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06-1907年,慈禧太后統治末期,長江中下游和淮河中下游持續降雨,導致洪水氾濫,多個省份受災,其中尤以江蘇省北部最為嚴重。由於農田被淹,莊稼嚴重歉收甚至顆粒無收,大饑荒伴隨著洪水洶湧而至,大批百姓淪為饑民,在生死線上掙扎。我們透過一組老照片,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看看那些嗷嗷待哺的饑民的悲慘境遇。

等待救濟的災民。

1906年秋,兩江總督端方、江蘇巡撫陳夔龍在向朝廷彙報災情的奏摺中寫道:“查蘇省居長江下游,歷來潦多旱少。本年春夏之際,以湘漢大水建瓴下注,水較之往歲已覺增多。五、六月間,淫雨為災,晴霽日少,山水暴發,江湖並漲,積潦橫溢,無計疏消,低處田廬悉遭淹沒。被災情形以徐州所屬之宿遷、睢寧、邳州,海州及其所屬之贛榆、沭陽,淮安所屬之安東為最重……兼之運河迭啟閘壩洩水,下游各處晚稻多淹……合計本年水災之巨,遍及八府一州,而江北徐、海、淮安各屬災情最重,難民尤多。”

逃離災區,搭窩棚居住。

等待救濟的災民。

饑民求生不得,四處流動尋找活命的機會。有《逃荒行》詩云:“淮徐大水鳳穎旱,千人萬人爭逃荒,逃荒卻欲往何處,聞道江南多富庶;鎖門擔爸辭親鄰,全家都上黃泥路。”自1906年夏天開始,江蘇北部的饑民陸續南下,但是江南也遭受水災,當地無力解決饑民的飲食問題。

樹葉,災民的食物。

餓死的災民。

饑民聚眾鬧事的事件時有發生。1907年3月初,饑民1萬多人哄搶高郵大地主楊某家所藏糧食,搗毀其住宅;揚州、南通一帶饑民結夥吃大戶;上海及其附近各縣饑民成群結隊,搶富戶,攔截米船。饑民張貼揭帖說:“年歲饑荒,米價高昂,官富無狀,貧苦難當,約期已定,礱坊供糧,若有阻隔,拚命抵償。”為了一口吃食,他們已經無所顧忌。

老婦向提供食物的善人磕頭。

面對嗷嗷待哺的災民,官府進行了賑濟。將聚集各處的災民設廠留養,每天發錢大口三十文,小口二十文,並提供稻草給饑民禦寒、發放薪柴。兩江官府拼盡全力,總共籌款三百八十七萬四千二百六十兩白銀,可以說所有可用財政資源都被羅掘一空,對於救助災民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賑濟機構在破廟裡為災民做飯。

賑濟機構為災民提供食物。

不過,官方賑災效率低下,力度不夠,始終沒有解決缺錢缺糧的難題,賑濟流於表面,效果不佳。

住在窩棚裡的災民。

官府所存為數不多的錢糧,在下撥過程中還被層層盤剝,到災民手中的數量大大縮水。時人已指出:“積穀原以備荒,並非為官紳利用而設。今遇災荒散振,不能動用積穀,而專求索官款,此中情形不言可知。”

領取救濟物資的災民。

在無奈之下,官府請求義賑參與賑濟活動,官府與各地士紳合作,以補官賑之不足。據統計,義賑總共募款約七十三萬兩白銀,有效緩解了災區缺錢缺糧的情況,挽救了大批災民的生命。

等待救濟的災民。

在此次賑災過程中,一個新興的賑災組織值得關注——華洋義賑會。該會由西方傳教士組成,釆用歐美慈善社團的組織結構,對賑款實行獨立的審查監督,在財務方面更為透明。華洋義賑會總共募集了約一百二十餘萬兩銀子,在募捐方面可謂成績斐然。

住在窩棚裡的難民。

官賑、義賑、華洋義賑會三方籌募錢款合計將近六百萬兩白銀,賑濟災民七百三十萬四千六百四十八口。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邦分封了幾個異姓王?原來不止八位,還有三位鮮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