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書齋漫語:白馬話題的整理與探討

a.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與白馬人民俗崇拜的關係

根據史料記載,今天生活在甘肅文縣和四川平武、九寨溝縣的白馬人,成湯之時即臣服於商。東漢初年勢力漸大,曹魏時開始崛起。西晉時白馬楊氏始建仇池國。唐宋之後,關於白馬人的記載,幾近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之下。

史籍之外,從戰國開始,隨著國家兼併,民族融合統一程序的加快,許多民族始祖的傳說,經過諸子加工改造,多元並起,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尋找依據,得以通過文字流傳了下來,彌補了上古史料缺失的遺憾,成為後世研究中華名族源流的重要資料。

作為古氐後裔的白馬人,對上古的記憶早已不復存在,但在其流傳至今的民俗崇拜之中,依然能夠尋找到氐人始祖傳說的痕跡。

一、白馬崇拜

經現代學者研究表明,原始氐人的分佈,主要在龍門山斷裂帶的高山峽谷之間,包括今天的川西、川西北、隴南,陝西西南等區域,部族林立,支脈繁多。自漢開益州,置郡、縣(道),氐人各部或以地名、或以服飾顏色,均被賦予名號,但以仇池為中心的氐人各部,另又統稱為“白馬”。據考,漢初在白馬氐人分佈的區域,未置白馬郡、亦未置白馬道。又據《魏略·西戎傳》,白馬自稱“盍稚”(“盍稚”或為古白馬語,其義不詳。又白馬氐通“中國語”,疑“盍稚”即為“河池”,《後漢書》說仇池“一名河池”),“其衣服尚青絳”,所以仇池氐人被統稱為白馬,應該與其各部族都保留著濃厚的“白馬”崇拜色彩有關。

關於氐人最早的發祥地,記載在《山海經》裡,說建木(今成都)以西有氐人國。又說炎帝的孫子名叫靈恝,靈恝生了氐人。《山海經》記載的山川地域的範圍,現在學者較為一致的意見,是以楚為中心,東至齊,西至巴。所以氐人生活的地方,應該就在西羌之地。

根據《史記》《華陽國志》《吳越春秋》等史書的記載,鯀和禹都是羌人,“長於西羌”,就在今天的汶川縣。現代學者認為鯀和禹治水的傳說,最初就產生、流傳於川甘邊區古氐羌部族之間。而《山海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可見白馬的形象,就是鯀。白馬人原本為氐羌的一支,視鯀和禹為始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白馬人最初對“白馬”的崇拜,其實就是對始祖鯀的崇拜。

二、山神崇拜

上古對於山神的崇拜,在《山海經》裡記載的非常豐富,說明當時的先民,祭祀山神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並有了完備的祭制。《禮記》說:“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山在人們眼裡早已被人格化。這種人格化的山,被認為是始祖居住的地方,有的山甚至被認為是上帝的下宮,上可以通天宮,下可入黃泉。所以山又是鬼山,是人死後魂魄的歸宿之地。

《史記》記載了一個叫伯夷的人,曾經協助大禹治水。伯夷其實就是一個掌管祭祀的山神。《山海經》說:“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伯夷既是氐羌的始祖,是山神,又是掌管祭祀的官員,這大概反映了氐羌崇祖先、尚鬼神、重祭祀的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經具有很廣泛的影響。而這種習俗至今仍然保留在白馬人的生活之中。“池哥晝”中的四個“池哥”,都是山神,也許就是太嶽之外“四嶽”的人格符號。

三、太陽崇拜

白馬人對太陽神的崇拜,應該是氐羌太陽神崇拜的遺風。

氐羌的始祖靈恝、伯夷都是炎帝的後裔。炎帝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太陽神。《易經》裡說:“帝出於震”,“帝”就指太陽。

炎帝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禹和伏羲見面的場景,伏羲贈八卦圖助禹治水。在神話傳說中,伏羲生於仇池山,他同樣是太陽神。

現在儲存下來的炎帝的傳說不多。因為太陽的熾熱光焰,炎帝又被視為火神。有了Sunny,五穀才能生長,因此炎帝又被視為五穀神。白馬人迎火神、五穀神,實質上都是對太陽神的崇拜。

再《魏略》上說氐人“此蓋蟲之類而處中國”。古人將動物稱蟲,例如魚被稱為“鱗蟲”。《山海經》裡氐人國,就是人面魚身。《拾遺記》裡說鯀“化為玄魚”。現在白馬婦女還有魚骨盤頭的習俗。而古人稱禽鳥為“羽蟲”。現代學者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提到,古人有戴羽帽祭祀太陽的風俗。頭頂為“天”,天上的太陽原本就是三足金烏。白馬人頭戴“沙嘎”,插白雞羽,雞鳴則白晝至,月落而日出,所以也是太陽崇拜的一種形式。

四、英雄崇拜

白馬人在魏晉之後,英雄輩出,建立了不世之偉業,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例如《魏書》稱楊騰“勇鍵多計略”,《魏書》說楊茂搜“群氐推以為主,關中人士流移者,多依之”,《宋書》說茂搜對關中奔流者“延納撫接,欲去者,則衛護資遣之”,展現了其雄才大略。再如楊盛、楊難當,死後化為神話人物,立廟祭祀。在《漢南續修府志》《甘肅通志》《武階備志》《明一統志》《元和郡縣誌》《略陽縣誌》等方誌中,都有記載。

現廣為流傳的灌口二郎神,就是氐人英雄被神話了的典型代表。川大教授李思純先生在其《灌口氐神考》中,就認為灌口二郎神是依託了楊難當的形象,“四川本是羌氐族舊地,容易震服於他的兵威。於是由傳說而信仰而立廟崇祀,便成為唐宋以來所謂灌口神的起源。”趙逵夫先生亦同意此說,認為二郎神當在隴南。此說為一家之言,謹備於此。

b.池哥晝神話人物形象的辨析

池哥晝是白馬人一種古老的群體祭祀舞蹈。其產生的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從池哥晝神話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宗教色彩來斷定,形成完整的形制當在唐以後。正是由於年代久遠,其神話人物形象的原始面貌已經模糊不清。

現今文縣鐵樓鄉流傳的池哥晝的主流表演形制,一般為7人,其中池哥4人,池母2人,知瑪3人。

一、池哥。“池哥”是白馬人對山神的稱謂。現代研究者根據白馬語發音,記作“池哥”。其實白馬語的“池哥”又稱“仇池哥”,顯然是雜入的漢語。“哥”的發音,與“額”和文縣方言“我”相近。“我”字的本義為執戈之人,引申為君王之義。“池哥”應為“池我”,指仇池氐王的兒子,因仇池山而化為山神。這也符合氐人崇拜山神的習俗。

二、池母。“池母”又稱“仇池母”。“池母”亦為現代研究者根據白馬語發音,記作“池母”。“池母”因為眉清目秀,現在被演化為菩薩形象,到底代表著什麼,卻難以說清。但白馬人中有威望者,在談起白馬故事和習俗時,總會提到“仇池母”怎麼怎麼說,“仇池母”儼然成了巫師的化身。《山海經》裡說,常羊山北邊住著兩個女巫,一個叫女祭,一個叫女戚。“巫”字在古音中,發mu的音,而這應該不是巧合。“池母”應該就是“池巫”,本指的是女巫。現在文縣鐵樓鄉的一些村寨還建有“土主”廟,基本都是女神,實質也是女巫。

三、知瑪。“知瑪”的發音,在白馬語中指的是猴。池哥晝中“知瑪”一家三口都是丑角,其中孩子又稱“知瑪演擺”。白馬人在唐朝時,曾受吐蕃統治。而藏族的先祖相傳是一隻下凡的獼猴,主流說法是在天地開闢之初,觀音菩薩命天上獼猴下凡,與居住在藏南雅礱河谷澤當山洞裡的一個羅剎女交配,生育出了五個猴崽,小猴們吃了觀音所賜糧食,褪去尾巴和毛髮變成了人。

對此藏文古籍《西藏王臣記》有言:“凡雪域所巨集傳之《大悲觀音法》雖有多種,然均同一旨趣,皆說西藏人種系獼猴與巖魔交配所生子嗣,為赤麵食肉之種。”所以池哥晝中知瑪的形象,其實反映了白馬人脫離吐蕃統治之後的一種情緒表達。

綜上所述,並結合四川平武、九寨溝縣池哥晝的表演形制,可以判斷,文縣鐵樓池哥晝可能大致經歷了“池哥”、“池哥﹢池母”、“池哥﹢池母﹢知瑪”三個發展階段,才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集體神話形象。

c.關於白馬人三目神崇拜的考量

在白馬人的生活中,廣泛流傳著二郎神的傳說。白馬人儺舞面具,亦有“三目神”的形象。但從目前掌握的資料資訊看,“三目神”可能並非是白馬人原始的神祇。

一、關於史料及考古發現

1、《魏略西戎傳》。《魏略西戎傳》載:“其種非一,稱槃瓠之後……此蓋蟲之類而處中國”。可見白馬氐認為自己是盤古的後裔,他們的崇拜物都是動物之類。

2、《華陽國志》。《華陽國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有學者認為白馬人崇三目神,可能與古蜀國“縱目”的習俗有關。但從三星堆考古出土的青銅面具看,“縱目”的形象是兩眼突出狀。

二、關於《山海經》的記載

1、《海外西經》載:“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形天即刑天。刑天是否一定是三目,與興起於仇池山的白馬氐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絡,存疑。

2、《海外西經》又載:奇肱國“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從地理位置上看,一臂國的北面是奇肱國,奇肱國的北面是常羊山。奇肱國的確為三目人,但與白馬氐是什麼關係,無考。

3、《海內南經》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現在學者認為,雕題可能與白馬氐三目崇拜有關,但王逸注云:“雕畫其額。”至於是否就“雕”有三目,無定論。

4、《海內南經》、《大荒西經》分別載有氐人國、互人國。互人國就是氐人國。其人“人面而魚身。”郭璞雲:“盡胸以上人,胸以下魚。”說明氐人國有紋身的習俗,但紋的是魚紋,而且不在額頭。

三、關於二郎神的傳說

二郎神的傳說,始於唐,興於宋。《灌江備考》說二郎神為“蠶叢之後”。隴南文縣有玉壘鄉,西和等地有二郎壩,應與二郎神有關。川大教授李思純先生在其《灌口氐神考》中,認為灌口二郎神是依託了楊難當的形象,與隴南白馬氐有關。從最早宋敕封二郎神的地點看,是在四川平武縣玉虛宮,由此認為二郎神的肇始應在川北。

四、關於嘉戎人的記述

趙逵夫先生在《首屆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研討會上的報告》中提到,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著名考古學家衛聚賢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成都街頭,從圍觀的人群之中,發現裡頭有三四個人是三隻眼。額頭的眼不閉,眼珠子不轉。額頭的眼睛其實是鑲進去的半個珠子。衛聚賢當時認為這幾個人是嘉戎人。而趙逵夫先生以為“這是他的臨時判斷,不一定準確。”原因在於嘉戎人與白馬人居住很近,有的地方交叉居住,所以可能誤判。並說“根據我80年代看到的清代末年駐藏大臣入藏寫的日記,當中有明確記載,現在的西康一帶當還有氐人。衛聚賢所說的三隻眼的嘉戎人可能就是氐人。這就說明,這個三目人一直到30年代還存在。”我不知道趙逵夫先生這樣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也許那三四個人就是嘉戎人,而氐人三目崇拜也許是受到嘉戎人的影響也未可知。

五、關於對池哥晝的調查

根據對池哥晝的調查,我認為池哥晝曾一度失傳。現流傳的說法是,曾保留下來的最老的池哥晝面具,距今大約有兩百年的歷史。當時白馬人對池哥晝的表演形制已經不甚清楚,而且面具也極其樸素。後來,是四川人來到文縣鐵樓,和當地人共同復原了池哥晝的表演形制。這種復原,實際上是一次再創造,全憑一些零散的記憶。今天,我們看到的池哥晝,以及池哥晝面具,並非原始的面貌。

應當說,白馬人對三目神的崇拜,是受到外部其他地域文化的影響,出現的時間當在清晚期。

d.談楊難敵下辨之戰與仇池之戰的時間問題

據《資治通鑑》記載,東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仇池楊茂搜卒,長子楊難敵繼位,與弟楊堅頭分領部族。難敵號左賢王,屯下辨,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

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楊難敵畏懼前趙,與弟堅頭南奔漢中,送任(人質)降於成漢。劉曜以田崧為鎮南大將軍、益州刺史,鎮仇池。同年,趙兵退。楊難敵因行賄成漢安北將軍李稚,未被送往成都,而是遣歸武都。

楊難敵從漢中返回故地,遂“據險不服”,“多有不法”,稚自悔失計,故向李雄請戰,下辨之戰開始。雄遣李稚、李琀出白水,李壽、李玝出陰平。難敵遣兵拒之,壽、玝不得進。而李稚、李琀長驅至下辨。難敵遣兵斷其歸路,四面攻之,稚、琀深入無援,皆為難敵所殺。

又仇池之戰,雖然史料記載簡略,但發生時間卻又三種說法。《晉書》說為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晉略》說為太寧二年(公元324年),《資治通鑑》說為太寧三年(公元325年)。李祖桓《仇池國志》採用太寧三年的說法,認為難敵取得下辨之戰勝利之後,襲仇池,俘獲田崧殺之。我以為此說有待商榷。下辨之戰與仇池之戰應都發生在太寧元年(公元323年),並且仇池之戰在前,下辨之戰在後。理由有三:

一、實力不足於馬上反叛。前趙攻仇池,“仇池諸氐羌多降於曜”,且難敵南奔時,受到劉厚追擊,“獲其輕重千餘輛,士女六千餘人”,實力已經嚴重受損。難敵回到故地後,首先應該襲仇池,奪回大本營,重聚人馬。

二、形勢不利於軍事部署。在趙退兵之後,田崧鎮於仇池,下辨、河池仍為趙佔據。形勢上,田崧於北,李稚於南,不利於難敵展開軍事行動。

三、田崧不可能坐視不管。下辨之戰,就發生在田崧的眼皮子下面,他不可能無動於衷,看著稚、琀被殺,而且在之後兩年的時間裡,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以至於束手待斃。

可見,應該是難敵先襲仇池,重聚了力量,才會“據險不服”,“多有不法”,繼而又於下辨伏擊了李稚、李琀,從而重新鞏固了仇池政權。

e.楊白華其人其事輯錄

《樂府詩集》收錄有北魏胡太后作《楊白花》一詩,辭甚悽惋。楊白華由此而名垂於世,並對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蓋為白馬氐之罕有。

一、其人。楊白華為北魏名將楊大眼之子,少有勇力,容貌雄偉,有“驚軍騎”的本領。《資治通鑑》作“楊白華”,曰:“楊白華,大眼之子。”《梁書》作“楊華”,曰:“楊華,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為魏名將。華少有勇力,容貌雄偉,能作驚軍騎,一時妙捷。”《南史》亦作“楊華”,曰:“華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為魏名將。”但《魏書》卻未對楊白華作任何記載。《楊大眼傳》中載大眼“有三子,長甑生,次領軍,次徵南。”內蒙古師範大學孫海橋在《〈樂府詩集〉之〈楊百花〉考》一文中,認為《魏書》編纂時間早於《梁書》、《南史》,並且南北朝時期南北阻隔,南人對於北地之事記載多有失實之處,楊華或為楊徵南降樑後改名為楊華。

二、其事。歸納起來,凡三件。一為逼通南奔。楊白華受北魏胡太后逼迫,與其私通,後害怕受其禍,於是南奔降樑。《梁書》曰:“魏胡太后逼通之,華懼及禍,乃率其部曲來降。”《南史》曰:“魏胡太后逼幸之。華懼禍,及大眼死,擁部曲,載父屍,改名華,來降。”二為累有戰功。楊白華降樑後,屢與魏戰,多獲軍功,拜官封侯。《梁書》曰:“華後累征伐有戰功,歷官太僕卿、太子左衛,率封益陽縣侯。”三為抗擊景侯。適逢景侯之亂,楊白華抗擊,但由於妻兒被景侯所擒,被迫投降,後死於景侯之手。《資治通鑑》曰:“太清三年五月癸未,景遣儀同三司來亮入宛陵,宣城太守白華誘而斬之。甲申,景遣其將來賢明攻之,不克。”“景自帥眾討楊白華於宣城,白華力屈而降,景以其北人,全之,以為左民尚書,誅其兄子彬以報來亮之怨。” 《梁書》曰:“妻子為賊所擒,乃降之。”白華後“卒於賊。”

三、影響。楊白華的故事,對當時及後世文學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對今天我們打造白馬文化,推進旅遊發展具有很好的宣傳推介作用。白華南奔降樑後,《梁書》曰:“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為作《楊白華歌辭》,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辭甚悽惋焉。”《南史》曰:“胡太后追思不已,為作楊白花歌辭,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蹄歌之,聲甚悽斷。”唐溫庭筠作《江南曲》、明高啟作《楊白花》亦詠其事,錄於下。

胡太后作《楊白花》: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裡。溫庭筠作《相和歌辭•江南曲》:妾家白蘋浦,日上芙蓉楫。軋軋搖槳聲,移舟入茭葉。溪長茭葉深,作底難相尋。避郎郎不見,鸂鶒自浮沉。拾萍萍無根,採蓮蓮有子。不作浮萍生,寧作藕花死。岸傍騎馬郎,烏帽紫遊韁。含愁復含笑,回首問橫塘。妾住金陵步,門前朱雀航。流蘇持作帳,芙蓉持作樑。出入金犢幰,兄弟侍中郎。前年學歌舞,定得郎相許。連娟眉繞山,依約腰如杵。鳳管悲若咽,鸞弦嬌欲語。扇薄露紅鉛,羅輕壓金縷。明月西南樓,珠簾玳瑁鉤。橫波巧能笑,彎蛾不識愁。花開子留樹,草長根依土。早聞金溝遠,底事歸郎許。不學楊白花,朝朝淚如雨。高啟作《楊白花》:楊白花,太輕保不向宮中飛,卻度江南落。美人踏踏連臂歌,山長水闊奈爾何。奈爾何,春欲晚,何不飛去仍飛返。洛陽樹,多啼鴉。愁殺人,楊白花。

詩歌之外,小說亦有楊白華的題材。清屠紳《六合內外瑣言》卷六:“楊叛兒南奔後,靈太后為楊白花之曲,復覓得涼王所貢于闐玉,刻盈尺者為楊郎像……北宋時,汴人燕介於,月中行沙際,得白石,洗而玩之,正面篆雲,仇池小郎。”

而楊白華的意義,便在於賦予了白馬一抹詩意與典雅。

f.關於陰平國凡八主之說的探析

陰平國為仇池楊氏所建的地方政權,張維著《仇池國志》認為,陰平國自廣香開國至永安滅於北周,凡八主,一百零二年。馬長壽著《氐與羌》中完全採納了張維的結論。

所謂陰平國八主,即楊廣香、楊炅、楊崇祖、楊孟孫、楊定、楊大赤、楊法琛、楊永安。現略述於下:

楊廣香,生年不詳,楊難當同族弟。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配合北魏攻殺楊文度,建立陰平國。同年十二月,魏以楊廣香為陰平公、茄蘆鎮主。太和二年(公元478年),劉宋遣將攻打陰平國,楊廣香擊之。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楊廣香向齊請降。齊以楊廣香為沙州刺史。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齊以楊廣香為西秦州刺史,其子楊炅為武都太守。不久,楊廣香病死。《南齊書》載:“楊廣香病死,氐眾半奔文弘,半詣梁州刺史崔慧景”,但未記載其卒年。根據其子楊炅繼位時間推算,楊廣香應卒於公元481年或公元482年。

楊炅,生年不詳。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春二月,齊以楊炅為沙州刺史、陰平王。《資治通鑑》載楊炅卒於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十二月,《南齊書》、《武階備志》載楊炅卒於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從楊崇祖繼位時間看,應以公元495年更為確切。

楊崇祖,生卒年不詳。據《資治通鑑》《南齊書》載,公元496年春,齊以陰平王楊炅子崇祖為沙州刺史,封陰平王。

楊孟孫,生年不詳。《梁書》載:“崇祖死,子孟孫立。”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樑以孟孫為假節督沙州刺史、陰平王。天監十年(公元511年)孟孫卒。

楊定,生卒年不詳。《梁書》載,孟孫死,子定襲封爵。《資治通鑑》載,樑天監十七年(公元517年)春,魏以氐酋楊定為陰平王。

楊大赤,生卒年不詳,族系傳代亦不詳。《武階備志》載,樑天監五年(公元507年),北魏傅豎眼伐蜀北歸,遭樑寧州刺史任太洪阻擊,屢戰破之。傅豎眼遣虎威將軍強虯與陰平王楊大赤率眾千餘夜渡白水,大破守將楊興起,斬其首。而《資治通鑑》載傅豎眼擊任太洪之事,在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未記楊大赤其人之事。樑天監五年(公元507年),楊孟孫仍為陰平王是確切的,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楊孟孫已死,子定襲封爵也是確切的。楊大赤只見於《武階備志》,其人其事不詳,受封陰平王之事亦不詳,且時間上衝突,有待考證。

楊法琛,生卒年不詳,族系傳代亦不詳。《周書》載:“楊法琛,氐首也。先是據陰平,自稱亦盛之苗裔,魏孝昌中,舉眾內附,自是職貢不絕。”《梁書》載,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十一月,雄勇將軍、北益州刺史、陰平王楊法琛進號平北將軍,十二月,又進號驃騎將軍。由此可見,楊法琛既不是楊定之後,也不是楊大赤之後。樑天監十七年(公元517年)春,魏以氐酋楊定為陰平王。魏孝昌中(公元525年——527年),楊法琛已為氐首,因此楊定死後,楊法琛繼為陰平王的可能性最大。樑承聖元年(公元552年),西魏取蜀後,楊法琛與同族楊崇集、楊陳侳互相攻擊,趙昶分其舊部,各立州郡。《武階備志》載:“楊氏之爵土遂絕。自漢建安中楊騰據仇池起,至樑帝承聖元年為西魏廢帝二年,楊法琛分處州郡止,共傳三百五十四年。”

楊永安,生卒年不詳,族系傳代亦不詳。《周書》載:“楊永安,沙州氐帥。”《武階備志》稱楊永安為“沙氐上柱國”,均未記載其受封過陰平王,亦非楊法琛之子。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益州總管王謙反周,楊永安響應。《周書》載:“十一月甲辰,達奚儒破楊永安於沙州,沙州平。”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可以看出,陰平國始建於公元477年,至公元522年為西魏所滅,凡二系六主,七十五年才更為準確。

作者簡介:曹忠文,男,文縣人。畢業於天水師專中文系。現為文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幹部。

編輯 張曉源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是江蘇人,是民國軍火大王,今天秦皇島還有以他命名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