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七年(西曆1938年),國民黨大軍一潰千里。蔣介石為了拖住日本軍隊前進的步伐,想出了一大“絕招”:那就是製造“花園口決堤”事件,人為導致黃河改道。這一事件時至今日依舊被視為老蔣抗戰無能、禍害百姓的有利依據之一。但其實,蔣介石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個利用黃河水來抵禦外敵的人。
在中國歷史上,利用浩浩蕩蕩的洪水來克敵制勝的戰例數不勝數。《孫子兵法》中有《火攻篇》,這一篇雖然主要講火攻,但是對於水攻,孫武子也有一定的介紹。從這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時代,利用洪水對付敵人就已經是一種常見戰術,在戰國時代,秦國的大將白起,也曾利用洪水消滅過數萬韓魏聯軍。
而歷史上,比較典型的利用黃河水來對付敵人,莫過於大名鼎鼎的明末開封之戰了,這一戰,四十五萬河南百姓淪為魚蝦的晚餐。
這一切,要從晚明局勢說起。
晚明哀歌
當下的網路盛傳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因為李自成起來造反,才讓滿清有機可乘。並且還有說法認為,如果沒有李自成鬧起義,崇禎帝就有足夠的鈔票和兵力去剿滅清朝,避免明朝的滅亡。
其實這種說法的謬誤極為嚴重。因為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從建立之初到滅亡,都是被農民起義所貫穿的,只不過,王朝鼎盛的時候,農民起義不過是小打小鬧。而等到王朝衰落的時候,對農民起義無力彈壓,最終,不外乎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地主武裝壯大,一種是被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所推翻。
明朝,乃至晚明,也無法走出這個死迴圈。晚明的局面,即便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李自成這個人,或者說即便是崇禎朝廷將李自成擊斃,也挽救不了明朝敗亡的悲劇。
在崇禎時代,天底下幸福指數最高的一個群體,莫過於明朝的王爺們。和以往的王爺不同,明朝的王爺不需要從事任何工作,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朱明皇族開枝散葉,而後揮霍社會財富,浪費糧食。在明初,大明朝的王爺數量較為有限,因此尚且對大明的財政沒產生太大負擔,但是,隨著大明朝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王爺的人數也不斷膨脹,到了崇禎時代,明朝百姓已經養不起這群王爺了。
因此,儘管崇禎帝十分勤政,但是,他再勤政,也改變不了明朝的腐敗情況,更無法調和王爺們的消費和小民們的口糧問題,最終,老百姓決定不陪明朝玩了,轟烈的晚明大起義爆發了。明末開封之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的。
鏖戰開封
明朝崇禎十四年(西曆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軍兵臨開封城外,準備攻下河南重鎮開封。開封城內的明朝周王,早就聽說過李自成對大明宗室的仇恨:李自成之前在洛陽俘虜明朝福王朱常洵以後,命人將朱常洵活活烹死。這種下場讓周王感到不寒而慄。因此周王吸取了福王的教訓,拿出了大量的財富鼓勵開封守軍抵禦李自成的大軍。在重賞刺激下,開封城內的明朝軍民士氣高昂,因此,李自成始終沒能攻入開封。
正在李自成和明軍鏖戰的時候,明軍將領陳永福率軍隊救援開封,李自成軍隊遭遇前後夾擊,無奈之下,只好撤離開封。
不過,這年的初夏,李自成大軍第三次來到了開封城外。並且在之前的幾個月時間裡,李自成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先是崇禎大帝派來的幾路討伐團都被李自成消滅,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李自成在朱仙鎮擊潰十八萬明軍,重創明朝元氣。並且,經過這幾個月的發展,整個河南,除了開封之外,都是李自成的勢力範圍。
因此,當李自成再度前來開封城外的時候,已經不再是前兩次那樣“打秋風”、“撈一筆就跑”,而是“拔釘子”。開封城宛如李自成眼裡的“釘子戶”,李自成說什麼也得拔掉這根釘子。
由於河南全境沒有可以阻撓李自成的明朝勢力,因此李自成對開封進行了圍攻,並且,為了減少農民軍傷亡程度,李自成還引黃河水水淹開封城。
不過,李自成對開封城的水淹效果很差,並沒對開封守軍造成直接殺傷:因此,後世歷史學界有過爭議:究竟是李自成麾下沒有“水利工程師”來輔佐李自成對開封來個“精準打擊”,還是李自成有惻隱之心?
不過,這次開封城內的局勢卻不比以往,嚴重缺糧,造就了大量的饑民,甚至開封城內的明軍士兵,也時常有吃不上飯的情況——比較,連王府裡能吃上飯的人都寥寥無幾,更何況守城軍士?也因此,城內的局勢陷入失控狀態,城內軍民互相火併的情況時常發生,而械鬥中的死者,其屍體很快被飢餓的軍士吃掉。
開封推官黃澎見這樣的局面,也深知開封城壓根守不住,於是,黃澎暗地聯絡河北巡按御史嚴雲京,打算也學李自成水淹開封這樣,來個水淹李自成。最終二人暗中派人掘開汴堤。
滔天洪水從大壩湧出衝向李自成大軍的同時,也一併灌入開封城中,周王和城中部分官吏在黃澎的安排下,祕密利用船隻,藉著滔天洪水撤離,而部分李自成義軍將士和開封城的軍民則葬身魚腹。事後有學者統計,這一決堤事件,導致45萬河南百姓喪生。
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