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戰爭接近尾聲,林彪率大軍縱橫南北,到達羅湖,計劃兩天攻下香港!毛主席下令:
“暫停進攻!香港,我另有打算。”
那個時候,香港被英國佔領,英國駐紮香港的兵力有萬餘人,這些在解放軍眼裡算不了什麼,如果進攻的話,能快速拿下。
時任香港督察的葛量洪心裡更是明白局勢,他直截了當的講:
“想拿下香港,根本不需要動用軍隊,對香港進行斷糧斷水,香港撐不了一個月。”
然而,毛主席卻叫停進攻,沒有直接下令強攻。並且,周總理也非常關心香港,對供水糧食進行親自把控。
歷史已經證明,毛主席著遠超常人的戰略思維。
為什麼不迅速拿下香港?
因為八個字——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意味著中國具備了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收回香港的絕對實力。對香港實行什麼政策,什麼時候回收香港,以何種方式收回,本質上已掌握在中國人民手中。但在對香港問題上,毛主席思慮更長遠。
一方面考慮主權問題,香港屬於中國,不在乎英國贊同與否。而面對當時的局勢,更在乎臺灣問題,只要英國人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沒必要利用香港為難英國。
另一方面,由於新中國成立後,被西方列強封殺。香港作為中國對外溝通的視窗,用香港的繁榮和開放來迎合中國的需求,讓英國換取對香港的統治。
因此有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對港政策。
所以,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在香港問題上這一點特別明顯。
新中國建國前夜渡江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炮兵痛擊竄入長江的英國海軍紫石英號驅逐艦,雙方一度劍拔弩張敵對態度濃重。
然而,被整個西方世界所敵視和封鎖的新中國,需要一個哪怕是進行黑市貿易的通道,而英國也對對華貿易的巨大利益垂涎三尺。
因此雙方一方面在政治上激烈鬥爭,甚至在朝鮮戰場上兵戎相見。另一方面,英國在1950年就急不可耐地承認了新中國並建立了級別較低的外交關係。這不是精神分裂,而是雙方政治家基於本國利益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