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蘇秦

01

照片上的這位叫做蘇秦,字季子,河南洛陽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蘇秦據說是鬼谷子的學生,他曾經遊說列國,並首先提出了“合縱”六國以達到抗擊秦國的戰略思想。在燕國和趙國的支援下,他以一己之力組建了合縱聯盟,一人同時身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鬼谷子

其實,在蘇秦組建合縱聯盟之前,也曾遊說過秦國。他勸當時的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嬴駟,兼併列國、統一天下、稱帝而治。但是由於當時的秦國剛剛誅殺了變法的功臣商鞅,國家處於轉型的動盪時期,所以秦惠文王並沒有採納蘇秦的建議。

秦俑

然而在若干年後,同樣是秦國,另一位秦國國君,始皇帝嬴政,卻用統一中國的實際行動昭告世人,當初蘇秦的戰略眼光是何其的準確以及遠見。

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正是由蘇秦勸說秦惠文王的事情而起。

蘇秦為了說明徵戰的重要性,列舉了從古至今的著名戰爭,他對秦惠文王說到: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歡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大家注意一下,蘇秦在說辭裡提到了上古神話中著名的涿鹿之戰。我們大家都知道,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常常被認為是華夏大地上最早的戰爭記錄,那麼問題來了,蘇秦作為戰國時期一位飽讀詩書的著名學士,居然把一場被他稱為“神農伐補遂”的戰爭,排在了首位,難道說這場戰爭是比涿鹿、阪泉二戰更早的一場戰爭嗎?

蘇秦遊說秦惠文王的這段說辭,被記錄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纂的典籍《戰國策·秦策一》中,如果蘇秦說的確有其事的話,那麼毫無疑問“神農伐補遂”,這場戰爭就成為了華夏大地上有文字記載的上古第一戰。

神農伐補遂究竟是否真的發生過呢,如果是的話,這場戰爭到底又是因何而起、怎樣發生和結束的呢?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這場蘇秦口中的上古第一戰。

遠古人戰爭

02

神農伐補遂,顯而易見,這是一場神農主動征伐補遂的戰爭。

那麼問題來了,神農要征伐的這個“補遂”是誰呢?

據可查的文獻記載,“補遂”中的補,通斧;而遂,也通隧和燧。

斧和遂其實是兩個地名,都是以一個字來命名的古代氏族部落。斧,位於現在山東菏澤的定陶區境內,在春秋時期被稱為“釜丘”,也被稱為陶丘。從斧字的本意看,這個被稱為“斧”的氏族部落,估計很善於打製石器斧,或者也可能,很擅長於冶燒陶器。在上古時候石斧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它不但能砍伐樹木以及作為武器使用,同時也是打製石鋤、石鐮等石具的基礎工具,正因為這個氏族部落擅長於製造這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所以他們就用“斧”來作為他們生活的地方的名稱,以及他們氏族部落的名稱。

定陶

而遂,則位於現在的山東肥城與寧陽縣一帶,又被稱為炫,或者隧。這裡的氏族是魯西南一帶最初使用石器挖掘黃土、造穴而居的氏族部落,他們也可能很擅長於打造石器以及取火,與斧氏族一樣,是具有製造技藝的工巧之族。

石斧

斧部落和燧部落,從地域上來看,他們應該都從屬於古東夷部族,所以關係比較密切。此外從他們所擅長的工藝來說,一個是製作石器和燒陶、一個是生火以及挖掘,各有所長,也各有互補,因此呢,更加加深了兩個部落之間的聯絡。

這兩個部落因為在當時有比較先進的技術,所以在東夷部落裡脫穎而出,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以現在的山東曲阜為中心,佔據了現在魯西南的一大片區域。

魯西南地區

03

與此同時,同樣屬於古夷人部落的神農氏,在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區,依靠熟練的耕種技術,人口快速發展。隨著人口的增多,神農氏部落需要不斷地向東擴充套件,以滿足不斷壯大的需求。他們推進至以現在淮陽為中心的豫東南後,發現淮陽以東的黃淮之間,大多是沼澤地和水窪,不適合於農耕和生活。但是為了開拓生產和生存空間,他們不得不透過沼澤較少的地段,繼續向東擴充套件。

沼澤

後世在考古過程中發現,仰韶文化中期(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黃河中下游定居的氏族、部落的數量和規模急劇地增加。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面積達到一萬至幾十萬平方米的部落遺址,總共有幾千處之多。

很快,神農氏部落就拓展到了斧燧部落領地的邊緣,也就是今天的徐州蕭縣一帶。

大家也許會認為,“神農伐補遂”的戰爭,順理成章地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吧。其實不然,兩個氏族相遇的期初,還是比較友好的。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對彼此都有所求。

聚落

神農氏作為一個以農耕為特長的部落,缺乏優良的石器工具,而斧燧部落恰恰能夠向他們提供優質的石斧、石鋤等等生產工具。反過來,以狩獵為主的斧燧部落最大的難題就是獲取穩定的食物,而神農氏恰恰又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向他們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於是乎,交換產生了,斧燧部落提供石器工具,而神農部落提供糧食作物,互相交換,各取所需。

遠古人交換

這麼一說,看起來好像大家相安無事,一派和諧相處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因為這個交換從一開始就是有缺陷的,為啥呢?

石器工具是耐用品,雖然上古時候的石器工具都非常地簡陋,但是隻要妥善使用的話,也還是能夠用上一陣子的。但是食物不一樣,它是個易耗品,並且不易儲存,基本上一次交換來的食物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

石器工具

所以斧燧部落在不斷地交換中發現,他們辛辛苦製作出來的石器和陶器換來的糧食,往往很快就會消耗完畢,然後他們還要繼續製作石器和陶器,用來交換更多的糧食。

但是問題來了,神農氏對於工具的需求不是無限的,一旦他們得到了足夠使用的工具以後,他們就不會有交換的需求。尤其是遇到自然災害和異常天氣的情況下,神農氏的食物可能都無法滿足本部落的需求,更加失去了交換的意願。

石器工具

為了吃飽飯,不餓肚子,斧燧氏部族在斷糧的時候,不得不採取搶奪的辦法,透過戰鬥取得近鄰神農氏的食物。再加上,他們本來是狩獵氏族,身體強壯、剽悍勇猛,再加上又有銳利的石制武器,在區域性的小規模戰鬥中,往往能夠佔據上風。

04

那麼,這場戰爭最終究竟是如何發起的呢?

路史

《路史》裡記載說:“(神農時)補、遂不供,乃伐補、遂”

按照這段記載,戰爭的起因是因為“補、遂不供”,也就是說斧燧部落沒有向神農氏進貢,於是神農才師出有名地征伐斧燧。

至於是不是真的進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強大的神農氏一定是早已經不堪斧燧的騷擾。其次擊敗斧燧,從而長久而穩定地獲取石器生產工具,也是神農氏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

公元前30世紀,神農氏開始了大規模征伐斧燧的戰爭。

神農伐補遂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對決。

神農部族首先向雙方接壤地帶的現在蕭縣一帶發動了進攻。斧燧部落雖然擁有比較先進的石器工具,在作戰時也可以作為,當時比較優良的武器使用。但是斧燧部落畢竟因為缺乏糧食,人口數量無法得到增長,而且在長期飢餓的情況下,戰鬥力也大打折扣。他們面對人數眾多精力充沛的神農氏部落,象徵性地作了抵抗之後就往東北方向潰散了。

神農部落乘勝追擊,繼續往東,擊敗了位於現在蘇北邳州一帶的斧燧部落的一部分。隨後神農部落沿著古大野洋向東北繼續深入斧燧的勢力範圍,由於勢力懸殊,神農氏一路勢如破竹。

就這樣,神農氏一直北上,打到了位於現在山東曲阜一帶的斧燧聯盟的大本營。雖然斧燧部落組織起最後一點力量,頑強抵抗,但是畢竟神農氏人數眾多,糧食儲備充足,斧燧部落最終在曲阜一帶被神農部落徹底擊敗了。

神農擊敗斧燧之後,並沒有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而是把失敗的斧燧部落納入自己的氏族,這樣不僅壯大了原有的部落聯盟,更是得到了精良的石器工具製作技術。

神農隨後也遷至相對發達的以曲阜為中心的地區,附近較弱的古東夷部落,例如夙沙氏(今山東膠州附近)等,也紛紛主動加入神農的部落聯盟,形成了新的部落聯合體。自此,經過征伐斧燧一戰,神農氏才漸漸成為了華夏真正的“中原共主”。

神農

05

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西南麓,發掘了兩座漢代古墓。

銀雀山漢墓博物館

漢墓出土竹簡共計有完整簡、殘簡4942件,此外還有數千殘片。其中內容就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曆譜》等先秦古籍及古佚書。

銀雀山漢墓竹簡

銀雀山漢墓竹簡

其中,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中記錄道:“神戎戰斧、遂。”

這裡的“神戎”指的就是神農,而這個記錄也再次佐證了五千年前發生的,那場神農征伐斧燧的戰爭的真實性。

華夏大地上的戰爭史追溯到何年何月,我們無從知曉,但是今天已知的有文字的記載的第一場戰爭,毫無疑問就是“神農伐補遂”。發生在五千多年前的這一場戰爭,不僅僅是農耕部落和狩獵部落之間的一場大較量,同時也奠定了農耕部落在華夏大地上的主導地位,也許就是這一戰讓華夏民族從此在農耕民族之路上一走就是數千年。

“神農伐補遂”之後千餘年,夏朝建立,補遂部落被夏王以原生地盤相封,建立了補國。

東周初年,隨著鄭桓公姬友率族人東遷以及鄭武公姬掘突,橫掃東土的擴張戰爭,補國也隨著鄶國、東虢國、鄢國等中原小國一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袁隆平先生

最後,向當代的神農,袁隆平先生致以誠摯的敬意!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果朱標沒有早死,朱棣敢造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