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是個神奇的國家,國內民族、宗教、人口問題尖銳,跟克什米爾、孟加拉國、錫金(已經沒了)、尼泊爾和中國都有領土爭端,是現代社會的奇葩,今天我們就來看下這些奇葩問題的歷史淵源!

一、邦國林立和人種問題

在南亞次大陸這塊大地上,雖然也曾誕生過燦爛的古印度河文明,但是一直以來都是邦國林立,即使能偶爾出現強大的政權能建立一個統一的疆域也常常是曇花一現,總體上是分裂大於統一,所以印度這個詞彙在曾經基本上是代表一個地域而不是一個國家,就像東北亞、中美洲這樣的稱呼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究其原因,一是種姓制度,當年雅利安人作為落後文明入侵古印度文明後後並沒有被同化,並不像古中國一樣,而是建立了種姓制度來進行統治,這也使得印度人開始變得逆來順受,不管是後來入侵的波斯人突厥人也好,匈奴人英國人也罷,都是沿用的種姓制度,只有剎帝利和婆羅門才有機會接觸軍事和政治,這就導致底層屁民永遠是戰五渣的屁民,才總是被外來文明入侵成功,甚至現在還存在大量的沒有種姓的賤民階層

二是文字不統一,他們未曾產生過如秦始皇這樣雄才偉略的君主,秦始皇在中國實行的書同文制度,保證了文明的載體文字在千百年中傳承了下來,而印度現在說的語言還是拜英國人所賜才有的

三是地理環境,看印度的地貌分佈,東北部是恆河平原,是個易於統一的地方,北部是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在技術不發達年代是北方的一道屏障,現在看來是一種戰略威脅,在南部是德干高原,平均海拔在500-1000之間,這樣的話統一會有點難度,但是也不算太大,整個東南西方向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按理說這麼一個有高山海洋作為地理屏障的地域,應該不太會有外族入侵,但是問題就出在了西北方向,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旁邊,阿富汗附近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居然有一個天然的缺口,這就好比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城牆,居然有一道城門是洞開的一般,雅利安人波斯人匈奴人突厥人等等都是從這個缺口來進行入侵的,實屬無奈!

二、莫臥兒帝國時代和宗教問題

在這麼多入侵者建立的國度當中,屬莫臥兒王國在印度的疆域最大,也是南亞次大陸上存在過的最大的由穆斯林進行統治的國家,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在15世紀的時候,蒙古也曾經入侵過印度,不過由於印度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並不適合戰馬作戰,所以並未能深入到印度腹地,有一部軍隊就留在了印度,並皈依了伊斯蘭教。

這個軍隊中有一個後裔叫巴布林,於1500年的時候創立了莫臥兒帝國,而“莫臥兒”的意思就是蒙古。1587年,莫臥兒帝國第三代帝王阿克巴征服了克什米爾。

在這裡,不得不說下印度的宗教,在印度這片神奇的大陸之上,曾經誕生過無數的宗教,今天主要談下比較大的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這三個最早出現的是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在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創立了自己的宗教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堅定相信輪迴轉世,也就是種姓制度自此開始。

到了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鑑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也就是佛教開始得到廣泛傳播,婆羅門教開始式微,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到了公元4世紀,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援,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到了公元8世紀,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

還是在公元8世紀,大食國伊斯蘭軍隊侵佔印度信德,伊斯蘭教隨之傳入,並在傳入過程中大肆滅絕佛教,同時佛教那個時代發展的也不爭氣,一方面是大乘佛教的出現,僧侶不願再乞食、苦行,而向民眾宣稱捐獻財物可以換取功德,僧團日漸腐化,這樣就失去了民眾的支援,另一方面因為統治階級也不在信佛,外邊又有伊斯蘭教的步步緊逼,佛教自此在印度開始沒落,到今天在印度都只能算一個小型宗教

一直到15-18世紀的莫臥兒帝國時代,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達到頂峰,但是對普通民眾而言印度教信仰仍然佔大多數。

三、蒙巴頓方案和印巴問題

在18世紀初莫臥兒帝國已經是風雨飄搖,對克什米爾的控制力是越來越弱,到了18世紀中葉,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出兵佔領了克什米爾,到了19世紀初,位於印度北部的錫克帝國崛起並佔領了克什米爾,在19世紀中葉的時候,錫克同英國開戰,在大“錫”奸錫克帝國首相古拉伯·辛格的幫助下,英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作為回報,英國以一個不錯的價格將克什米爾賣給了古拉伯·辛格,並冊封他為“查謨和克什米爾大君”,查謨和克什米爾成為英印帝國體系中的一個土邦。英國不干涉土邦的內部事務,但土邦承認英國的最高主權,與其他國家發生爭端時必須服從英國政府的仲裁。條約並且規定,不經過英國政府的同意,土邦不能隨意改變現有的領土邊界,英國和土邦之間有相互軍事援助的義務。

在英國統治期間,英國充分發揮了藍星最強攪屎棍的角色功能,在其內部不斷激化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間的矛盾,以便於自己的統治。

到了二戰勝利後,英國實力大減,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其在南亞次大陸的政治存在,但是即使要走也要繼續揮好最後一次的攪屎棍。時任最後一位總督的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巴基斯坦,但是方案同時又規定克什米爾土邦可自由選擇歸屬,此時克什米爾約有80%的民眾是穆斯林,按理應該歸屬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爾的統治階級是印度教信徒,他們希望歸附於印度,矛盾自此埋下。

既然道理沒辦法講了,就只能靠拳頭說話了,所以在從1948年到1972年共發生三場印巴戰爭。戰爭的態勢從來沒有出現過一邊倒的情況,每次的戰爭基本上就維持2到3年便停火談判,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雙方簽署了《西姆拉協議》確定了各自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勢力範圍。後來雙方依然衝突不斷,直到2003年11月26日才實現全面停火。

到現在為止,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克什米爾五分之二的土地,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也是劍拔弩張之勢。

四、地緣角力

巴基斯坦被我國民眾親切的稱呼為“巴鐵”,兩國關係極為緊密,為了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我國斥重資建設了瓜達爾港,並建設有中巴經濟走廊。

看下地圖就知道,若印度獲取了克什米爾地區,將直接切斷我們西進的通道,況且印度始終對我國西藏地區垂涎欲滴,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並且印度的勢力還能直接連通到中亞地區,大大增加了他的勢力範圍,若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地區,則在地理位置上對印度形成了俯衝態勢,可直接橫掃印度全境,一個強大的統一的鄰國也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一個四面樹敵的印度才是一個好印度,中國戰國時代的齊國在齊閔王在任的時候也是把所有強國得罪了一遍,最終被滅國了!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謎一樣戰役,打人的光說不練,捱打的油鹽不進,看熱鬧的是個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