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廉
潘廉在巴西貝倫港上岸後,演示他在海上漂流時的情景。
難以想象,在寬廣的大海中,一個人無依無靠,缺吃少穿,風吹日晒,惡浪襲擊,飢渴、絕望、孤獨、恐懼時刻伴隨著他,見死不救的輪船、飛機帶給他巨大的精神刺激,然而處於絕境的他卻頑強地活下來了,並且創造了當時海難漂流133天的最長世界紀錄。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蹟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道,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從美籍華裔作家林露德在1988年出版的《中國魯濱遜潘廉的故事》中可知,潘廉1918年3月8日出生於海南島,從小在海邊長大的他,熟悉水性。他的父親是一個四處遊走的武師,靠賣藝養活一家人,潘廉從小就跟著父親到處賣藝。賣藝的收入很不穩定,在居無定所、四處流離中,潘廉沒有讀什麼書,但貧困的生活磨鍊了他堅強的意志。潘廉16歲時,父親為了生計把他送到香港一艘海輪上當學徒。在這艘船上當學徒的幾年裡,他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做事總是很努力,學到了很多本事。3年後,潘廉學徒期滿,供職在一家英國輪船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英國在世界範圍招收海員,潘廉為了增加收入報名參加,成為貝洛蒙號上的一個侍應生。1942年11月23日,貝洛蒙號在大西洋上執行戰時運輸任務時不幸被軸心國潛艇的魚雷擊中。當時,船上的50多名船員遇難。就在船快要沉沒時,潘廉迅速穿上一件救生衣跳到海里。經過幾個小時的飄蕩,他找到了一隻救生筏,木筏的金屬箱中,儲存有140升淡水以及一些食物、手電筒、訊號彈等。這隻木筏讓潘廉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的海上漂流生活也從這天開始。
在無際的大海上,除了翻滾的海浪什麼也沒有。五天過去了,潘廉開始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他清點了救生筏上的食物和淡水,做好了長期漂流海上的打算。第六天上午,一艘美國軍艦突然出現,潘廉用盡力氣呼救。軍艦上的美國士兵也發現了潘廉的小木筏,但他們一邊用手指指點點,一邊哈哈大笑,嘲笑潘廉狼狽的模樣,有的士兵還舉起步槍恐嚇潘廉,最後軍艦揚長而去。獲救的希望破滅了,潘廉只有繼續漂流,他把木筏上的水和食物進行了精細規劃,每天只吃最少的食物和淡水。五十多天後,僅有的食物和淡水全部耗盡。為了活下去,潘廉決定自力更生,他將一張帆布傾斜搭在救生筏上,白天可以遮擋太陽,晚上可以吸引海鳥在上面棲息,然後尋找機會將休息的海鳥捉住用來當食品,雨天則可以使雨水順著帆布流蓄水罐中。他還利用麻繩製成釣魚線,用折斷的彈簧做成魚鉤,又用鐵釘做了一把魚叉。這樣,他靠著捕捉到的海鳥和釣到的魚,基本上可以維持生命了。吃的問題能基本解決了,但喝的淡水只能聽老天爺決定,有時好長時間不下雨,他不得不喝自己的尿液來解渴。雖然生吃魚肉、喝魚血,很難下嚥,可為了活下去,潘廉只好捏著鼻子強吞。
吃喝的問題勉強解決了,但是長期漂流,看不到生還的希望,對人的意志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長期漂流在海上,他的四肢變得浮腫,人也昏昏欲睡。潘廉經常使勁掐浮腫的四肢,故意弄疼它們,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因為他知道,一旦長時間睡過去了,將再也不會醒過來。兩個多月後的一天中午,幾架飛機發現了潘廉的木筏,但飛行員發現他是一個黃種人後,立刻就飛走了。兩次被拋棄,潘廉除了失望,更多的是憤慨,當時華工在海外的地位極其低下,沒有人願意費力氣去救他。“靠自己活下去!”這個強烈的信念又一次佔據了他的大腦。
在海上漂流133天后,潘廉遇到了善良的巴西漁民,他們救下了骨瘦如柴的潘廉,並把他帶到巴西聖保羅。潘廉雖然瘦了30多斤,但是仍然可以正常行走,並且神智完全正常,創造了人類生存的奇蹟,也創造了單人海難漂流時間133天的世界紀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了解此事後,親自給潘廉頒發了不列顛帝國勳章。英國皇家海軍還根據他的經歷,寫成了野外生存手冊,美國邀請他去給美軍講解海上求生術。( 陳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