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中,感覺蜀國的一切全靠諸葛亮一人支撐,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國為什麼沒有立馬滅亡呢?其實蜀國在沒有諸葛亮的情況下堅持了30年,著實不易。
任何一個朝代,當內部執政者有變動的時候,必定內憂外患。對於蜀漢,
劉備去世後,就有黃元叛亂以及南中地區的造反。諸葛亮去世後,東吳又在邊界增兵威脅,那蜀國能堅持30年,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究其原因,可以簡單地歸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因素兩點。
一,內部原因。諸葛亮死後,安排了四個人協助劉嬋管理國家,蔣琬,費禕,董允,姜維,他們都是內政,軍事上的佼佼者,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治國能臣。
1,蔣琬
諸葛亮說在他死後,他的位置可以有蔣琬補上,可見蔣琬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諸葛亮在很早就提拔了蔣琬。諸葛亮死後,蔣琬盡心盡力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完成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業。
2,費禕
費禕,他是蔣琬的得力助手,他不僅內政處理得好,更是外交高手。費禕曾經出使東吳,面對孫權的刁難,江東群雄的圍攻,費禕面不改色,鎮定自若地保持清醒的思路去對付孫權,最終不辱使命。
3,姜維
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一直堅持北伐大業,並且取得了不小的進展。據三國志記載,姜維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拒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客觀上講,姜維的損失遠小於魏國。
4,董允
董允性情忠直,負責內政管理。有一次,劉嬋想從民間挑選一些妃子,遭到董允的反對,最終劉嬋也不得不聽,打消了這個念頭。劉嬋後期崇信宦官黃皓,董允一直提醒劉嬋不要跟宦官走得太近。直到董允死後,宦官開始放肆起來,導致朝政混亂,最終導致蜀國的滅亡。
二,外部因素。諸葛亮死後的一段時間裡,曹魏,東吳都很忙,都得處理國內事務,幾乎沒有時間攻打蜀漢。蜀漢雖然相對較弱,但完全一下侵吞下,也絕非易事。
1,諸葛亮死後5年,魏明帝曹睿去世,曹睿死後,託孤大臣曹爽總攬朝政二十年。有一次曹爽率軍攻打蜀漢,但沒有成功。隨後發生了高平陵事變,司馬懿把持曹魏大權不久就死了,之後,長子司馬師也死了。直到司馬昭專權後七年,才決定伐蜀。回顧曹魏這三十年,曹睿,曹爽,司馬懿,司馬師,相繼死後,到司馬昭時期,基本消滅了曹家忠臣,才開始起兵伐蜀。
2,這三十年東吳在忙什麼呢?忙著和曹魏一直有小規模戰爭。忙著內部鬥爭,孫權的兩個兒子孫和,孫霸,一直在爭奪儲君之位。一直到孫權死後,孫亮即位,之後又和司馬家交戰。
最後,諸葛亮死後蜀漢能堅持三十年,也有一部分劉嬋的功勞。劉嬋雖然沒有突破性的貢獻,但對去國家的維穩工作還是做得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