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南宋與金紹興和議之後,苟延殘喘的趙宋王朝格式化了記憶中慘痛記憶體,在西湖歌舞幾時休的紙醉金迷中不知今夕何夕,從此風花雪月二十年。這期間,儘管金朝統治集團內部紛爭不休,但南宋小朝廷卻一心在偏安一隅中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小日子,其間宋金之間也偶有衝突,但都只是小打小鬧並不傷筋動骨。

忘戰必危。紹興三十一年(1161)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這一年金主完顏亮撕毀了合約,再次揮師南下,妄圖一勞永逸消滅南宋,在金軍勢如破竹蓆卷之勢下,南宋軍隊聞風而逃節節敗退,直至退守長江沿線。

可是,在這樣的危急存亡之秋,一個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改寫了這段歷史的走向,在採石磯畔書寫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傳奇,一舉扭轉了歷史的車輪。而他本人也在南宋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光芒四射的名字——虞允文。

時也:書生退敵,鑄就傳奇佳話

虞允文,隆州仁壽(今四川眉山仁壽)人,出生於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少聰慧,早年曾“以父任入官”,後於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及第,始正式名正言順側身官場,輾轉於彭州、黎州、渠州等地任職,直至秦檜死後才得以入京任職,“除祕書丞,累遷禮部郎官”。

前期履歷平平的虞允文,終於在五十二歲那年一鳴驚人,迎來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濃墨重彩地在史書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是年,金主完顏亮掀起了宋金之間全面戰爭,當時負責防守江北的宋軍主帥劉錡重病在身,只得派副帥王權負責前線戰事,可是這個王權卻是爛泥扶不上牆之輩,還沒見到金軍就便倉皇逃遁,聞風喪膽的宋軍連連失守合肥、和州(馬鞍山和縣),不得已退守採石磯。

此時宋高宗方寸大亂,但目下已經無路可退。於是只得臨陣換帥,派成閔接替劉錡、李顯忠接替王權負責前線防守,同時遣派宰相葉義問赴前線視察慰問部隊。這位李顯忠的身世也頗為離奇,曾經被迫仕金,但後來付出了全家老小全部遇害的代價轉投南宋,書寫了南宋史上一個忠心耿耿的傳奇。言歸正傳,此時宋軍前線已經是一派群龍無首的亂象,新帥未到而舊帥掛冠離去,而葉義問也是一個膽小如鼠貪生怕死之輩,只是指派手下虞允文前往慰勞守軍將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介書生虞允文面對這兵荒馬亂潰不成軍的前線將士,彰顯出一種錚錚鐵骨的大無畏勇氣,毅然擔負起臨時主帥的職責。《宋史·虞允文傳》載:

丙子,允文至採石,權已去,顯忠未來,敵騎充斥。我師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權敗兵也。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遂立招諸將,勉以忠義,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之後,虞允文立即馬不停蹄的開始了排兵佈陣。此時金軍在金主完顏亮的親自指揮下開始了渡江,面對進犯強敵,同仇敵愾的宋軍依據採石磯地利之勢開始了絕地反擊,一時間殺聲震天。虞允文親自督戰並命令部將時俊率隊衝入敵陣,前幾天還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般的宋軍忽然“變臉”,一個個如狼似虎玩命衝殺,金軍一時陣腳大亂。而此時虞允文又派出出一支埋伏的宋軍乘海鰍船迂迴包抄衝擊金軍船隊,雙方亂戰直至黃昏時分,各自均傷亡慘重。而此時正好有一支從光州(今河南潢川)敗退的宋軍路過此地,虞允文隨機應變派人送去戰鼓和旌旗,然後命令他們從山後擂鼓展旗衝出,給金兵制造宋兵援軍已到的假象,這下金軍更是無心戀戰,慌不擇路地落荒而逃,乘勝追擊的宋軍利用弓箭追射敗逃的金軍。首戰告捷之後,虞允文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連夜察看軍情,未雨綢繆佈置安排防衛措施,第二天金軍果然再次捲土重來,早有防備的宋軍前後夾擊,一鼓作氣再次大敗金軍。惱羞成怒的完顏亮於是採取離間之計派人送信過來,但不知道王權早已被撤職,於是虞允文將來信撕毀,斥退送信之人。不肯善罷甘休的完顏亮率軍奔赴瓜州(距揚州市中心十五公里),欲在此渡江攻破宋軍京口(鎮江)防線。

此時宋軍主將李顯忠帶軍趕到前線,虞允文又自告奮勇地向李顯忠領命率隊去京口協防。經過採石磯大敗之後,此時金軍上下已經草木皆兵魂飛魄散,在看見宋軍戰船如飛,於是部下力勸完顏亮退守揚州從長計議。勃然大怒的完顏亮將帶頭提議的部下杖責五十軍棍,然後下令必須三日之內攻破宋軍防線,結果造成金兵譁變,完顏亮被部下殺死。

這次金軍的徹底失敗,關鍵還是採石磯之戰宋軍一舉扭轉了戰局的主動權,給金軍心理造成了巨大的陰影。當時宋軍的指揮交接系統混亂不堪,虞允文可謂恰逢其時填補了交接期的空白,不僅在穩定軍心方面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同時又能臨機應變,毅然擔負起前線臨時指揮官的分外之職且一舉擊敗金軍。隨後金軍軍心不穩,毫無鬥志,功敗垂成的結局也就不必為奇了。虞允文經此一戰,名聲大噪,以至於宋高宗得知金軍大敗而歸之後心有餘悸地吐露心聲曰:“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

命也:出將入相,留下千古遺憾

金軍潰敗之後,金朝內部也掀起內訌,大臣們擁立完顏雍登基,號金世宗。而宋高宗也於次年(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傳位於養子宋孝宗,自己當甩手掌櫃太上皇去也。

孝宗算是南宋歷史上唯一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而且一直心心念念以圖興復祖輩基業,即位之初很快為岳飛昭雪,次月就將被宋高宗貶謫的主張跑老臣召至京城商議抗金大計。不過當時的南宋朝廷上下將帥凋零兵弱將寡,而宋孝宗寄望於張浚無異於病急亂投醫,儘管太上皇宋高宗力勸孝宗切莫輕舉妄動,但一意孤行的宋孝宗還是毅然於隆興元年(1163)在張浚的鼓動下妄圖先發制人,掀起了隆興北伐之戰。

此時的虞允文還處在相當於進一步考察的階段,並沒有進入主戰派的核心決策層,而是在地方任職。志大才疏的張浚掀起的隆興北伐僅僅二十天便告失敗,北伐宋軍在符離集被金軍全線擊潰。此時的宋孝宗處在一種兩難的地步,寄予厚望的北伐之戰一敗塗地,不得已在戰與和中搖擺不定,而金朝乘機提出了割讓唐、鄧、海、泗四州的議和條件,虞允文對此堅決反對五次上書據理力爭,並拒絕從當時他所守護的唐、鄧二州撤軍,但最終無濟於事,被宋孝宗以顯謨閣學士身份調任平江府知州。隆興二年(1164)八月張浚在心力憔悴之下病逝,十月金軍又大舉入侵以戰迫和,在宋軍一擊即潰的局面下宋孝宗無奈於十二月接受了金朝提出的條件,割讓四州,而虞允文也被宋孝宗召回升任端明殿學士、同籤書樞密院事。

乾道元年(1165)虞允文升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此時宋孝宗已將北伐大計託付於虞允文。乾道三年(1167),虞允文被派到四川任宣撫使。宋孝宗作此安排另有深意,四川是南宋的戰略要地,也是宋金雙方戰略決戰的最重要的大後方,虞允文在治蜀期間,大力發展生產,積極整頓軍務,不到兩年四川的軍政氣象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於是宋孝宗又將其調回並拜為右相,並催促他儘快制定新一輪的北伐戰略。對此,虞允文對敵我雙方有著清醒的認識,當時金朝在金世宗的治理下國力也日漸恢復,此時南宋並不具備北伐的條件,必須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北伐之事絕非一蹴而就。於是一再建議宋孝宗從軍事人員訓練和戰略物資儲備上做好充分的準備後方可再興北伐之事。

宋孝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在虞允文的排程下,南宋政權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兩手抓,在經濟上設立重新建構財政機制以便及時調撥軍需物資,在軍事上重建弓箭軍,改建水軍,同時積極打造騎軍。宋孝宗這些改革措施確實使當時的南宋政治軍事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虞允文在相位上也積極選賢任能,提拔使用了一大批有識之士,並且輯成《翹材館錄》以收錄天下英才。

乾道八年(1172)二月,虞允文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不過此後不久向孝宗請求鎮撫四川,經孝宗同意後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再次入蜀後,虞允文夙夜在公,積極發展生產籌措軍餉,同時加緊練兵,直到淳熙元年(1174年)積勞成疾,壯志未酬溘然長逝。從此之後孝宗失去了北伐的最後一張底牌,決口不提北伐之事,成了心中永遠的隱痛。

虞允文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但在宋孝宗的多次催促之下仍然保持著高度的冷靜,這點其實有著多重的顧慮。軍事準備不足是一方面,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孝宗在倉促的隆興北伐失利之後,思想上一直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虞允文揣摩透了孝宗這樣心理,但這是一個說不出的苦楚,於是只得以準備不足而再三拒絕孝宗的北伐計劃。虞允文這樣做並非為了一己之利,也並非是貪生怕死怕擔責任,而是他洞徹其中的玄機,一旦北伐稍有不利,主和派勢必會佔據上風,那此時南宋的國運恐怕就此休也。

客觀地說,宋孝宗有著精明幹練的一面,但同時又猜忌心頗重,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在用人方面頻繁更換,在位28年宰相更換17人、參政知事(副宰相)更換34人,這種作繭自縛的做法虞允文看在心裡,而且虞允文推薦的人也有不少被宋孝宗否決掉。在這樣的局勢之下虞允文更不敢輕易附和宋孝宗的北伐計劃,這種內心深處無法排遣的痛苦又有誰人知呢。

虞允文去世後,孝宗追贈其為少師,這隱含中對他的不滿情緒。而淳熙四年(1177年),孝宗在檢閱軍隊時看到軍中將士年輕朝氣孔武有力,不由感嘆虞允文的功不可沒,於是更詔贈其太傅,賜諡忠肅。

虞允文書法《適造帖》

時勢造英雄。虞允文由文入武一戰成名,此後出將入相,在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建立了不世功勳,其中的艱辛甘苦可謂唯有自知。但他可以說做到了問心無愧,儘管終其一生也無法實現自己光復江北恢復中原的夙願,但這種悲哀其實是南宋一朝積弱的天命使然,他終究無法為之逆天改命。而心高氣傲的宋孝宗在虞允文去世之後再也無心計議興復大業,心安理得地當上了太平皇帝,淳熙十六年(1189)金朝金章宗即位,按照“隆興和議”時年63歲的宋孝宗必須稱22歲的金章宗為叔父,抹不下情面的宋孝宗就此禪位於兒子宋光宗,此後在宋光宗的冷眼中積鬱成疾於紹熙五年(1194)病逝,不由叫人另生一番唏噓感慨之情。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朝飛將軍李廣是否真“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