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產生了古印度文明,印度成為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在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了被侵略、被殖民,以及印度本土人民不懈的反抗,最終在1947年8月15日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在1950年建立聯邦制共和國。

可以說印度發展的歷史是非常曲折的,它不像中國古代一樣有著長期的大一統的歷史,印度始終處在分分合合地反覆之中,在它成為英國正式的殖民地之前,甚至只有700多年統一的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印度發展的歷史是一樣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像印度一樣的教育制度。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宗教眾多的國家,以印度教為主,同時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的存在,將英語和印地語作為他們官方使用的語言。就是這樣複雜的一個國家,獨立後終於建立起了當代需要的教育制度。

一、印度傳統教育

在古代的印度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始終是以印度教為主的宗教,整個社會的政治、生產方式、社會執行都是依靠宗教來進行的,因此也就必然會影響到教育的領域,在教育方面也迎合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以及統治者的意願。

01.婆羅門教育

印度最早的有歷史記載的教育是在吠陀時代,主要的教材是《吠陀》,它被視為聚集了世間所有的智慧和知識的書籍,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離不開它。

眾所周知印度社會是按照種姓制度來進行等級劃分的,而只有婆羅門的人才擁有受教育的權力。所以為了保證婆羅門的純正,規定孩子的教育需要由各自的父母來承擔。並且由於《吠陀》一書用梵文寫成,在他們的心目中是很神聖的,不被允許抄寫,就只能口耳相傳,因此要將這一部經典學完,需要花費將近10年的時間,耗時耗力。

這種家庭教育只負責教授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接受教授的人又不同,其所理解的《吠陀》也是不大相同的,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統一性。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當時宗教祭祀的需要,“學校”這種統一的教學機構應運而生。有吠陀學校、“圖洛司”學校、古儒學校、以及早期的高等教育,逐步增加了學科,完善了教育內容,尤其以塔克撒西拉大學校最為著名,吸引了印度無數學子。

02.佛教教育

婆羅門的專制統治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由此成立了不少其他的宗教,佛教也是其中之一。佛教奉行“眾生平等”的思想,衝擊了婆羅門嚴格的等級制度,打破了只有婆羅門才能夠接受教育的專制局面,認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

佛教的主要活動場地是寺院,因此寺院也就成為了佛教子弟受教育的場所。能夠進入到這裡學習的人,必須要經過父母的允許,還要透過寺院的身體檢查。就像我們對佛教之人的印象一樣,入學的人要剃頭,身著袈裟。他們的老師就是寺院裡的大和尚,主要教學內容是佛教經典和宗教哲學,教課方式也是口耳相傳,但這只是初級階段,到了學習的高階階段,就要開始議論和爭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使自己對佛教經典的理解得到昇華。學習到最後還會有一個“畢業考試”,合格的人被稱作比丘,可以自由選擇是留在寺院還是回家。

除此之外,本著普度眾生的想法,佛教之人也會在家庭中誦讀佛教教義,讓家族中的小輩們和周圍的人能夠耳濡目染。同時當時的一些寺院也成為了高等教育的學府,許多對佛教感興趣的人或者是立志要成為僧侶的人,滿了20歲都要去到這樣的寺院進修學習。既然是高等學府,那麼其所傳授的知識就不僅限於佛教經典了,還要學習如醫學、藥理、哲學等科目,培養全能型人才。

二、英國殖民地時期的教育

英國將印度變為自己的殖民地之後,就按照自己的觀念來教育印度人民,教授給他們西方工業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便讓他們能夠為自己賺取更多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印度教育的現代化程序。

01.殖民教育的發展

英國印度的殖民統治期間,在開始的時候由於雙方語言不同,因此最初的教育是要儘快教印度的民眾掌握語言,英國由此建立了貝拿萊斯梵文學校、威廉堡學院等,在教授語言的同時也交給他們工作的技能。

進入到19世紀中葉,殖民教育逐步成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教育結構和管理模式,確立起了印度教育的現代體系,使得印度的教育獲得了急速發展。這一時期學校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加大,還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學府,但總體上還是以私人辦學為主,有力地普及了印度當地的教育。

02.英國殖民教育的影響

儘管英國對於印度殖民總體上來說是災難的,但是它仍然推動了印度的社會進步,尤其是他們在印度教育領域做出的貢獻,使印度文明邁向了現代化。

首先其促進了印度資產階級新型知識分子的出現,那時能夠接受教育的通常都是貴族或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在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之後,使他們具備了反封建反殖民的思想傾向,為後來印度的資產階級民族改良運動奠定了基礎。

隨著印度知識分子的不斷增多,受壓迫的程度不斷加深,他們開始探索使國家改變落後貧窮面貌的方法,進行了一次次的改革活動,還建立了不少改革團體。他們還透過考試,進入到當時上層的統治階級,逐步擴大了在政治方面的話語權,為印度民族的解放做了前期的準備。

同時西方宣揚自由平等的社會思想,也使得在印度傳統教育中的邊緣者——女性,進入到受教育的範圍之內,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從這裡開始逐步解放婦女的固有觀念,逐步達到男女平等的理想。

三、獨立後的印度教育

在一個社會當中,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覷,只有透過教育才能使民眾得到開化,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在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如何依據現有的需要對民眾進行教育,成為了政府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01.普及中小學教育

由於印度長期受到種姓制度的統治,充滿了等級歧視和性別歧視,導致受教育者的男女比例不平衡,城鄉結構不平衡,因此雖然政府當初頒佈了《受教育權利法案》,卻沒能受到很好的成效。直到2001年,女性識字人數僅僅佔比54.16%,城鄉識字比例差居然達到了20%。

經過印度政府的不懈努力,打破了原來的教育體系,逐步建立起來今天比較完備的中小學教育體系。印度自1968年開始,重新規劃了中小學教育的時間,在上小學之前,有3-5歲的學前階段,即幼兒園,做正式學習的準備。然後是10年的小學加初中,前8年是免費的義務教育,之後要上2年高中,之後才有機會進入到大學學習。

中小學的學習科目比較全面,除了我們常見的語文、數學、英語、自然科學、體育之外,還包括常識、健康教育、勞動技能等,到了6-8年級,還會增加藝術類、自然科學等學科,以期讓學生們能夠全面發展。

到了高中就明確地分為了兩組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們也要在這個階段決定自己將來是要繼續上學還是直接去工作。兩種選擇會有兩種不同的課程設定,繼續上學的課程會比較偏向書面知識的傳授,而如果選擇就業,就會多一些職業選擇、以及職業技能傳授的課程,讓學生能夠自由發展。

02.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為了提升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於1953年成立印度大學教育撥款委員會,在此之後,印度的高等教育院校逐步增加。目前有200多所綜合大學,6000多所高等院校,2000多所研究院,是印度所有學子都想要去學習的地方。

高等院校也分為很多不同的種類,有太學、學院、大學研究部,太學可以分為國立大學和邦立大學,學院一般是私立較多,大學又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方便想要深造的人繼續學習。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師範類院校,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各個等級培養各個階段的教師,有幼兒師範學校、中等師範學校、大學教育學院、大學研究部,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另外還發展了成人教育,這類教育的重點在於掃盲,提高社會識字率,最終減少文盲,提高社會全體成員的文化水平。

印度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使得印度教育在最近幾年達到了高度發展,尤其是其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亞洲甚至在世界範圍的教育中都享有一定的聲譽。不僅吸引了印度本地的學子,更是接受容納了不少的留學生。教育領域的不斷髮展,使得印度社會不斷走向文明,對推進國家的整體發展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資料:

古代印度教育的發展及其特徵

走進印度教育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康熙先後迎娶了四對“姐妹花”,是哪四對?只是因為貪戀美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