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沒有閉關鎖國那麼多年,中國就不會落後於世界潮流,就不會有屈辱的近代史!客觀來說,閉關鎖國政策在特定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一個國家的安全和發展,但是長期來看,閉關鎖國政策弊大於利。在歷史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其他國家也曾經閉關鎖國過,例如日本。
對於明清時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很多人在一聽到這個詞的時候便痛心疾首。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中國在近代之所以落後於西方國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錯誤的國策。很多人在想,如果沒有這個極具孤立主義色彩的國策在中國實行上百年時間,也許中國在近代就不會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
中國在近代的步伐落後於西方,不能片面怪罪於閉關鎖國政策。因為不僅僅只有中國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後面強大起來的日本,也曾經實行了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那為什麼中國和日本那麼喜歡閉關鎖國呢?這就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起來了。
閉關鎖國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中日或是被迫實行海禁政策始於元朝,明初時期,由於日本國內局勢混亂,沿海地區出現不少由日本人組成的海盜。不堪其擾的朱元璋下令繼續實行元朝的海禁政策,一為鞏固新政權,二為減少損失。但是當時的海禁政策還不嚴格,還算不上是閉關鎖國。
不僅如此,隨著航海技術和地理知識的發展,西方開始進行殖民運動。為了有效地阻擋外來入侵,清朝政府開始實行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個封閉自守的政策在當時的確起到了自衛的作用。
晚期的海禁政策不僅禁止民間商人的貿易,而且阻斷了中外人民的文化往來,在很多方面都進行攔截、壟斷,以此來控制國民的思想,鞏固統治。這樣的閉關鎖國政策已經是弊大於利了。
和中國相同,日本也有相似的經歷。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政權。日本在當時也面臨著西方的殖民侵略,而且為了防止國內反叛勢力與西方勾結,便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與少數的國家進行外交活動。
事實證明,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當時能夠起到抵禦外來侵略的作用,但是因此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的他們最終都沒能在殖民活動中倖存下來。中國的大門被英國的炮彈開啟,一部屈辱的近代史就此展開。日本險些淪為殖民地,最後經過明治維新才強大起來。
閉關鎖國政策的生命力來源於哪裡?究竟是什麼推動著兩國國家不約而同地使用這個錯誤的國策?閉關鎖國政策為什麼能被推行這麼多年?畢竟外部因素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一開始時兩國國家都有能力解決這些外部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閉關鎖國政策就是紮根於小農經濟這片土地上的一朵奇葩。與西方列強的商品經濟相反,中國和日本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農耕文明的國家。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其封閉性強,而這種封閉性又符合統治者“太平長治”的思想,所以備受統治者的保護和宣揚。
在西方的工業文明盛行的時候,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仍沉醉在農業文明取得的成就中。不僅在機械上落後於西方,連思想上也因為長期的閉關自守而變得封閉。
日本雖然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其在被美國人開啟國門後,開始反省改造。明治維新使日本脫胎換骨,積極學習西方技術、制度、思想的日本開始不斷趕超,一改以前怯弱的模樣。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一路養精蓄銳,強大起來。
中國和日本在近代不同的表現直接導致了後來中日戰爭的爆發,積重難返的中國經過近代上百年時間的捶打,才終於有了嶄新的模樣。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告別了近代的屈辱史,開啟了新的航程。
中日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其背後真正的原因還是小農經濟。在擺脫小農經濟之前,閉關鎖國政策很難取消,其他外部因素只是誘因,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