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軍將領授銜儀式,三位原蔣軍陣營起義而來的高階將領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都獲得了上將軍銜。但是三人起義之後的經歷有非常大的區別:陳明仁將軍帶領所部21兵團參加了廣西剿匪戰役,與李天佑上將通力合作,歷時兩年多共計剿滅廣西境內超過40萬流寇土匪;董其武將軍的23兵團兩個軍更是奔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三個人當中,唯有在49年發動新疆起義的陶峙嶽將軍再也沒有帶兵打過仗:並非手上沒兵可帶,陶峙嶽建國後擔任22兵團司令員,比陳明仁、董其武所轄部隊人數都要多,陳明仁兵團3萬餘人,董其武兵團也只有6萬多人。既然如此,為什麼只有陶峙嶽將軍無仗可打呢?
第一是地理因素。陳明仁部隊起義在湖南長沙,沿中南線路進軍廣西剿匪,距離非常近,順勢而為即可,並且陳明仁作為原老蔣手下最善戰的中央軍將領之一,軍事素質很過硬,起義後多次向軍委請戰,能夠馳騁疆場對於陳明仁這種將領是心之所向,沒能前往朝鮮前線,分派到一個剿匪任務也是起碼的。
董其武的23兵團,雖然人數只有兩個軍,實力也不屬於起義部隊中最強的(傅系部隊善戰,但綏遠起義兵團包含大量新兵,孫蘭峰精銳主力5萬多人在張家口已被全殲),但是董其武所部地處華北區域,志願軍在朝鮮展開輪戰後,國內的二線部隊需要及時補充,因此董其武兵團獲得了入朝修築機場設施的任務,同樣立了功。
陶峙嶽的22兵團可就不一樣了,雖然有8萬餘人,在起義兵團中規模最大,但新疆深居西北內陸,此時西北全面解放,全國範圍也僅剩東南防線有重大作戰任務,但該戰區歸屬兵強馬壯的第三野戰軍控制,並不需要陶峙嶽兵團從遙遠的大西北趕來支援。至於廣西剿匪和抗美援朝也是一樣的道理,22兵團由於地理因素,都不適合遠距離奔襲參戰。
第二是現實需要。新疆是我國面積最龐大的省級行政單位,但建國初期新疆的建設水平卻遠遠不及中東部地區,當地多數百姓十分貧窮,急需大力開展經濟建設,以維護邊陲地區穩定。陶峙嶽兵團起義,一方面大大加快了西北解放程序,但另一方面產生了大股部隊需要妥善安置,光是糧食給養就很成問題。為了充分利用這8萬多人的資源,同時實現自給自足,國家決定把這支部隊留在新疆,成立成產建設兵團,以開發和建設邊疆為全新的工作任務,一直持續到現在。
因此不是陶峙嶽將軍不能打仗,也不是起義而來的新疆部隊軍事素質不行,而是出於軍事和經濟建設的雙重考量,軍委沒有動用第22兵團作戰。儘管如此,不能抹殺陶峙嶽將軍和起義官兵對新中國的巨大貢獻,陶峙嶽和陳明仁、董其武一樣,都在1955年成為開國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