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帝於光武崩未期年即修禮樂毋乃過急過泰 (總第一百七十五)

《資治通鑑》裡最具鑑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養老制度,有其根本與枝節的兩個方面。制定禮儀來強調養老,是養老的一個部分,但只是枝節的、表面的東西。

禮儀,用以觸動天下人心而對養老有其實質性的認識,那麼,這就從根本派生出了枝節,枝節又反過來蔭護根本,從而讓根本得以更加強固。

把老人集中供養於庠、校,為他們宰殺牲畜,把肉剁成醬,方便他們食用,用高腳的器皿,方便他們喝酒,這些,也不過是些旁支枝節的規定。而且,那麼多的老人,實行老人供給制,政府負擔也太重了一點,若只是給一些知名老人這樣的惠澤,社會如何體現公平?

不如讓老百姓能安居鄉里,教他們種樹養牲畜,免去他們的徭役。百姓若能過上不捱餓不受凍的溫飽生活,就會讓人們有能力在家中養活他們的老人,這才是根本。

王者若有厚養百姓之心,那麼,他們所種的糧食、自釀的酒水、自己紡的紗、飼養雞和豬,完全可以養活他們的老人。然而,這也讓人有點兒擔心,百姓一旦過上了好日子,孝悌之心卻沒有為之而產生出來。於是,國家就在太學裡專門開設“養老禮”的課程,天子親自執講,殷勤恭敬地向老人們求教,以此表示,即使貴為天子,也一定要尊重老人,老年人必須受到全社會的尊重。透過這些活動,來促使老百姓產生養老之心,而不敢憑藉自己年少力壯,隨心所欲地遺棄家裡的老人。那麼,枝節就可以更好地為根本服務,社會道德風尚也會為之日趨提高。

東漢明帝發揚並修訂古老的“三老五更”之禮,把李躬、桓榮二位老人接到官中養老

東漢明帝發揚並修訂古老的“三老五更”之禮,把李躬、桓榮二位老人接到官中養老,欲以此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養老禮”的儀式作用。

在當時,天下果真能使家家戶戶豐衣足食,都能拿出衣帛肉食來奉養他們的父母嗎? 或者,根本還沒有富足到如此的程度?百姓既然沒有足夠的東西養活父母,那麼,“禮”就只是檯面上的東西,不能造福百姓的東西,無論你說得再華麗,百姓當然不能由此而生出孝悌之心;因為這樣,“樂”也不過是虛設了一些沒有真情實感的,毫無意義的儀式而已。

儘管如此,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承,根本與枝節互相聯絡,互相促進。如果因為天下還沒有做到家給戶足,就因此而不急幹修訂養老的禮節,那麼,等啊等啊,最終會等到養老之禮全部廢棄。

用修訂養老的規章和禮儀來觸動天下之人的心,或有可能使自己受到感動,在舉行養老之禮的叩拜及聆聽音樂之中,觀看儀式,心有思索,養老敬老的念想,必定會滲透到實際生活裡去。百姓即使處於帝王仁德恩澤的最下層,也會在有意和不自覺中,按照等級次序自覺貫徹養老制度。

漢明帝時,國內平安無事邊境局勢安定,是上承光武皇帝劉秀的恩德,守成如同在江中舀水,燧石取火一般容易。

漢明帝時,國內平安無事,邊境局勢安定,這是上承光武皇帝劉秀的恩德,守成如同在江中舀水,燧石取火一般容易。那麼,以形式來豐富內容。以末端來維護根本,也不能就此說是虛設了這類沒有真情實感的、毫無意義的儀式而已。

至於說,還有一時做不到的事情,就像《禮記》中所說的:“敬老,應當與敬父相接近。”因為老人的情形與自己的父母相接近,所以,要以敬父的方式尊敬他們。可是,當光武帝劉秀,一代偉人,後漢王朝的締造者作為老者去世之後,一年都不到,社會上就盛行歌舞,穿戴奢靡,是不是也太急了一點兒?

李躬和桓榮受惠於漢明帝的恩澤,從此可以坐在皇宮裡的小桌旁,足不出戶就有飯吃,然而,他們只能每日倚門探視,等著飯食的到來,心裡所感受的,卻可能是:“老天奪去了我的歡樂”。

漢明帝與東平王劉蒼,當時同為在哀傷中服喪之孝子,東平王對養老禮略知一點皮毛,提出要接二老進宮養老,漢明帝就馬上實行,卻不考慮兩老的真實情感和現實境況,是不是過了一點兒?

這叫斷其根本求其枝末啊。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朝和唐朝哪個實力更強一點