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閉關鎖國的清朝便淪陷在歐美列強的火炮中,在這片土地上延續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在和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接觸中一敗塗地,國家搖搖欲墜,百姓民不聊生,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皆陷入了對當下和未來的迷茫。
上圖——第一次鴉片戰爭
好在神州地大物博,能人輩出,有人就提出既然不能徹底改變這種局面,倒不如模仿西方先進的技術去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這便是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然而,當清朝開始"師夷"後,卻發現"師夷"只是表象,而重要的"制度"本質卻沒有改變。
直到1911年,為改變本質而建立的責任內閣才首次誕生,可惜慶親王奕劻組建的責任內閣被譏為"皇族內閣",基本沒有發揮出任何作用。
一、飽受列強凌辱,清朝主張實行漸變式的憲政改革作為殖民戰爭中的受害者,清末時期的社會是極端混亂的,閉關鎖國令華夏百姓甚至皇室對外部的發展一片迷茫,尤其是在迷茫期時又恰好趕上了千年難得發生的工業革命,讓歐美列強在幾十年間的的發展,足以抹平了我國從唐朝到明朝積累的巨大優勢,反而極大領先華夏文明:
閉關鎖國是典型的孤立主義。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比西方國家落後。
上圖——魏源像
當初魏源試圖找出強國之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不過在這種方法的背後,還有很多根源性的問題,需要清廷透過時間去了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甲午戰爭時,清軍的裝備不弱於日軍,然而卻一敗塗地。
上圖——慈禧去世使得某些勢力逃出打壓
所以又有有識之士提出了效仿國外政體,重新分配社會權力,達到全民同心共進退的目的,為後來的戊戍變法埋下了伏筆。當然了,戊戍變法的最終結果很難令人滿意,不過清朝的統治者也受到了啟發,於是在慈禧去世後,慶親王奕劻和直隸總督袁世凱打算實行漸變式的憲政改革,達到逐步將王權讓渡到國民的目的。
二、盛宣懷效仿日德的提議為何得到了支援?奕劻和袁世凱的建議並非兩者原創,其實在更早的時期,一直有人試圖在制度領域做出突破,比如維新派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然而奕袁的身份和影響力,使得清政府高度重視這一建議,於是派出五位重臣去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考察,這便是著名的五大臣出樣事件。
不過當五大臣紛紛帶回來自己的見聞後,清朝統治者也拿不準該如何篩選,最終他們想起了著名賣國賊商約大臣盛宣懷的一番話:
較量國體,惟日、德與我相同,亦惟日、德之法於我適宜而可用。
上圖——盛宣懷像
盛宣懷提出,西方各國主要存在三種政體,分別是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這三種制度其實是遞進的關係,從人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說,民主共和應該是最先進的,既然要學習,就應該學習第三者。
不過清王朝的忠奴盛宣懷也提出,清王室的絕對利益不可損害,如果直接進入民主共和,勢必消減王室的利益,所以民主共和不可取,只能退而求次,向君主立憲進化,而且是日德模式的君主立憲,因為這兩國國家極大保留了君主專制的成分,可謂是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的中間階段。
三、奕劻最終草草組閣隨著制度改革的一步步推進,功勳卓著的慶親王奕劻被任命為元件內閣的人選。奕劻有自己的用人喜好,直隸總督袁世凱就很合他的胃口,二者在政見上驚人一致,都希望藉助制度改革明確朝堂各勢力的職責,減少鬥爭以及提升國力。
上圖——慶親王奕劻像
然而結果卻事與願違,由於在清末官場上各派紛爭不斷、矛盾重重,致使袁世凱、奕劻等所擬定的責任內閣方案最終迫於流產。比如鐵良、瞿鴻禨本身對於組閣之事並沒有明確的態度,可是他倆卻將袁世凱甚至奕劻當作政治對頭,對二者提出的所有意見一律提出反對意見,最終使得奕袁二人首次組閣的計劃胎死腹中,袁世凱也暫時退出了政治鬥爭的中心。
孤軍作戰的奕劻只能調整思路,重新調整組閣名單,在這份名單中,雖然也有徐世昌等人,但是十三人的名單中只有四位漢人,其餘九人全由皇室成員和滿族貴族擔任,正是這種安排引發了立憲派的極大不滿,稱其為"皇族內閣",用來諷刺奕劻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的行為。
顯而易見,奕劻最終的組閣名單透露了太多的妥協和無奈,然而這種本應當隱藏在暗處的權力鬥爭,卻光明正大地出現在了關乎國家未來的決策大事上,自然引發了國民的極度不滿,也宣告了清王朝試圖透過改變政治制度來自救的道路徹底走進了死衚衕。
河南安陽:博物館館藏三級文物袁世凱民國畫像
四、結語在一戰乃至二戰的時候,德國的戰鬥力還是很強大的,包括日本也能開闢多線作戰的戰場,雖然兩者皆是反人類的法西斯國家,但是我們也要正視其優點,透過其崛起的過程窺探制度調整帶來的巨大改變。
筆者認為,假如清王朝的統治者在這次組閣中能夠正視自身的不足,捨得下放權力,無論是英國模式也好,日德模式也罷,只要能全身心投入,從裡到外模仿別國的先進社會經驗,憑藉神州強大的人口和物資優勢,有機會成為當世強國之一。可惜的是習慣了和百姓拉開距離的清皇室最終死在了內耗上,喪失了最後一次機會,在武昌起義後再也無回天之力了。
注:
本文中關於閉關鎖國危害影響的描述,參考自《明清海禁》
本文中關於盛宣懷的建議內容,來自於《愚齋存稿初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