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家都知道,阿富汗是個多劫多難的國家,自從19世紀40年代以來,幾乎始終是在世界數一數二大國侵略下苦苦掙扎,但是最終卻都讓這些肆意踐踏、侵略它國的大國,折戟墜地,顏面盡失,無功而返。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先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阿富汗屢被入侵的歷史

一、英國在1839年至1919年間的三次入侵

第一次英國入侵是1839年,而在這之前的近十年間,英國下了功夫做足了功課,先後兩次組織間諜深入阿富汗腹地蒐集情報資訊,從而使三萬英印僱傭軍一開戰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從南部的坎大哈順利地打到了首都喀布林,推翻了當時的多斯特國王,並把舒賈扶上國王位置,建立了傀儡政權。阿富汗人民對此強烈不滿,在多斯特國王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阿克巴·汗的帶領下,從1841年開始義軍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戰鬥連戰連捷,迫使英軍與阿富汗簽約撤軍。1942年11月,一支一萬五千人的英軍在撤退過程中屢遭伏擊,最後只有一個軍醫生還。這樣,第一次英阿戰爭歷時三年零八個月,耗費一億五千萬英鎊,最後以英國的慘敗告終。

第二次入侵是在30多年後的1878年11月,英國以三萬五千人兵分三路入侵阿富汗,謝爾·阿里汗國王緊急求救俄國,但卻在沒有任何迴應中而死去,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他的兒子雅庫布汗。雅庫布汗繼承王位後,不僅不抵抗,還與英國簽訂了《甘達馬克條約》,同意英國控制阿富汗的內政、外交和邊境口岸以及在喀布林駐軍,這激起了民眾的反抗,並逐漸形成了以雅庫布汗兄弟阿尤布汗為首的抗英義軍,並於1887年與英軍在梅王德的戰鬥中把英軍打得落花流水,使義軍一戰成名,讓英軍聞風喪膽,最終英軍不得不全部撤軍,但還保留著在外交上對阿富汗的控制。

第三次是1919年5月,是因為阿曼魯拉汗繼位後,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一直謀求擺脫英國的外交控制,並向英國提出談判。所以向阿富汗駐開伯爾山口的邊防軍發動進攻。但是打了一個多月後,印度發生革命運動,英國見勢不妙就與阿富汗簽訂了停戰協定,承認了阿富汗的獨立地位。這樣,當年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三次入侵均以失敗而告終。

二、蘇聯在1979年的至1989年的入侵

在大英帝國三次入侵阿富汗的同時,其實俄國早已覬覦著阿富汗,到了蘇聯時期這種慾望愈發強烈,意在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可是阿明上臺後親美反蘇的意圖明顯,這讓蘇聯大為惱火,便決定除掉阿明。於是,在1979年以友好資助的姿態,對阿富汗進行了近一年的偵查和破壞活動,並於1979年底以十幾萬兵力和上百架戰機,突然侵入阿富汗,推翻了阿明政府,扶持親蘇的卡爾邁勒上臺。

蘇聯的入侵,致使數以百萬計的阿富汗民眾淪為難民,紛紛逃亡巴基斯坦和伊朗,同時也激起了阿富汗民眾的頑強抵抗,並在全國上下形成了三股抵抗力量,一是以巴基斯坦白沙瓦為基地的遜尼派武裝力量;二是阿富汗伊朗邊境為基地的什葉派武裝力量;三是部族和區域性武裝力量,在面對蘇聯入侵問題上,三股力量齊心協力,同仇敵愾,對入侵的蘇軍發動了全面的游擊戰爭,只要有蘇聯人的地方就是襲擊目標,不論機場、使館、住所、部隊、辦公地,使得十萬蘇軍陷入了深深地戰爭泥沼。

蘇聯原以為靠著自己強大的軍力和現代化武器,消滅阿富汗抵抗力量不在話下,可迅速佔領控制阿富汗,然而,蘇聯打錯了算盤。阿富汗人民持久、堅強的遊擊抵抗,讓蘇軍疲於應付,致使蘇軍官兵身心疲憊,士氣低落,到了1986年被迫改變策略,想在撤軍和停火問題上與阿富汗各抵抗力量談判,卻遭到了大多數抵抗力量的拒絕。在強大的外交、輿論壓力和戰事耗下去對其不利的情勢下,蘇聯加速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程序,並在1988年通過多輪談判達成日內瓦協議,到1989年2月蘇聯分批從阿富汗全部撤軍。歷時十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最終還是以蘇聯失敗撤軍而收場。

三、2001年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從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到2014年結束阿富汗戰爭,用時13年,耗資一萬多億美元,陣亡2000多美軍,雖然得到了在阿富汗駐軍的機會,但這場戰爭的成敗得失尚未定論。受害者無疑是阿富汗,但戰爭讓美國聲名掃地,同時也讓伊朗、俄羅斯和中國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時機,伊朗的什葉派勢力得以逐漸滲透到中東和中亞,“什葉派之弧”已見雛形;俄羅斯的發展強勁,在中亞和中東的勢力得以鞏固;中國有了十年的高速發展,在非洲、拉美、中東及中亞的影響力不斷增大。美國想要通過阿富汗戰爭根除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目的也沒有達到。撤軍不是因為打不贏戰爭,而是重走了當年英國、蘇聯的路,經不起阿富汗反抗力量長時間的死纏亂打,遊擊抵抗,耗不起,耗下去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只有撤軍一條路。

那麼,阿富汗究竟為啥總遭大國侵略而它又總能讓這些大國顏面盡失折翼而返?

阿富汗究竟為啥總遭大國侵略

阿富汗之所以總被大國惦記,主要是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屬於中亞國家,卻溝通東西方,連線中亞、西亞和南亞,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是東西方陸路交通樞紐,有通往南亞大陸的“鎖鑰”之稱,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從版圖上看,阿富汗東北與中國相鄰,北部是蘇聯,蘇聯解體後是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土庫曼三國,西部是伊朗,東南部是巴基斯坦,東北部是克什米爾地區。這樣看阿富汗是個極不起眼內陸小國,但它卻在亞洲心臟的特殊地理位置上,這就讓阿富汗難逃大國博弈之地和多災多難的命運。

事實上三大國明明知道對阿富汗用兵有可能不會有好結果,但最終還是義無反顧地出兵,唯一能解釋通的就是阿富汗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

第二次英阿戰爭前,沙俄與土耳其又打了起來。英國人擔心俄國佔領君士坦丁堡,會在下一步爭奪世界霸權上佔優,於是擴軍備戰。而沙俄認為,印度是英國戰略防禦的軟肋,而且佔領印度對消弱英國霸權至關重要,所以想控制印度,這讓與之相鄰的阿富汗成了兩國必爭之地。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也是怕失去阿富汗,而無法能控制印度和伊朗,更談不上把觸角伸入黑海、印度洋,也就不可以掌控中亞、南亞和西亞等國。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主要目的還是實現其重返亞太的戰略。所以,美國還一度在與阿富汗相鄰的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建立了軍事基地,並向上它們提供經濟援助。美國的目的是,圍堵俄羅斯的同時,也從陸地上對中國實施包圍。失去了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的軍事基地,所以,進一步強化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而且,還把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建成美軍在中亞地區最大的軍事基地。

阿富汗為啥總能讓這些大國顏面盡失折翼而返

三大帝國在阿富汗幾乎都如出一轍地走了佔領容易而長期控制難,最終折戟墜地無功而返的道路,原因之一是阿富汗民族能征善戰,一致對外。原因之二是當地人更適應這裡的特殊地形地貌,游擊戰術運用嫻熟,而任何外來力量在此難以施展其長和長久堅持。原因之三是作為阿富汗最基層單位的部落,就是一個小社會,居住分散,獨立自主,部落對於阿富汗民眾來說就是國、就是家,任何外部勢力不可能征服所有部落,所以難以立足,單靠武力、屠殺無法奏效,最終只好乖乖地滾回去。

如此看來,要想征服阿富汗必須同時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然而事實證明再強大的外部侵略勢力在阿富汗也不可能同時擁有這樣的條件。

最新評論
  • 1 #

    阿富汗真是帝國主義的墳場!!阿富汗也是我們中國的鄰國,未來美軍撤走了,中國可以考慮計劃在阿富汗修高鐵直通兩國!花絮,怪不得小說福爾摩斯開篇就安排華生這個人物是從阿富汗戰場回來的,可見前兩個世紀裡的阿富汗戰場的殘酷對英國人的印象影響程度了!

  • 2 #

    必須由文明認同才可能形成一大家庭

  • 3 #

    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迎接它的只能是獵槍!

  • 4 #

    因為沒有領土擴張需求,只想利用一下。如果蘇聯狠狠心,把阿富汗成年男人都解決掉你看會不會折翼而返。美國同理。常理來說只要強的一方夠狠,另一方肯定是玩完,但是現代戰爭沒有那麼野蠻,總給對手留餘地。很難完全征服。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