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這是因為這三個戰役決定了歷史的走勢。官渡之戰我寫在書稿裡了,赤壁之戰我從軍事學角度沒有新的見解,所以就不寫了。今天來說一說夷陵之戰。這也是三國最搞笑、最奇葩,充滿了謎團的戰役。

世人都說,夷陵之戰的起因是因為劉備要給關羽報仇,要奪回被孫權佔領的荊州之地,怒而興師,所以爆發了這場大規模的戰役。

可是人們嚴重忽略了一點,劉備的所有企圖都寫在臉上,他根本就不想打這一仗。

公元220年,孫權趁關羽北伐襄樊,背棄同盟,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得手,端了關羽的老巢。無奈之下,關羽想西逃入蜀,被吳將潘璋截擊,被孫權砍了腦袋。荊州歸屬於劉備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就此落入孫權手中。

關羽和劉備恩同父子,荊州亦是劉備戰略中重要基地,這對劉備來說是奇恥大辱。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剛剛稱帝的劉備把東征孫權提上議事日程。五月,因關羽被殺、荊州被奪,“盛怒”之下的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定下了討伐孫權的決策。

為什麼我在這在盛怒上用引號?

剛剛得知關羽,劉備肯定是悲傷且憤怒。但時間已經過了1年3個多月了,還說劉備處於情緒化中,那真是把劉備看成市井小民了。在三國時期,劉備是僅次於曹操、孫策的雄主,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被個人情緒左右,這不是政治家所為。

有人要說了,你這是憑空臆想。我的回答是,我當然有證據,證據就寫在史書裡。

劉備決定出徵後不久,張飛被下手將領張達、範疆殺害。劉備失去了關羽之後最信任的戰將。但張飛之死沒有“動搖”劉備的作戰決心。

章武元年七月,劉備手下先鋒馮習出三峽,擊敗吳將李異和陸遜,攻克了巫縣和秭歸,取得首戰勝利。看起來劉備局面一片大好。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此戰最蹊蹺的一件事出現了。劉備率主力大軍進抵秭歸後停止了進軍,自己返回了白帝城。

這就奇了怪了。出敵不意、攻敵不備,劉備不懂?兵貴神速,劉備不懂?首戰告捷、趁勢而為、勢若破竹,劉備不懂?

劉備打了一輩子仗,這些用兵之道劉備全懂。可劉備卻不打了,返回白帝城,直到次年(章武二年)正月,劉備才重返秭歸前線。到二月,才再次進軍。

這就是夷陵之戰最重要的地方,是全部的關鍵。如果對這一段史料記載:“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

視而不見的話,那就不要研究三國史了。

劉備到底在玩什麼花樣?

其實劉備的所有企圖都寫在臉上,他在等孫權求和。有人又要說了:《三國志》上面不是寫了孫權遣使請和,劉備盛怒不許麼?

此“請和”非彼“求和”,劉備要的是城下之盟,或者說要透過炫耀武力盡可能挽回之前的損失。

劉備並不是傻子,趙雲跟他說大敵是曹魏,這個道理劉備當然懂。事實上在定下出徵孫權的決策前,劉備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特意派軍謀掾韓冉出使魏國,以弔唁曹操為名,試圖開闢與曹丕的聯絡。但因為曹丕篡漢,面對這樣的大是大非問題,聯絡曹魏一事只好作罷。

但劉備亦深知天下格局為兩弱一強,如果和東吳自相殘殺,曹魏趁虛而入,兩個國家都有亡國的危險。其實劉備內心根本不想與孫權開戰,劉備大軍東出,其實是炫耀武力,所以打下巫縣、秭歸後,立馬停止軍事行動。

停止軍事行動,自然是等孫權的反應。世界軍事史上哪有這樣的奇觀,打了勝仗的軍隊反而不打了,留給對方充足的時間去反應,去準備?軍事學上說不通,但政治學說得通。劉備這一手在軍事學上叫以壓促變,是完全為政治服務的。當今世界玩一手最溜的,那自然是美國了。

劉備的考量之一:是等孫權求和,雙方談條件。打了勝仗的劉備大軍壓境自然要佔些便宜才肯罷休。這其實本來就是劉備的戰略目的。關羽死了,人死不能復生;荊州丟了,土地丟了可以再拿回來。強敵曹魏在北方,和孫權大打出手不是明智之舉,但就此忍氣吞聲,又說不過去。所以大軍炫耀武力,打贏小規模首戰就收手,準備和孫權談判,這是挽回江陵之戰損失的明智之舉。

劉備的考量之二:他和曹丕、孫權一樣,都知道天下格局是兩弱一強。他判斷孫權和自己一樣,不願意開戰;同時判斷曹丕樂意見到蜀吳兩家開戰,必然會對此做出反應。一旦曹丕做出反應,那就以此為契機,來換取和孫權談判的更有利條件。

劉備的考慮非常好,但是他失算了。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對手不是曹操和孫策那樣的人傑,而是兩個愣頭青。

停止軍事行動後,劉備一直等著孫權來求和。孫權確實派人了,還安排諸多大臣寫信。但是在孫劉開戰,曹丕會趁虛而入這個問題上,孫權卻裝聾作啞。孫權和他手下群臣都是條喂不飽的狼,在他眼裡,吃下去的肉就沒有吐出來的道理。孫權的所有使者和所有信件都在和劉備談虛幻的大道理,諸葛瑾的信最為典型:“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這就太無恥了,居然好意思勸劉備以大局為重,不要忘了大敵曹魏在北。可當初東吳偷襲江陵,殺死關羽的時候,怎麼沒以大局為重呢?諸葛瑾的信其實就是東吳君臣最典型的心態。這種毫無誠意,還拼命想佔小便宜的“請和”,自然不是劉備要的。

在失去了孫策、周瑜、魯肅後,東吳已無傑出人物,無論是孫權還是呂蒙、陸遜,都是目光短淺之輩,只看眼前利益而無全域性觀念。

當初孫權借給劉備的僅為南郡一地,而劉備並非沒有代價,這是拿劉琦原有的南部江夏郡換來的。劉備拿下了荊州南部四郡,雖然有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激戰之良機,有投機取巧之嫌。但畢竟是劉備實打實血戰奪取。

可是在孫權等東吳君臣眼裡,不光南部江夏郡和南郡是東吳的,南荊州四郡也是東吳的。原因無他,東吳君臣都認為東吳是在劉備走投無路之時,施以援手。孫權和劉備之間的關係是寄寓的關係,而非平等盟友關係。因此孫權心中一直耿耿於懷,後來兩家第一次翻臉以劉備讓步收場,孫權再佔長沙、桂陽兩郡。其實就是劉備以長沙、桂陽兩郡加半個江夏郡的所有權僅僅換取了南郡的使用權。所謂“借荊州”,劉備是吃了大虧的,付出兩個半郡土地只借來一個南郡。可是即使如此,孫權仍然不滿足,在他眼裡,整個荊州都是他的,因此才有了第二次翻臉——呂蒙的白衣渡江。

其實孫劉同盟是建立在對抗曹操的基礎上,但互相的關係並不平等,平等的根源自然是東吳的心態,而讓步的一方,一直是劉備。東吳君臣這種心態,正是鼠目寸光的表現。

和之前一樣,孫權佔了便宜之後還是不想讓步,吞進肚裡的肉沒有吐出去的道理,雖然孫權知道和劉備翻臉會讓曹魏大佔便宜,但孫權依然想著劉備考慮到此點後再次被迫讓步。說白了一句話,孫權就是在和劉備比誰臉皮厚,誰被迫去顧全大局。

其實從劉備的角度來說,他在一開始拿下巫縣和秭歸之後停止進軍就是希望孫權會有所讓步,不求孫權歸還全部失地,只要孫權肯把南郡還給他,劉備多半會見好就收,至於武陵郡和零陵郡,也只能讓孫權佔去了。可是劉備沒想到,孫權一點虧都不肯吃。在孫權油鹽不進的情況下,劉備只有大打出手。可是等劉備再次進軍已間隔半年之久,首戰得勝建立的些許優勢早已喪失,在東吳做好充足準備,已完成動員的情況下,劉備不可能得勝。

這就是劉備的問題,料敵不明、審敵不清,反而讓自己陷入被動之中;同樣也是孫權的問題,貪心不足,油鹽不進,只盯著眼前一塊肉卻忘了螳螂背後還有一隻大大的黃雀。

而這隻可以決定當時天下大勢的黃雀——曹丕在幹什麼?

劉備除了寄希望於孫權自己讓步,還寄希望於曹丕出招幫助自己施加壓力。

一開始,曹丕的應對是非常正確的,那就是觀望,不替劉備火中取栗。孫劉兩家還沒大打出手,曹丕沒有理由出招去改變形勢。於是劉備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他既沒看準孫權,也沒看準曹丕,兩手全部落空,一開始操縱這張棋盤的劉備已經喪失了對棋盤的控制權。

但是從曹丕的角度來說,觀望是正確的,坐山觀虎鬥麼。但坐山觀虎鬥並不是只是看,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關鍵還在於黃雀。至少要悄悄進行戰爭準備,不然拿什麼後手棋去介入、撥動局勢。但曹丕僅僅是看,什麼都沒做。本來因為孫權無賴的態度,劉備已經輸掉了這盤棋,他不再有一開始初戰得勝而贏得的時間權,夷陵之戰無論怎麼打,劉備輸定了。但對於孫權來說,他也不是勝利者,他贏了劉備對孫權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決定這盤棋生死的人,是觀棋的曹丕,而孫權沒有後手對付曹丕。

可曹丕就是傻乎乎地在那看,其實曹丕有很多選擇,他可以集中兵力從江夏和襄陽直撲武昌,直接與劉備夾擊孫權;也可以以一部出江夏威脅武昌(呂蒙白衣渡江後,為防備劉備報仇,孫權遷都武昌,坐鎮於此),以主力從襄陽下斷陸遜後路,吃掉孫權的主力部隊;還可以趁劉備與陸遜相持之機,出淮南、廣陵直撲江東,斷了孫權的根基。反過來曹丕還可以趁劉備主力東出,大舉圍攻漢中,開啟蜀地門戶,直取成都;也可以配合陸遜,夾擊劉備。天下是分是合,完全在曹丕一念之中。而曹丕選擇了什麼都不做。只要曹丕有所作為,就算不能滅掉一國,也能讓一國元氣大傷。可曹丕沒有。

不光沒有趁機出手,曹丕還幹了一件傻事。在劉備慘敗,孫劉兩家再次達成議和後三個月,曹丕居然出兵攻打孫權了,實在是不知道他腦子在想什麼東西。曹丕此次出兵自然無功而返,也成為了天下之笑柄。

最後順便說一句曹丕那句:“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我們現代那些寫古代史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史書上寫了什麼話,就照搬什麼話。豈不知史書只不過是忠實記錄歷史,至於是否正確,做史者自己都未必分得清。曹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複雜地形上不適合展開龐大兵力,這是因為地形限制和機動的原因,所以是兵家之忌。劉備失敗原因正在於此。

現代作者們就把曹丕這句話奉為圭臬了,其實大謬不然。試問,劉備在複雜地形展開兵力連營七百,那陸遜是不是也同樣在複雜地形展開兵力,並連營數百呢?憑什麼就是劉備失敗原因,而不是陸遜失敗原因?

這就是三國三大戰役中最無厘頭、最不該發生的夷陵之戰,這場戰役的看點不在於戰役、戰術。而在於魏蜀吳三國之間戰略層面的三角鬥爭。而抓住這一三角鬥爭的棋眼就在於劉備在初戰得勝後反而率大軍回師,相隔半年後才再次發起進攻。想明白了這一節,所有的問題就都想明白了。可惜這個問題,這麼多年了,居然沒一個寫書的看出來。所以我從來不看書生們寫的任何一本軍事歷史書,因為他們根本不懂。

14
最新評論
  • 1 #
    擊敗了李異和陸遜寫錯了吧~
  • 2 #
    曹丕的問題 會不會是登基太早,根基未穩,以曹丕的性格 應該會御駕親征.但是根基未穩時,御駕親征 大後方交給誰會讓多疑陰鷙的曹丕放心.
  • 3 #
    曹操曾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備老謀深算,但看孫權則看走眼了。
  • 4 #
    吳蜀聯盟己破,甚至於兩敗俱傷,才是魏國出兵的最佳時機。
  • 5 #
    說關羽與劉備恩同父子不妥吧?關羽比劉備年齡還大點,他倆誰算父,誰運算元呢?
  • 6 #
    我在想如果古代寫史書的都有金庸古龍之才,那這個史書
  • 7 #
    真正的軍事戰略層面的見解!豁然開朗,如拔雲見日!
  • 8 #
    但是也不同的見解,期待有一天能有機會溝通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光棍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