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不易,若君喜歡請打個賞!
劍河苗族人民圍看第一次來到的汽車 1956年11月9日 劉揚深攝
守衛在劍河縣境內橋樑的苗族民兵
雷公山下聚居著40萬苗族人民,出產有豐富的木材和各種土特產。過去因山嶺阻隔,交通極為不便。現在一條長達190多公里的雷(山)、臺(江)、劍(河)公路已經修成,在1956年10月底正式通車。公路通車使今後和外地的聯絡更加密切,在發展這個地區的經濟文化方面起很大作用。
1958年6月11日 南沙
劍河縣久仰鄉居住著1829戶苗族農民,生產和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歷年來,這裡的苗族農民一向是“刀耕火種”、“趕山吃飯”、“人畜共居”、人無廁所。現在是:生產上採用了改良的新農具。生活上開始講究衛生,實行了人畜分居,有21個農業社還分別修建了洗澡塘。
1959年12月11日 王翼南、鄭祖德攝
劍河縣商業局的收購站收進了大批山貨。
1960年6月10日 程明貴
清水江水流湍急,險灘極多,女子放排隊的隊員們不畏艱險,立在長長的木排上,搖槳前進
飄過灘來穿過氹,女子放排不慌忙,大灘小灘搶渡過,要和男子比高強。這是被譽為“清水江上一支花”的劍河縣女子放排隊勇敢豪邁的歌聲。這支放排隊是1958年11月成立的,當時劍河新柳人民公社木材放排任務很重,勞動力又感不足。黨員姜月花、共青團員龍太杞等立即要求讓婦女參加放排,女子放排隊成立了。一年多以來,這支女子放排隊在清水江上安全航行了萬餘里,放運過一萬多立方米木材。她們先後獲得林業部、自治州和縣各級領導機關的獎勵。清水江上的女子放排隊。左起:龍顯英、龍太竹、姜月花、劉發美、龍太杞、劉吉蘭、楊福秀、姜蘭翠。
1972年6月20日 任用昭
由上海市醫學院校20多名學生組成的醫療小分隊,從1968年起就來到劍河縣的苗嶺山區。幾年來他們走遍了當地每個村寨,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治病,幫助當地培養赤腳醫生200多人。
南哨醫療小分隊隊員給白裸公社苗族婦女看病 1972年6月20日 任用昭
南哨醫療小分隊的醫生在為白裸公社久當大隊培訓赤腳醫生
南哨醫療小分隊經常採集各種草藥,以簡易辦法制成各種藥丸、藥片、注射劑等
南哨醫療小分隊在清沏的太擁河畔,架起蒸餾器,自己燒蒸餾水
在缺醫少藥的山溝裡,建起簡易的手術室,憑几盞煤油燈和手電筒的燈光,施行了較大的手術
1968年初,上海第一醫學院和幾個衛生學校的29名大專院校學生,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組成了醫療小分隊,來到貴州高原的苗嶺山區,為各族人民防病治病。幾年來,他們身背藥箱,爬山涉水,走遍了當地村寨,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治病,積極培養赤腳醫生,為改變苗嶺山區的衛生面貌做出了貢獻。南哨醫療小分隊已經成為貴州省衛生戰線上的先進集體。
1980年11月7日 龍啟雲
地處邊遠山區的劍河縣松嶺公社,今春開始,他們從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屯州大隊巫開生產隊軍屬明澤文(右)、楊月英夫婦收花生1400斤,油菜籽300多斤,積極賣給國家,僅經濟作物收入即達1100多元。
1985年11月2日 周浩榮
1986年1月9日 周浩榮
劍河大橋設計者潘成傑,獲得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1990年10月16日 周浩榮
劍河縣建成一座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懸臂桁架拱橋——劍河大橋。這座大橋跨度150米,全長241米,是國內同類橋樑中較大的一座。1983年開始興建,1985年6月建成。這座大橋建成通車,對劍河縣的資源開發,經濟建設和活躍民族文化將起重要作用。
吳定元為兒童看病 1989年10月8日 侯少華
吳老經常到醫院附近山上採藥,配製獨特的藥劑
1990年10月20日,105歲的吳定元將38歲的中醫主治醫師楊光朝(右)收為徒弟 呂淑梅攝
劍河縣侗族老中醫吳定元,出生於八代中醫世家,現已單獨行醫80餘年。吳老博採眾長,吸收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醫術精華,在小兒科和婦科方面頗有造詣,是當地的名醫。1982年,他將自己多年行醫經驗,整合20萬字的醫案專著《草木春秋》,獻給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