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從東到西分佈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址多處。
西周時期,信陽分別是弦、黃、蔣、息、蓼、番、申等諸侯國的國都、封地,戰國時期曾為楚國的別都(遺址在今信陽平橋區)。三國及東晉末分別為弋陽郡、義陽郡的郡治所在地,唐代為申州、光州之州治。盛唐時期,義陽是中央王朝重要的糧食、兵源和財源基地,北宋初年改稱信陽州,一直延用至今。
明清時期,信陽的經濟、文化已經相當優越,糧食充裕、商業繁榮、名士薈萃,且人文底蘊濃厚,進士、舉子輩出。民國時期,信陽(汝陽道治)轄豫南四市大部分地區,為河南省四大城市之一。
信陽曆史悠久,人傑地靈,中華眾多姓氏均源於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儲存著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20多處。信陽大地哺育了眾多名人:一代名相孫叔敖、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三國名將魏延、開漳聖王陳元光、治閩功臣王審知、大史學家司馬光、中原碩儒馬祖常、文壇領袖何景明、植物學家吳其浚、傳奇上將許世友、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等著名人物都誕生在信陽。
同時,信陽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子路問津處、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也發生在信陽。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就是從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戰國編鐘演奏的。
信陽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在革命戰爭年代,這裡培育出了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是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和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這裡還是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的主戰場,至今還儲存有鄂豫皖分局舊址群。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