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佚桓榮不足稱師儒之選 (總第一百七十二)
《資治通鑑》裡最具鑑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漢明帝劉莊沒有登基以前,機智聰敏而內涵稍顯不足,光武帝於是挑選學官對他進行《六經》教義的培養,在理。
漢明帝劉莊沒有登基以前,機智聰敏而內涵稍顯不足,光武帝於是挑選學官對他進行《六經》教義的培養,在理。
然而,光武帝所選的所謂學官無論張佚還是桓榮,其實都不足以擔當此任。難道當時就沒有那麼一兩位閉門治學,才能出眾,遵守先王之道,時刻等待著為國求治而有所作為,可以成為帝王之師的人物嗎?抑或是即便有此一類人,光武帝也置之不能用呢?
或有人質問,憑什麼說張佚、桓榮就不能稱職呢?光武帝想讓外戚陰識教授太子,就憑張佚一臉正色,提出反對意見,足見其是個人物。
說得對,確實是一個人物!於是,光武帝轉而就把太子太傅一職授予了他。問題是:如果,劉秀不是聖德天子,而很平凡,那麼,處在天子之位照理就該用人不疑,更別說皇家外戚了,他選用與自己休慼相關,且與太子關係融洽的陰識,義不容辭,況且,劉秀身邊也並沒有可以受命的合適人選啊。
張軼不經意地,僅以反對外戚受命輔佐太子,就從僅有博士頭銜而無實職的閒散人員,一下子就被越級提拔而居於太子太傅的高位,他竟能做到毫不謙讓,為此而知,他確實是一個人物。問題在於,他是有經驗呢,還是有經歷,或是學有所長,或是名冠一時?司馬光的《漢紀》為好些小人物列傳,比如最終也就是個城門外官的郅惲。張軼事蹟除反對外戚為太子師儒,自己取而代之,其他事蹟不見載於史冊,那麼,這樣的人,怎麼可以放心他為帝王之師呢?還有那個桓榮,瞧他那一副德性,他在接受了輔助太子學習的少傅車馬印綬後,四處張揚,為的就是要讓身邊人驚訝羨慕,你看他洋洋自得地,見人就說說:“今日所蒙皇恩,全仗平時考察古代的事蹟,明辨道理是非有力,能不繼續勉勵自己嗎!”
但凡是有君子胸懷,憂患治國之道之人,聽到這樣的話,能不汗顏嗎?說這話的人,足以成為帝王之師嗎?
唉,為師之道很難,從《易經》蒙卦的卦象可以看出:人心險惡,莫過於計較功名利祿的得與失;惟有遵循《易經》艮卦裡的精義,行止適時得當,遏制慾望,靜心正身,讓人不覺到自己的存在,這樣,才能警惕鞭策學生,才能行走於太子之前而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
為人之師,言傳身教,誠心開導,德威並舉,去除貪婪乖戾之心,處處讓太子沐浴在禮儀仁讓的陽光雨露之中。可以這樣說:“修養品德,端正自己,是聖人的功德。”
觀察上述兩人的言行,自身不正。自身不正,憑什麼教養別人?桓榮也好,張佚也好,想來就那麼一點學問,卻自以為學養滋潤,他們想要得到太子的敬仰和信任,似這般得意忘形,投機取巧,他們能得逞嗎?
幸而後漢的明帝不像前漢的那個成帝,不然的話,以桓榮和張佚的張揚來看,能不比西漢時的太子太傅張禹公然向天子索地求官更過頭?故此而有《尚書·仲虺之誥》:“能自得師者王。” 大意是,能自己找到老師者,才能成其為王。”
光武帝劉秀優秀絕頂,寓教於先,選定的太子尊師,既無成績,且無名氣,還竟似這般張狂。東漢王朝此後的王道之所以不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