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26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王賁率領大軍從燕國南部直插齊國臨淄,以閃電般的速度包圍了這座百年都城。對於齊國人來說,他們是不幸的,因為他們的王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陣勢,在秦人的威逼利誘下不戰而降。他們也是幸運的,因為一場百萬人級別的戰爭得以消弭,生命和財產也得以最大限度保全。
齊王建的不戰而降,讓這片經歷了五百餘年混亂的中原大地再次迎來和平。而作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統一如此遼闊疆域的君主,嬴政膨脹了,他認為自己的成就已經超越了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於是大膽採用新的稱呼—“皇帝”,更是廢掉了周公創立的諡法,自稱“始皇帝”。
但即使再膨脹的人,也難逃歷史的侷限性,嬴政也不例外。齊人鄒衍在五行學說上創立了五德終始說,大意就是國家更替與五行相生相剋有關。五行分別是金木水火土,而五行之間既相生又相剋,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
在秦始皇之前,決定國家更替除了戰爭以外,君主的德行也至關重要,因此天命變化採用五行相生的原則。比如伏羲氏的天命是木,木生火,因此後來的神農氏天命就是火,一代代更替下來,到了周朝天命就又回到了火。
但是秦始皇是經過10餘年的大規模戰爭奪得天下的,因此在為秦朝選擇天命的時候採用了五行相剋的理論,也就是水克火,因此水就成了秦朝的天命。依據鄒衍的理論,水命所代表的顏色為黑色,嬴政身上穿的黑龍服就是這一時期的特產。
天命畢竟是虛無縹緲的事情,決定國家存亡的關鍵還是制度建設。當年周公執政時期定下分封制,這才有了周朝八百年的國運。而對於制度建設方面,當時的秦朝內部又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個是施行了八百多年的分封制,一個是試運行了130年的郡縣制。
以丞相王綰為代表的分封派認為燕國、齊國、楚國遠離秦國本土,應當分封皇子鎮壓一方。而以李斯為代表的郡縣派則認為,當年周公將功臣宗室子弟分封在偏遠地區來護衛周王室,卻不想諸侯國相互吞併,導致了中原地區五百餘年的混亂。
如此看來施行分封制弊端明顯,不如將天下劃分為郡縣,用賦稅來賞賜功臣宗室子弟,這樣一來容易控制,不至於出現舉兵叛亂的事情,天下也能就此獲得安寧。
在劃分郡縣的同時,秦始皇還遷徙12萬戶六國舊地上的貴族豪強到咸陽,極大削弱了地方叛亂的可能。但這些來到咸陽的貴族豪強怎麼也不會想到,迎接他們的是不是什麼美酒佳餚,而是日漸繁重的徭役。等秦朝滅亡時,這群人早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見了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