業四年(公元608)春正月,煬帝又下令開闢新運道: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郡治薊,今北京西南外郊)。
舞臺劇中的隋煬帝形象
這條水渠是隋代運河系統的北面乾渠,它利用沁水、淇水、衛河北上,達於天津以北,又循潞水而上至北京。大概利用曹操時所開白溝而直達涿郡,此渠約長兩千餘里。
自此南北漕運暢通,可以從長江直達涿郡,把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水系溝通起來,南北總長已達三千餘里。
隋朝在其存在的短短二十餘年間,不斷地開運河,興漕運,其運河之長,規模之大,成效之顯著,為隋以前各朝所不及,即使後世也未有超越它的。概括起來,隋朝所開運河,
一是充分利用天然河道與水的資源;
一是充分地利用前代已有的運河故道,予以拓寬加深,疏通淤塞,故能短期開通。
把天然河道與舊有人工運道有機地聯結起來,消除原先運道彼此間隔,彼此不相屬的割裂狀態,使之構成一個相互暢通的水運系統。通過這樣的大運河,黃河南北及江南的糧食都可運到黃河沿岸各倉而轉輸到關中去。
因為這條運河,黃河全線乃至江南的糧食都可經沿途各轉運倉交收運轉,從而送達關中。要注意的是,超過四千裡的南北跨度,極大填補了之前中國水系南北無法交流的空白,從此不再只有東西橫向貫通,中國水運工程真正完整。
這是對中國大自然的一個巨大的改造,這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即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以大運河為軸,頓成南北變通途之局,不能不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史記》
《中國漕運史》
《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