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長期處於貿易順差,特別是清中晚期,貿易順差更是達到了頂峰,如圖所示:

那麼,清朝中期老百姓生活怎麼樣,無論是從中國的記載還是馬嘎爾尼使團的記載來看,都是十分貧窮的。就當時來看,中國明顯已經陷入了農業社會內卷化和馬爾薩斯陷阱。

乾隆皇帝自己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曾對內閣說:“承平日久,生齒日繁,蓋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朕甚憂之。”乾隆提到,由於人口增長太快,現今的耕地已經不夠用了。

清代學者汪士鐸也記載:“人多之害,山頂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闢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提到能耕種的土地都耕種了,就連深山老林等偏僻的土地都已開採,但仍不能養活人口,天下的資源都窮盡了。到了清朝中期,各村為了搶奪資源經常爆發衝突,為了一口水井和幾畝地打得頭破血流的事件都已屢見不鮮。

相對於中國方面,英國馬嘎爾尼使團的記載則更是觸目驚心,英國使團提到有很多農民已經開始填海造陸,費盡心思只為增加不多的土地,而據他們觀察,中國的牧場以及娛樂設施很少,幾乎所有土地都被用來耕種。中國的各處都人滿為患,為了養活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幾乎都沒有休耕的時候。

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大部分的中國百姓都處於飢餓和貧困之中,英國使團記載:“因為中國人送來的食物過多,並且“有些豬和家禽已經在路上碰撞而死”, 所以我們把一些死豬死雞從“獅子”號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熱鬧的中國人一見,爭先恐後跳下海, 去撈這些英國人的棄物。中國人撈起來它們,洗乾淨後醃在鹽裡。”由於中國人貧窮的狀態讓他們印象太過深刻,馬嘎爾尼甚至聲稱:“不只是狗肉,只要是肉,中國人就吃……悲慘中國人一向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的 也不放過。”

除了物質上的貧困,英國人還說了清朝百姓溺死嬰兒以及被官府隨意鞭打驅趕的景象,而成千上萬縴夫被鞭打著拉船的景象更是讓他驚愕。

實際上,就連被史學界抨擊過高估計清朝GDP的安格森麥迪森,在他的計算中,1820年中國的人均GDP也僅為600美元左右,而此時的西歐已經達到了1232美元,而英國作為當時西歐中最發達的國家,恐怕還要高。就連被認為高估清朝的安格森都得出西歐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遠高於當時的中國百姓,那麼,這種中國相對於英國的絕對消費劣勢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正因為這種消費劣勢,就算英國打完了鴉片戰爭,逼迫中國開放了市場,但只要不搞鴉片貿易,中國依然處於巨大的貿易順差之中,直到甲午戰爭後才得以改變。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最為富強的漢唐時代,不僅不是貿易順差,反而是貿易逆差,由於漢唐時期人民富裕,因此購買力強大,大量購置來自西域的產品,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也是處於巨大的貿易逆差之中,為了購買東方的絲綢和香料導致大量貨幣外流。可見,在農業時代,貿易逆差反而是人民生活富裕的象徵。但這種現象僅限於農業時代,不包括工業時代。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貿易順差並不能完全說明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清中晚期的貿易順差是以民眾的飢餓為支撐的,如果以貿易順差來考量GDP的指標恐怕是不利於民生的發展的,而恰恰相反,正如清帝國那個飢餓的盛世。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太平天國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